Sochar Bookmarks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小 (已保护“Sochar Bookmarks” ([edit=autoconfirmed] (无期) [move=autoconfirmed] (无期))) |
(→于向东和施展的外交哲学对谈及相关研讨) |
||
第1行: | 第1行: | ||
'''学者文萃''' | '''学者文萃''' | ||
- | + | ==于向东和施展的外交哲学对谈及相关研讨== | |
+ | ===相关链接=== | ||
# [http://www.21bcr.com/a/shiye/lishiguan/2012/0827/3370.html 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外交哲学对谈之一]; | # [http://www.21bcr.com/a/shiye/lishiguan/2012/0827/3370.html 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外交哲学对谈之一]; |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2/1210/3403.html 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外交哲学对谈之二];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2/1210/3403.html 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外交哲学对谈之二]; | ||
第9行: | 第10行: |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224/3516.html 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外交哲学对谈之五];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224/3516.html 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外交哲学对谈之五]; |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616/3531.html 世界秩序与中国外交哲学讨论会];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616/3531.html 世界秩序与中国外交哲学讨论会];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概念和笔记=== | ||
+ | |||
+ | ====“三个世界”==== | ||
+ | |||
+ | |||
+ | 于向东:我是从中国“向外看”这个角度,依时间维度,对世界史作三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古典时代的西方,主要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它不是全球性的, 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东方直接联系不多;第二个阶段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的西方扩张,开始出现全球远洋贸易,这个世界后来扩张到中国,清代讲的“睁眼看世界”指 的就是这个世界;第三个阶段,是刚刚开始不久的,中国以及新兴国家发展引起的国际关系的重组过程,这是个新世界。这三个阶段的世界秩序是很不同的。我采用 规范一些的叫法,分别称之为“西方秩序”、“全球秩序”和“世界秩序”。西方秩序,主要是讲它的空间特征,即第一个世界大体上是在“西方”这个区域内的。 全球秩序,有两层含义,既是指西方秩序冲破西方这个空间,覆盖全球;也是指它的“客体性”,即对中国而言,这个秩序是外在的,如同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一 样。世界秩序,则是包含了中国自身主体性在其中的普遍性的秩序结构,是一种主客观的综合,不再是中国去简单地适应外在秩序,而是由于中国崛起的巨大规模, 使得这个外在秩序本身也会经历深刻变化,新秩序的生成与中国的成长是一种相互内在化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中心-外围”贸易结构的产生==== | ||
+ | |||
+ | 于向东:在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原先三角贸易是依各个地区自然经济体的剩余产品进行的,但随着工业制成品的出现,国际贸易逐渐发展成“原料+制 成品”的结构,对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工业品在生产、价格、需求、运输等方面,对原有贸易结构而言,具有极端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强制性贸易的行 为特征,当贸易伙伴无法接受这种强制性而诉诸非贸易对抗手段时,工业品贸易商团就寻求国家武装力量的介入,以保护贸易,于是,原来具有相当的自然平等性的 三角贸易,就让位于新的差序格局下的贸易结构,后来经济史家称之为“中心--外围”贸易结构。 | ||
+ | |||
+ | >> | ||
+ | |||
+ |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 ||
+ | |||
+ | |||
+ | 施展:这就是沃勒斯坦等世界体系论者所勾勒出来的国际经贸秩序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看到“全球秩序”的形成过程。新的贸易结构稳定下来以后,有其自 己的运行逻辑,使得外围地区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贸易过程中逐渐被重塑并固化,外围地区原有的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逐步解体,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殖民地国家现 象,就是少数精英与绝大多数土著之间的差距,包括政治对峙、社会解体、贫困、犯罪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心--外围”贸易体系提出经济、伦理、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 | ||
+ | |||
+ | >> | ||
+ | |||
+ | ===去殖民化=== | ||
+ | (从直营到连锁,控制贸易的手段发生变化,成本分摊和风险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 ||
+ | |||
+ | |||
+ | 于向东:这个贸易秩序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也是很多批判理论和左翼社会革命理论的来源。西方为了应对该秩序中经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也给出了一系列 的解决方案。政治上的一个方案就是去殖民化,从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民族自决开始,到二战后,殖民地的精英运动和民主觉醒运动相结合促成了普遍的去殖民 化。原有体系在政治层面上有了很大的变动,但在经济层面上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案。政治独立并未改变经济上的“中心--外围”结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困境当中。这就催生了经济上的激进主义,最早在拉丁美洲出现。庇隆总统在1940年代宣布“阿根廷经济独立宣言”,在政治觉醒的同时要有经济独立。但是经济独立的进程很快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混乱而告终。 | ||
+ | |||
+ | >> | ||
+ | |||
+ | ===进口替代战略=== | ||
+ | |||
+ | |||
+ | 于向东:为了反制“中心--外围”体系以获得经济独立,亚非拉国家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努 力,包括一系列模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等,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之后,外围国家调整战略,改行进口替代。它试图去发展一个大规模的第 二产业,用制造业增加就业,以此来改善社会福利分配的均匀化程度。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在经过20年左右的繁荣之后也失败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产品没有竞争力,靠财政补贴,又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 | ||
+ | |||
在2015年10月13日 (二) 07:32所做的修订版本
学者文萃
目录 |
于向东和施展的外交哲学对谈及相关研讨
相关链接
- 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外交哲学对谈之一;
- 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外交哲学对谈之二;
- 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外交哲学对谈之三;
- 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外交哲学对谈之四;
- 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外交哲学对谈之五;
- 世界秩序与中国外交哲学讨论会;
>>
相关概念和笔记
“三个世界”
于向东:我是从中国“向外看”这个角度,依时间维度,对世界史作三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古典时代的西方,主要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它不是全球性的, 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东方直接联系不多;第二个阶段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的西方扩张,开始出现全球远洋贸易,这个世界后来扩张到中国,清代讲的“睁眼看世界”指 的就是这个世界;第三个阶段,是刚刚开始不久的,中国以及新兴国家发展引起的国际关系的重组过程,这是个新世界。这三个阶段的世界秩序是很不同的。我采用 规范一些的叫法,分别称之为“西方秩序”、“全球秩序”和“世界秩序”。西方秩序,主要是讲它的空间特征,即第一个世界大体上是在“西方”这个区域内的。 全球秩序,有两层含义,既是指西方秩序冲破西方这个空间,覆盖全球;也是指它的“客体性”,即对中国而言,这个秩序是外在的,如同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一 样。世界秩序,则是包含了中国自身主体性在其中的普遍性的秩序结构,是一种主客观的综合,不再是中国去简单地适应外在秩序,而是由于中国崛起的巨大规模, 使得这个外在秩序本身也会经历深刻变化,新秩序的生成与中国的成长是一种相互内在化的关系。
>>
“中心-外围”贸易结构的产生
于向东:在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原先三角贸易是依各个地区自然经济体的剩余产品进行的,但随着工业制成品的出现,国际贸易逐渐发展成“原料+制 成品”的结构,对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工业品在生产、价格、需求、运输等方面,对原有贸易结构而言,具有极端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强制性贸易的行 为特征,当贸易伙伴无法接受这种强制性而诉诸非贸易对抗手段时,工业品贸易商团就寻求国家武装力量的介入,以保护贸易,于是,原来具有相当的自然平等性的 三角贸易,就让位于新的差序格局下的贸易结构,后来经济史家称之为“中心--外围”贸易结构。
>>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施展:这就是沃勒斯坦等世界体系论者所勾勒出来的国际经贸秩序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看到“全球秩序”的形成过程。新的贸易结构稳定下来以后,有其自 己的运行逻辑,使得外围地区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贸易过程中逐渐被重塑并固化,外围地区原有的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逐步解体,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殖民地国家现 象,就是少数精英与绝大多数土著之间的差距,包括政治对峙、社会解体、贫困、犯罪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心--外围”贸易体系提出经济、伦理、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
>>
去殖民化
(从直营到连锁,控制贸易的手段发生变化,成本分摊和风险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于向东:这个贸易秩序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也是很多批判理论和左翼社会革命理论的来源。西方为了应对该秩序中经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也给出了一系列 的解决方案。政治上的一个方案就是去殖民化,从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民族自决开始,到二战后,殖民地的精英运动和民主觉醒运动相结合促成了普遍的去殖民 化。原有体系在政治层面上有了很大的变动,但在经济层面上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案。政治独立并未改变经济上的“中心--外围”结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困境当中。这就催生了经济上的激进主义,最早在拉丁美洲出现。庇隆总统在1940年代宣布“阿根廷经济独立宣言”,在政治觉醒的同时要有经济独立。但是经济独立的进程很快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混乱而告终。
>>
进口替代战略
于向东:为了反制“中心--外围”体系以获得经济独立,亚非拉国家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努 力,包括一系列模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等,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之后,外围国家调整战略,改行进口替代。它试图去发展一个大规模的第 二产业,用制造业增加就业,以此来改善社会福利分配的均匀化程度。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在经过20年左右的繁荣之后也失败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产品没有竞争力,靠财政补贴,又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