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旧文]民族矛盾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

原发表于 2006-4-17,我在KMCenter(知识管理中心)的blog上。原文地址在这儿


看到塞纳风筝女士的blog里,她的女儿有一篇日记写到《把日本人干掉》。孩子在法国上中学,即使一边在跟日本的同学吃饭,还一边在想着,“如果我告诉我国内的同学们我和一个日本人共进午餐,他们非把我撕碎不可”。塞纳风筝女士对此表示了担忧。我想,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任何一个理性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种“后遗症”。或许是该检讨我们的“爱国教育”的时候了。

我先举一下中西方冲突的例子。前阵子加拿大华人谈卫那女士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读书会,那期读书会讲的是加拿大华人作家葛逸凡女士的《加拿大的花果山——金山华工沧桑录》。在准备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写早期华工移民史的人好像写的都是我们民族的血泪史。我就想,一个人跟另一个人不合这很正常,但如果是一群人跟一群人,一个民族跟另一个民族,那背后一定有被我们忽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想到了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电子书)中提到中西方冲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西方社会传统是“团体格局”。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我回忆那段历史。1860年左右,中国许多省份连年灾害,太平天国等在各地闹得正凶,西方各国的工业品也正倾销中国,局势动荡,看不到出路,老百姓苦不堪言。东南沿海很多省份,更是人地矛盾突出,赶上这种混乱,吃不上饭,卖儿卖女的可能都有。日子没法过,所以有人招工,到外国去打工,即使背井离乡,许多人也会报名,甚至有人只要给一碗饭吃,都会去。加拿大最早的华工就是从福建一带过去帮助英国人修碉堡、建船只的。有了前面的人探路,后面的华工会源源不断地过去。后来又赶上加拿大淘金热,从中国直接过去的,从美国转道过去的,也都有。里面肯定也有最终是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吃饭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乡土社会,家庭和家族是社会中最主要的组织方式。社会各种支撑的结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走到哪儿,基本上还只能靠自己。偶尔靠一些乡党或者帮会。所以一个人到了新的地方,会觉得无依无靠,有很大的压力,不敢有“非分之想”,什么苦什么累,从来不嫌弃。干活给再低的工资,也会忍受。大家都觉得,只要能有一碗饭吃就行了,站稳了脚跟再说。这在我们看来好像很自然,甚至认为是我们的优良品德。

然而西方因为海洋贸易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内部已经根据工商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形成了很多新的组织。与这些新的组织相伴的,既会在产品与服务上形成一定的价格水平,也会在劳资关系上形成普遍接受的行业工资标准。当西欧的移民到美洲的时候,很多是以商业移民的形式过去的,这些组织文化、社会习俗也都跟着过去了。但是中国人的到来,打乱了一切。比如说筑船,欧洲工人要求每月工资2000美元,中国工人只要管吃管住一个月200元都干。欧洲工人考虑了家庭的日常支出、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中国工人只要今天能有一碗饭吃就行了,还有一包烟钱,还会觉得不错。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冲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这种冲击和冲突在继续。

同时,我们的社会也正从农业体制向商业体制转变,从新型的组织到组织文化,到法律、习俗,到思维方式、表达的语言,到教育的更新,等等,都在我们的社会上生根、发芽,同时搅动着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重组,生发出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张力,令世界瞩目。

走出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总是被我们过分地简化了,只有谁对谁错,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向来都是这么写的。

现在经过重新解构,中西方历史上这种更鲜明的矛盾,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中日历史上的矛盾我们还缺乏深入、系统地认识。要解开中日矛盾,需要中日双方年轻的一代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现实和未来,构建新的关系。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中日关系,但我觉得,可以引导孩子们把中日矛盾作为一个文化课题来探讨。当他们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更客观、更理性的来对待中日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可能会成为新一代中日友好的使者。

生活中本不该有敌意。我只是想告诫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另外,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学者与教师共同编著了一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豆瓣书讯),去年进行了盛大的发行仪式。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建设和平与友好的东亚新格局!

在这里也顺便推荐这本书。

附: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序言

从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们改造自然,创造了文明。而文字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前一时代获得的知识,要靠文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加上新的知识后,继续依靠文字向再下一代传递,于是新的知识不断积累,文明获得了发展。

但是,前辈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总是被人们重视,有时人们会把过去的记忆隐藏起来,让那些记忆从记录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人都有希望把不喜欢的事情忘掉的倾向,觉得那样可以轻松地生活。但是要注意,旺季不喜欢的事情,并不绝对是好事。如果有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被街边的石头绊倒了,他只是想今天的运气真不好,但是很快就忘记了的话,那么,在放学回来的路上,很有可能再次摔跤。记住过去的错误,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聪明一些。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记住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开辟未来。

我们认为,这本叙述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的书,是一本开辟未来的教科书。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由于对人权的压抑,使19~20世纪东亚的历史充满了创伤。当然,东亚的过去也并不是一片漆黑。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与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面对未来吧。

这本书是中国、日本与韩国的学者、教师与市民共同编写的。在三年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的意见分歧,但是通过对话与讨论,逐渐达成了共有的历史认识,以至现在能够在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这本书。我们共同觉得: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与历史上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希望在越来越逼近的“地球村”时代,三国之间能够对邻国的历史与相互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本着这种愿望,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还不能彻底完成的课题,我们希望三国的青年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创造东亚未来的新篇章。

由于是介绍中、日、韩三国近现代史的一本书,对任何一国的读者来说,都可能会有陌生之处,甚至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请大家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怀着相互理解的愿望学习过去的历史,东亚以及世界的未来就会越来越光明。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2005年5月

分享&收藏

One Comment

  • 美玉微瑕

    我们的爱国教育是有些畸形。看过两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一位日本人在抗日期间帮助中国人民,一个是一个军官顶着全家被杀及违抗军令的压力抗拒希特勒“撤退前炸毁巴黎”的命令。有些东西,该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看待,而不能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尤其政府不可理喻时,盲从政府的爱国之举就更可悲了。尤其赞“不能种下仇恨”这个观点,一个人胸中有仇恨,不能健康成长。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在于父母双方都想在孩子内心种下仇恨,(我做心理咨询的发现),如果民族心中有仇恨,那就更可怕了。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