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教育技术’ Category
不能脱离产业发展和社区发展谈教育创新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从北大中国教育财政所王蓉老师分享的朋友圈里,注意到他们翻译了美国教育部有关教育创新的一篇文章,“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可自行查阅),并说和他们发起“教育20+”论坛成立的宗旨高度一致。 因此,我想简单回应一下: 教育创新集群是个好概念。不过,我感觉这里对教育创新的理解和表述上似乎比较窄?谈教育创新,我想首先有两个核心的问题要回应,一是产业生存与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机制,二是社区生存与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机制。换句话说,首先是产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创新。脱离产业发展和社区发展谈教育创新,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另外,产业和社区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机制创新,也不等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我想提醒大家再次注意早期的Web2.0、中文网志年会、知识共享(CC)和开放教育运动等,可能包含了更开阔的视野。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实录]和蚂蚁聊好看簿网站的价值和支持青年发展的重要性
七月 2nd, 2015 by 小石
石山 10:26 我很想回过头来好好看看好看簿,我觉得这是没有被大家重视的实践。 石山 10:32 我想,我可能要把这些东西梳理一下, 石山 10:32 包括对好看簿的一些认识 石山 10:33 也包括社会化书签delicious和diigo等 石山 10:33 包括邮件列表 蚂蚁 10:36 很有价值 石山 10:37 在所有课程中,中小学电脑课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技术发展很快,课程还远未成熟,教师探索的愿望很强烈,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连接很多,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从中小学电脑课教师的专业社群入手,是孵化全国乃至地方性的教师专业社群的基础,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走向改革走向开放的基础。 石山 10:39 基于图片故事的好看簿,是极为重要的交流平台,现在那些基于视频的,走偏了。 石山 10:43 教师专业社群,既可以为每个普通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提供基本的支持,也可在现有的城市的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甚至中国与外国之间建立联系,本质上也是拉平之间的鸿沟,为各地能够提供基本的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石山 10:44 换句话说,这既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解决之道。 石山 10:50 我觉得你们抓住了一点,读图时代,基于图片故事来思考交流的深入等。 蚂蚁 11:10 我现在看起来,好看簿的价值在于图片主体,异步碎片化交流 石山 11:14 嗯。从媒体类型的角度来看,在文字、视频、音频、图片中,只有图片可能是最基础的形式;从交流形式上来说,异步的、碎片化的交流,也是最为基础的形式。 石山 11:17 这两年随着TED、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流行,这一轮在线教育热中,很多机构都从视频切入,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石山 11:23 记得一开始你们做好看簿的时候,我和Alex在五道口附近的雕刻时光简单聊过,我看到一些Web2.0项目,在强调“去中心化”的时候,也都忽视了“编辑部”的价值,我建议Alex,除了技术的考虑,可以做一个编辑部。 石山 11:26 类似于要有一个部门专门挖掘和推介好看簿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好看簿上,更应该走到高校里去,各种教育论坛上。 石山 11:27 但我看Alex并没有重视这个建议。 石山 11:30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因为教育领域缺少一个这样的,专门推介各种教育创新和应用的平台,类似于没有一个真正的“edu2.0论坛”或什么。 石山 [...]
Posted in 教育技术, 方法论,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案例]浅谈好看簿团队的图片故事实践和思考
七月 2nd, 2015 by 小石
先说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四种媒介中,图片可能既直观又随手可以拍,门槛最低。 然后以图片为基础,任何人都可以把教材和本子上的笔记,或者其他材料,随手拍上来,然后“分屏”讲解注解(加上辅助的语音和文字),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制作学习材料或课程的门槛。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为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发懒的话,还可以让它们滚屏成为视频一样来播放,整个添加一段音乐或讲解。 也就是说,视频还原为一帧帧的图片和脚本,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图片故事和交互机制(异步交互),可能是未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一个基础。 这是好看簿(http://haokanbu.com)的核心,也是我非常认可好看簿探索的基本理由。 蚂蚁作为好看簿创始成员和长期坚守者,他和同伴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整个在线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 在好看簿前面,又拍网(http://yupoo.com)可能是国内最早思考“图片故事”这一概念的团队之一。06年底左右,我们当时的校园传媒项目就和他们做过尝试。可惜那只是玩票,又拍网并没有考虑把整个重心放在基于图片故事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上。 只有蚂蚁和好看簿再次出现时,这一思考才成为实践,并积累了大量的图片故事和教研教学案例,可供我们进一步来探讨。 也因此,我认为,好看簿和豆瓣、diigo、新浪博客等,是上一轮Web2.0思潮和技术探索中,国内最值得尊敬的项目和团队之一。在中国的教育技术和教育发展史上,就应该为他们记一笔。 注:diigo.com,社会化书签,类似现在的云笔记和云办公系统,有机会我再介绍,创始成员Joel等对于阅读和学习的关系等也有非常值得关注的思考。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教育案例, 方法论 | Comments (0)
阅读之外的一点思考——读伍松的“阅读改变世界”有感
一月 6th, 2015 by 小石
——读伍松的“阅读改变世界”有感 谢谢伍松,我又收集了“儿童教育优先论”的文本一条,我差点把伍松忘了。——“不苛求老师和家长先变成爱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的黄金期理论,让一个人14岁以后才爱上阅读,才养成阅读习惯是极难的。这也是为何我们都在做儿童阅读推广,却极少有人和机构做成人阅读推广的原因。” 严肃一点。从伍松的视角看出去,他说的一些现象甚至问题似乎都没有错,包括他的论断和推理似乎也也说得过去。我先不去讨论。只说两点: 一是,书或带文字的东西,在过去可能短缺,而现在是否已不是汗牛充栋能衡量的了(至少心理感受上);简单谈论书或阅读,人是不是不稀罕了;除非你知道他想看什么,还能指出某本书可能就是他的菜?(即伴随着信息量的增长阅读正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信息科学和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话,进一步的问题又有技术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等等。) 二是,对比印度的赤脚大学和印度一些其他教育项目,他们为什么不说印度及印度乡村的落后,也不谈阅读甚至识字,首先谈的是Real life 和“做中学”?(参Bunker Roy的TED演讲:“在赤脚运动中学习”) 我说这些,从来不是要反对阅读推广活动,而是考虑如何放在新的视野下来认识阅读,让阅读做得更有声有色,真正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等紧密联系。 关于阅读还有许多严肃的问题,有机会我再进一步探讨。 (注:我有点信口开河了。其实我非常敬重伍松,伍松是实干家。他所带领的心平公益基金会,是国内乡村图书馆建设领域付出最多努力、也最有成效的公益基金会,没有之一。而我希望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推广最好的方式,是为儿童阅读和乡村图书馆建设等各类教育公益行动,提供最中肯的建议和最基础的教育研究支持。虽然伍松等伙伴,目前未必会认同。)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对教育技术学的一点反思
十一月 21st, 2012 by 小石
如果像许多师生说的,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那这和以往的教育学就很注重课程和教学有什么不同?教育技术学又对我们认识教育贡献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和视角? 在我看来,教育技术学之所以能够成立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对传统教育学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解构,让我们可以透过传统教育学的包裹,重新发现真实世界的各类学习现象和行为是什么发生和作用的,为探索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教学、办学等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Tags: 学习型社会,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Posted in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警惕教育技术的专业主义倾向
十一月 9th, 2011 by 小石
宁夏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张玲老师问:大学老师需要掌握什么教育技术方法? 联想到大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我在想,教育技术领域也首先需要警惕“专业主义”的倾向。所以,我给张老师建议: 不妨先回到大家日常工作、学习和交流本身,回到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讨论其中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单向和双向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和相应的技术选择,然后再说具体信息的处理等。 进而再简单探讨从学习、教学、办学、学科交流等方面,提出来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些基本实践和思考,包括相应的工具、平台、技术标准和参与社群等。 至于每个大学老师需要什么样教育技术方法,可能是谁都无法替他人做决定的。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或许只要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并尽可能及时向大家来分享就好了。
Tags: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读写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工具选择问题
十月 27th, 2011 by 小石
简单总结一下,我对读写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解,以及在日常工具选择上的一些基本原则: 1、阅读和写作可能是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当然,绝大多数人首先喜欢的是阅读、浏览,写作往往仅限于少数人。论坛和社交网络增加了人们写作的欲望,但有组织的、高质量的写作,仍然并不常见。 2、结合使用网络的经验,我经常把阅读划分为有目的阅读、无目的阅读,把写作划分为个人写作、集体写作。 3、而无论阅读的资料,抑或写作的素材,都可以放在一个容器里(在oliver这儿就是bag),然后给容器贴上标签(tag),并在需要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线索进行分类。 4、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典型的容器是 blog/miniblog(个人写作)、wiki(集体写作),以及起到促进和桥梁作用的bbs/sns(论坛和社交网络)。 5、也就是说,在原则上,只要有这么几个基本的工具,就可以满足我们日常阅读和写作的基本需要。 6、另外,在工具的选择上,我和许多人没有什么区别,要么自主安装免费的开源系统,要么购买成熟商业系统的服务。这样信息安全与否,至少心里比较有底。这也是我的基本原则。 除了这些网络工具,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用的最多的,仍然是一支笔和一个小本。
Tags: 学习工具, 学习方法
Posted in 互联网,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邮箱使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九月 6th, 2011 by 小石
说一件小事: 安溪福前农场的一个大姐,问我怎么给别人发邮件,她以为要打开别人的邮箱,在里面留言。而且她用的是QQ,别人给的是163邮箱,她问能不能收到。这些问题,她不问,我可能都不会去想。 原文: 小石-新阅读 22:02:23 我听说今年雨水多,夏天的茶都不好做 @金*凤*凰@ 22:02:33 你回北京工作了吗 是吧 小石-新阅读 22:03:01 是,在北京做一个教育工作室 @金*凤*凰@ 22:03:18 一会太阳一会雨的 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下 小石-新阅读 22:04:03 嗯,说说看,呵 @金*凤*凰@ 22:04:59 手机能不能等别人邮箱呢 登 小石-新阅读 22:06:28 应该可以吧, 只要有账号和密码 我一直用一个很古老的手机,所以没有关注过,但应该可以。 @金*凤*凰@ 22:07:16 还要密码吗 小石-新阅读 22:07:29 是啊,邮箱都要帐号和密码啊, @金*凤*凰@ 22:09:00 就到别人邮箱留言 小石-新阅读 22:10:32 别人不给你他的邮箱密码,你是无法登陆的, 要给别人留言的话,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1:23 他就给了帐号 小石-新阅读 22:11:43 登录你的邮箱,然后选择“写邮件”,在地址栏输入对方的邮箱地址,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2:16 哦谢谢 小石-新阅读 22:12:25 对方的邮件地址,默认为: 帐号@qq.com [...]
Tags: 乡村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教育技术,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教育技术专业要给学生教什么?
六月 21st, 2011 by 小石
有一天焦建利老师在微博上问:一家杂志社要我给信息技术教师推荐12本书,这实在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呵呵!你有什么好建议?(笔者注:在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那儿,“信息技术教师”特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我开玩笑说:信息技术老师整天接触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的东西,应该换换脑子,读点其他的书。 后来我正经了一点说:信息技术老师要教会的是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各类组织中,如何工作和学习,甚至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所以,信息技术老师的阅读,除了了解信息技术本身,往往更在于怎么理解信息如何影响真实世界的运转,尤其是如何影响各类组织的运转。 焦老师问有什么推荐? 我首先想推荐两本轻松务实的管理学读物,伊查克·爱迪斯的《把握变革》和彼得·德鲁克七八十年代的一本书《变动中的管理界》。爱迪斯比较注重从一个生命体和如何应对冲突的角度,来认识组织。德鲁克比较注重社会变动对组织的影响和组织运转的分析。 我想,同样的话,也适用于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只是具体的推荐书目,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推荐,过段时间没准我也会有不同的推荐。 (更多讨论,参焦老师的微博)
Tags: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
Posted in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讨论]假如微博客能重视作为“开放式记事本”的价值…
十一月 23rd, 2009 by 小石
问两个问题: 1、你会把微博客作为第一手信息来源、第一时间进行讨论、第一秒地记录灵感等等来看吗? 2、如果你也这么看,接下来你又会怎么处理这些信息呢? 下面是我跟做啥(zuosa.com)负责人 @Alex 的一段聊天记录: 小石: alex,能否在 zuosa 页面增加快捷键? alex: for example…. 小石: 比如我在浏览这些帖子的时候,不喜欢离开键盘就可以对某条信息进行加星、删除等等,简单的几种快捷键应该就可以,但会大大改善浏览和整理这些帖子的速度。 alex: 有具体的建议比较好,比如,你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重复性高的动作是什么? 小石: 我需要对在页面上,上下浏览每条信息时可以让上下键跟随,就跟鼠标滑过该条信息背景色变色一样,并可以删除、加星收藏等,便于回头整理成日志等资料。 信息处理能力稍微增加,个人收获和讨论效果也会增加。当然如果允许上下移动每个贴上去的条目,那就更好了,就跟直接整理笔记一个样。 可以设想一些在线项目管理工具中的 To-do list(待办事务列表)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成条目,和对条目进行排序。 alex: 笔记在你的空间里。 小石: 你的意思是? alex: 排序是时序,改变了就不是 log 。这一点不能变。 小石: 我的意思是,可以保留一个页面,按照时序排列,但另一个页面可以允许自己加工。 不用固守 log 的什么基本内涵,那只是信息的输入问题。我谈的是处理和输出。在另一个页面里,时序、按字母排序、可定制的排序(尤其是在个人加星收藏的条目上等等)。 这样做,就跟 google wave 差不多了,而且灵活性似乎更大。 甚至我们就暂时不用 google wave,包括twitter,我们都拥抱 zuosa 了。 只要提供粗放的处理功能就可以了。 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大家可以 copy 到其他地方去做,而 zuosa 作为第一手的资料源,实际上提供一些粗加工,非常有用。 alex: 需要具体的处理方式。 小石: 我可以把这个讨论发到 [...]
Tags: GoogleWave, twitter, zuosa
Posted in 教育技术,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