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Review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教育批判)
(中小学电脑课)
第214行: 第214行:
**@青年志Candy: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之前我们做的中国中小城市年轻人研究。@小石_新阅读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们当时田野调查的影像和报告:)([http://t.cn/h6v9lm 参网址])。([http://weibo.com /1191575751/5KD0xlwnqUi 微博讨论])
**@青年志Candy: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之前我们做的中国中小城市年轻人研究。@小石_新阅读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们当时田野调查的影像和报告:)([http://t.cn/h6v9lm 参网址])。([http://weibo.com /1191575751/5KD0xlwnqUi 微博讨论])
 +
 +
 +
*@北大新媒体:【网瘾为什么找上中国孩子】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 15~20岁。原因:三大缺失,使网络成为替代品:1.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总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2.游戏缺失: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3.同伴的缺失: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http://t.cn/Sa8umF ([http://weibo.com/1400556975/y0j9Yw7nm 微博讨论])

在2012年1月12日 (四) 01:16所做的修订版本

教育评论 | 参考:社会化学习 / 开放教育 | 返回 工作坊首页

目录

讨论礼仪

@秦少油:那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小石被毫无反抗地归训了~~。(参weibo讨论


>>

科学精神


>>

教育批判

对“教育本质说”的批判

@杨东平:教育的本质!
@小石_新阅读:用张五常的话说,这是一个“套套理论”。“教育”两个字换成“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同样成立。“套套理论”虽然并不是毫无价值,但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不具有任何解释能力。简单说,它和教育科学没有一丁点关系。
weibo讨论


>>

对“学在民间”的冷思考

@杨东平:我们相信“学在民间”的道理,致力于凝聚各界的智慧去破解一些教育问题。
@小石_新阅读:什么叫官方,什么叫民间?杨老师算官方,还是算民间?两者是对立的吗?是不是今天,在民间就值得自我标榜,在官方就应该遭受唾弃?如果还是这一套逻辑,我们怎么来集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的改革?
@飘逝的灵魂杨星:回复@小石_新阅读:您好!在教育领域教育科研的最最原始的出发点是从民间开始的自发的以促进和改善为目的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是民间主导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科研活动。但在我国政府介入成为主导者的时候民间力量逐渐在消失,因此教育科研回归民间的出发点是必要的。这样以来教育科研的成果才明显。
@小石_新阅读:回复@飘逝的灵魂杨星:抱歉,你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你这把教育和历史、政治混为一谈。我们只谈教育和教育科学,无关历史和政治!
@小石_新阅读:简单说,不是强调官方或民间,而是要强调【开放研究】,即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妨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来探讨。要知道民间也未必开放,太多教育公司、教育 NGO同样封闭。不强调开放,从官方到民间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反之,开放研究,多元评价,教育将更有可能走向良性,官方或民间,也就没多少可争执。
weibo讨论


>>

对“家庭教育说”的批判

@杨东平: 在正常的情况下,两者应当是互补的,学校提供共性的教育,家长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文化范围,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学校,这就是自古以来先贤所强调的家教的重要性;西方的理论视为这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会向下传递的。
@ 小石_新阅读:用个性共性这种说法,等于把教育就是要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又推回给了家长。对农村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极为糟糕的说法。我想,孩子成长 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是第一位的,谁能把握规律,提供相应的服务,谁的作用就大。好的孤儿院,孩子们照样可以健康成长。
weibo地址


>>

对“国学热”的冷思考

@杨东平:国学热的问题比较复杂,至少是一种“矫枉过正”,因为长期没有一席之地,所以,可以宽容地给它一段恢复生长的时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小石_新阅读:“国学热”的背后提出的是什么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尝试来分析。比如大家谈国学、谈经典是:1)寻求身份认同,2)想学习古文字和古文 化,3)想追求美感(精炼、律动),4)想学习系统思考(重综合、整体感),5)还是想重塑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正心正意、所谓人格教育)等等?
weibo地址


>>

其它


更多:


>>

现代公益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慈善或公益事业的本质是对知识、权力和资本的再分配。其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作为权力代表的政府”和“作为资本代表的市场”当前是什么态度,而在于“作为知识代表的专家学者”采取什么立场,尤其是在当前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中。
怎么创造一种机制,让NGO和基金会能像科学界一样,乐于把发现的问题拿出来共同探讨,而不是像许多政府和商业机构一样,只捡好听的说,把问题都掩盖起来,这才是整个公益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考虑的。#NGO反思#


1)商业或慈善,都是给处理各类事情的人群穿上的一套职业装,差异只是有些事务依靠目前的做法,能否消化自身产生的成本,能消化就是商业,需要外界支持,就是慈善。
2)新媒体不是万能的,新媒体只是为社会的自组织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运作平台。因此探讨现代公益,首先要回望“传统慈善”,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理念,激活传统慈善在本地化、系统支持地方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而现代公益要强调解决地方社会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3)现代公益首先是如何在知识社会中,打破学术机构对知识和研究的垄断,及其与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扭曲,为各类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等,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协作平台。


>>

师范大学

大学图书馆的开放


中小学教师支持

@朱永新:是的,每个人都是教育的力量,教育发展,人人有责,我和许多老师讲,关起教室的大门你就是国王,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批评和埋怨我们制度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实我们也是造成这个制度的力量之一,为什么不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呢?所以,从现在开始,为做一个好的老师做准备吧!
@小石_新阅读:我的观察是,许多师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到乡村教育实践中,能在当地学校环境下勉强“生存”下来已经非常不易,更不用说有多少人能给当地学校和社会带来多大新的改变。这就如同每个青年都是一部赞新的多功能手机,却因跑到收不到信号的地方,只能任凭遗忘老化。因此,我想说,【越是教育,越需要网络】。
@谭聪如Kevin:回复@小石_新阅读:基本上存在这样一个瓶颈和掣肘。现在师范大学的顶岗支教、国培计划等一系列着眼于均衡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举措,值得肯定,但是支教老师适应当地条件生存、发展的本土化同样不可忽视,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现在的探究并不是抱怨,希望建设性的商讨能使未来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小石_新阅读:回复@谭聪如Kevin:我这么来说吧,没有大的开放平台,第三方应用就没有“市场”。这在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不能看着分散的个体、小机构,在一个一个所处的环境中孤军奋战,而不从结构上来考虑问题。因此,我觉得【首先每个师范院校都应该建立一个服务于毕业生参与乡村教育实践的服务团队和支持网络】!
@小石_新阅读:1) 你看过顾长卫的《立春》吗?知道一个爱好美声唱法的女人在乡村生活的悲惨遭遇吗?2)看过陈冠中的《北京,波西米亚》吗?知道为什么许多音乐人明知道北京 等大城市的种种问题,却仍背井离乡,选择混迹?3)看过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或者费孝通的《论小城镇建设》吗?知道城(网)对于乡的意义?
weibo地址
附“你们在塑造我心目中的乡村名校”;



>>

教育技术

教育学的反思


开放研究


Web2.0与Web1.0

1)其实按我的理解,Web2.0一开始就是针对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无论是查找信息,还是发布信息,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来的:因为无论是传统门户在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按照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搞下去,还是后来的搜索,输入一个关键词进去,出来N条M页的资料,资料参差不齐,而且翻也翻不完。
2)查信息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查,发信息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发。也就是说,无论传统分类和后起的搜索,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大家觉得互联网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造,而且首先所能想到的,首先就是“自组织”,又从“信息的自组织”,到“对象的自组织”,而配套的技术策略就是blog、tag、wiki等
3)当然早期有很多误解,Web2.0一副革命的姿态,好像必然要革掉Web1.0的命。但冷静思考的话,分类和检索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有它的用处。反而早期一些Web2.0斗士,过分强调“去中心化”和“用户产生内容”(UGC)的价值,而忽视了对Web1.0的继承,
4)在所谓的Web1.0网站积极吸收Web2.0技术和思潮,为多元竞争和业余的力量搭建平台之后,许多Web1.0时代的网站重新焕发生机,而许多抱着纯粹Web2.0哲学的网站,却没能积极吸收Web1.0的价值,黯然退场。


平板电脑


社会化学习


>>

中小学电脑课

混合学习


对网瘾问题的反思


另附:



>>

职业教育/工读学校/职前教育


>>

大学改革


>>

教育思辨

1)“网络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各类机构对学习和办学的探索,更离不开行业资讯、相关研究和标准等的建设,这块始终就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
2)许多人一讲“教育”,就是从“教”入手,而不是从“学”入手,这是最大的问题。有了“网络”以后,仍然是这种情况。好像把“教育”和“网络”两个词捏合到一块,就是“网络教育”。这几乎也是当前网络教育产业的现实写照。
3)在社会化书签网站diigo(头要伸出去看)开发团队的Joel眼里,他们在产品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学、伙伴间的合作学习,然后才是在专家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4)台湾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中小企业崛起,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而公众的商业与经济知识却又极为匮乏,为了广泛地普及商业与经济知识,高希均教授走出传统大学和课堂,选择办《远见》杂志,也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的办教育的方式。
5)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在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首先是遵循从信息/资讯、到讨论/专题、再到实践/项目、并最终形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库等,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并循环往复。在我看来,这也可以作为考虑教育变革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时的一条重要指南。


>>

教育哲学

@思维教学随笔 指出:有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花大力气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事实上这个论点根本站不住脚,电话、电视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咋没见国家花那么大力气加强电话、电视的教育和培训呢?
我的回复:我们都知道,傻瓜式、人机交互、自助系统、支持社区、互助社区、自组织、分享主义等——这些词汇和观念,始终伴随着整个IT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革命背后一条隐含的主线。作为产业发展的话,它构成了一个商品自我教育的系统。它不过分依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对学校教育变革却是个支撑。
进而让我想到,与自组织相伴的,是自适应。


>>

教育随想


>>

摘录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