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Archive for the ‘未分类’ Category


工作重点的调整

十二月 3rd, 2009 by 小石

目前我已离开“教育大发现”,实践方向也将会做个调整,从在“教育大发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老师入手,来认识“Web.0技术与社会思潮”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变化,转向教育NGO,尤其是乡村图书馆平台的建设,探索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通往开放教育实践的桥梁的可能性。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邀请加入小石的邮件列表(讨论组)

十二月 3rd, 2009 by 小石

大家好: 前几天有朋友跟我说,我在”Keep NGO Fresh”邮件列表里发的邮件太多了,有时候一下子发几条,搞得他看不过来,呵。 朋友的好意,我听出来了,是得专门列一个邮件列表,专门讨论相关问题,也为关心不同问题的朋友及时采用“过滤器”来处理相关邮件提供方便。 下面是我为新邮件列表写的一点说明,请大家根据个人关注和兴趣,酌情处理—— 欢迎加入小石的邮件列表,这是为关注“真实世界的教育学”、关注“社会化学习和开放教育实践”的朋友,设立的一个讨论组。 写在前面的话: 1、所谓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首先是否是一个“知识共享”的问题?如果是“知识共享”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知识匮乏还是知识已经比较丰富(如果有异议,可以走入国家图书馆看看)?如果已经比较丰富,那是是否可以排除“知识生产”的问题,进一步界定为“知识传播”的问题? 2、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孩子一定需要“教”吗?缺少了自学、与伙伴一块学习的观念传播和相关资源的环境建设,光指望在老师引导下的学习,老师的工作是不是压力也会很大? 3、互联网,尤其是Web2.0技术和社会思潮兴起以来,为孩子的自学、与伙伴一块学习,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在新的观念和环境下,我们如何重新来看待教育改革的问题和我们目前经常使用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数字鸿沟”等等概念? 4、伴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手机作为一种网络学习设备的兴起,移动学习的时代是否已经马上到来?教育部门、教育产业,尤其是作为第三条教育实践路线探索者的“教育NGO”需要为此做什么准备? 请先思考我们的问题,再决定是否来参与讨论。 申请说明: 申请该讨论组,你必须有自己的blog,并经常维护,才有申请的资格。请填上blog地址的同时,介绍一下是什么问题促动了你来关注教育问题? 此外必须声明,我们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谈论“好不好”或“应不应该”。任何人身攻击行为发生,你都不适合留在这里。有讨论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必要的门槛。 另外,讨论组有个三人委员会,但“得罪人的决定”一般最后都由我做出。如果有人指出你严重违规,善意的提醒又老是无效,迫使委员会讨论你的问题,那我的“会客室”可能也只好请君暂时回避。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尽可能保障本论坛成员的基本权利: 1:礼貌的前提下,自由发起或参与本论坛相关话题讨论的权利; 2:向三人委员会投诉违规行为的权利; 3:邀请满足条件的朋友加入的权利; 4:向三人委员会提出修改论坛规则的权利; 当然这不是成员权利的完整版本,以后再逐渐增补。但主要还是希望大家共同营造一种健康的讨论氛围。 最后,请大家认真填写,我会转给已经在论坛中的朋友,有两位以上同意,你的申请就会被通过。 谢谢大家。 小石,2009.12.3下午 – 欢迎同时订阅“村民小石”(真实世界的教育学)新开的邮件列表: 订阅:xiansf@googlegroups.com 退订:xiansf+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详情:http://groups.google.com/group/xiansf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旧文]民族矛盾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

十一月 29th, 2009 by 小石

原发表于 2006-4-17,我在KMCenter(知识管理中心)的blog上。原文地址在这儿。 – 看到塞纳风筝女士的blog里,她的女儿有一篇日记写到《把日本人干掉》。孩子在法国上中学,即使一边在跟日本的同学吃饭,还一边在想着,“如果我告诉我国内的同学们我和一个日本人共进午餐,他们非把我撕碎不可”。塞纳风筝女士对此表示了担忧。我想,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任何一个理性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种“后遗症”。或许是该检讨我们的“爱国教育”的时候了。 我先举一下中西方冲突的例子。前阵子加拿大华人谈卫那女士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读书会,那期读书会讲的是加拿大华人作家葛逸凡女士的《加拿大的花果山——金山华工沧桑录》。在准备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写早期华工移民史的人好像写的都是我们民族的血泪史。我就想,一个人跟另一个人不合这很正常,但如果是一群人跟一群人,一个民族跟另一个民族,那背后一定有被我们忽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想到了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电子书)中提到中西方冲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西方社会传统是“团体格局”。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我回忆那段历史。1860年左右,中国许多省份连年灾害,太平天国等在各地闹得正凶,西方各国的工业品也正倾销中国,局势动荡,看不到出路,老百姓苦不堪言。东南沿海很多省份,更是人地矛盾突出,赶上这种混乱,吃不上饭,卖儿卖女的可能都有。日子没法过,所以有人招工,到外国去打工,即使背井离乡,许多人也会报名,甚至有人只要给一碗饭吃,都会去。加拿大最早的华工就是从福建一带过去帮助英国人修碉堡、建船只的。有了前面的人探路,后面的华工会源源不断地过去。后来又赶上加拿大淘金热,从中国直接过去的,从美国转道过去的,也都有。里面肯定也有最终是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吃饭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乡土社会,家庭和家族是社会中最主要的组织方式。社会各种支撑的结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走到哪儿,基本上还只能靠自己。偶尔靠一些乡党或者帮会。所以一个人到了新的地方,会觉得无依无靠,有很大的压力,不敢有“非分之想”,什么苦什么累,从来不嫌弃。干活给再低的工资,也会忍受。大家都觉得,只要能有一碗饭吃就行了,站稳了脚跟再说。这在我们看来好像很自然,甚至认为是我们的优良品德。 然而西方因为海洋贸易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内部已经根据工商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形成了很多新的组织。与这些新的组织相伴的,既会在产品与服务上形成一定的价格水平,也会在劳资关系上形成普遍接受的行业工资标准。当西欧的移民到美洲的时候,很多是以商业移民的形式过去的,这些组织文化、社会习俗也都跟着过去了。但是中国人的到来,打乱了一切。比如说筑船,欧洲工人要求每月工资2000美元,中国工人只要管吃管住一个月200元都干。欧洲工人考虑了家庭的日常支出、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中国工人只要今天能有一碗饭吃就行了,还有一包烟钱,还会觉得不错。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冲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这种冲击和冲突在继续。 同时,我们的社会也正从农业体制向商业体制转变,从新型的组织到组织文化,到法律、习俗,到思维方式、表达的语言,到教育的更新,等等,都在我们的社会上生根、发芽,同时搅动着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重组,生发出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张力,令世界瞩目。 走出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总是被我们过分地简化了,只有谁对谁错,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向来都是这么写的。 现在经过重新解构,中西方历史上这种更鲜明的矛盾,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中日历史上的矛盾我们还缺乏深入、系统地认识。要解开中日矛盾,需要中日双方年轻的一代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现实和未来,构建新的关系。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中日关系,但我觉得,可以引导孩子们把中日矛盾作为一个文化课题来探讨。当他们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更客观、更理性的来对待中日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可能会成为新一代中日友好的使者。 生活中本不该有敌意。我只是想告诫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另外,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学者与教师共同编著了一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豆瓣书讯),去年进行了盛大的发行仪式。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建设和平与友好的东亚新格局! 在这里也顺便推荐这本书。 附: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序言 从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们改造自然,创造了文明。而文字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前一时代获得的知识,要靠文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加上新的知识后,继续依靠文字向再下一代传递,于是新的知识不断积累,文明获得了发展。 但是,前辈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总是被人们重视,有时人们会把过去的记忆隐藏起来,让那些记忆从记录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人都有希望把不喜欢的事情忘掉的倾向,觉得那样可以轻松地生活。但是要注意,旺季不喜欢的事情,并不绝对是好事。如果有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被街边的石头绊倒了,他只是想今天的运气真不好,但是很快就忘记了的话,那么,在放学回来的路上,很有可能再次摔跤。记住过去的错误,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聪明一些。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记住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开辟未来。 我们认为,这本叙述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的书,是一本开辟未来的教科书。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由于对人权的压抑,使19~20世纪东亚的历史充满了创伤。当然,东亚的过去也并不是一片漆黑。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与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面对未来吧。 这本书是中国、日本与韩国的学者、教师与市民共同编写的。在三年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的意见分歧,但是通过对话与讨论,逐渐达成了共有的历史认识,以至现在能够在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这本书。我们共同觉得: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与历史上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希望在越来越逼近的“地球村”时代,三国之间能够对邻国的历史与相互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本着这种愿望,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还不能彻底完成的课题,我们希望三国的青年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创造东亚未来的新篇章。 由于是介绍中、日、韩三国近现代史的一本书,对任何一国的读者来说,都可能会有陌生之处,甚至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请大家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怀着相互理解的愿望学习过去的历史,东亚以及世界的未来就会越来越光明。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2005年5月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1)


[接力] 说说你非常敬重的三位教育实践家

十一月 19th, 2009 by 小石

刚才在Science老师的blog上看到这篇短文“逝去的乡村教育学派”,谈到的几位我非常敬重的乡村教育实践家。 我想乡村教育学派,永远都不会逝去! 但同时我又想到三位既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挑战、却又独具一格的台湾教育家,我同样非常敬重,这三位是: 1、远见杂志的创办人高希均教授; 2、千乡万才工程的发起人“科技游侠”温世仁先生; 3、开放式课程计划中文网的发起人、喜欢奇幻小说的大男孩朱学恒; 欢迎大家来做接力,也来说说你最敬重的三位教育实践家。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有偿家教”,有何不妥?!

十一月 18th, 2009 by 小石

先转这条信息: @Alex 有偿家教被禁止后教师可以做啥? http://zuosa.net/t5h1.u 再说我的评论: 看到“有偿家教被禁止”几个字,感觉很不舒服,或许会望文生义,但不吐不快。下面是我在zuosa上的短评汇编—— 什么叫“有偿家教”?难道市场上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就不应该索取相应的报酬?如果你认为墙里面的“公办教师”不能参与墙外面的市场活动,那你管好你的老师不要跑到市场上就行了,你怎么还管有人在市场上提供什么“有偿家教”服务?#有偿家教 要说家教市场比较混乱,那么家教市场自然有它的解决办法。但是学校教育同样混乱,教育部又有什么办法?要知道,家教市场可是因为学校教育混乱才产生的#有偿家教 在我看来,短期内混乱的学校教育找不到路子(但不是没有),而家教市场反而更可能为教育变革闯出一条新路(比如西方的homeschool)#有偿家教 转旧帖:怎么来整合家教市场? http://zuosa.net/t5ry.u #有偿家教 即使不从家教企业的角度谈家教市场整合,也可以从社会的 角度谈由第三方建家教行业评估机构等。但总的原则是,学校做学校的教师评估,家教公司做家教公司的评估,学校和家教公司各自做得好不好,都要交给学生和家 长来选择和评估。不能盲目打击市场化的教育实践,要给家教公司以企业公民身份#有偿家教 另外,对于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我也认为只要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作评估合格,还在外面做什么事情,似乎不应该过分干涉(我不知道学校有什么重要的保密协议而应该避嫌)。但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因为种种限制不能充分实践自己的想法,去家教公司实践又有什么问题吗#有偿家教 欢迎指正!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怎么通过手机来普及电脑和网络?

十一月 17th, 2009 by 小石

今天跟 @Alex 聊天,他谈到 “手机就是电脑”。 这话不是什么新闻,但我正考虑怎么回去给村民普及电脑知识的时候,这无疑是个重要的提醒。 我的问题是: 农村现在手机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是许多村民对电脑和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怎么通过手机来介绍电脑和网络? 欢迎大家献计献策。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2)


对"使命"的解构

十一月 17th, 2009 by 小石

我们在使用“使命”这个词的时候,有时候似乎并没有深究过。 企业谈自己的使命有时候还可以接受,但是给一个年轻人做职业指导的时候,让对方考虑清楚自己的使命,我觉得这里面问题就很大。 下面是我和一个同学聊到这个话题时提出的一些反问: 你怎么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的使命?要是半天找不到自己的使命,是不是就什么也不干了,先不找工作了?:)再说,找使命也要有个找法,怎么找?… 此外,什么是使命?使命只是个人兴趣吗?还是说是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另外,使命是否会变?今天这个使命,明天那个使命?如果使命明天换了,就该批判,或者说某人实际上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用这种话来搪塞? –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你也“反对把教育交给市场”吗?

十一月 15th, 2009 by 小石

有同学因为我在社区里推荐了周克成的文章“要免费教育不如要民办教育”,来信给我,标题是“反对把教育交给市场”。 在介绍我给这位同学的回复之前,请先注意周克成的简介: 周克成 (zhoukecheng@gmail.com)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1981年生于云南,念到中学就去广州打工。2001年受薛兆丰等经济学家影响,开始自学经济学。2003年为旁听周其仁课程而北上进京,在北大西门外餐馆刷碗,工余时间旁听周其仁经济学课程。2004年起供职于某门户网站,历任新闻评论责任编辑、财经博客高级编辑。克成崇尚自由,喜欢经济学,坚信市场经济是组织社会经济运作和发展的最好制度。 (摘自铅笔经济研究社上作者个人简介) 以及周克成的这篇文章:“为什么《经济学通识》耐读”。文中详细介绍了作者学习经济学的曲折经历。 以下是我的回复: 谢谢你的来信。 套用你的逻辑,“教育是国家大计,怎能轻易交给私人承办?”,是否也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餐馆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又怎能轻易交给私人经营呢? 不知道你是否关注了经济学家对“教育券”或“学券制”的讨论及国内外的相关实验?可以搜一下。 另荐薛兆丰的几篇文章: 激情的作用被高估了 “价值”观的谬误; 交易有别于奴役 市场从不失灵 市场怎样对付不确定性 企业经理的作用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祝好!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教育均衡,怎么个均衡法?

十一月 11th, 2009 by 小石

袁部长新上任,对众多的义务教育问题,首先开出“教育均衡”的药方。这也是近年来被炒作地很热的药方,似乎深合民意。但我忍不住要问,怎么个均衡法? 是有钱先做下面哪些事: 1、改善校舍; 2、改善师资培训; 3、推进校园图书室建设; 4、推进信息化教学; 5、开放办学; 6、推行“教育券”; 7、保障“每个孩子一个笔记本”; 8、还是…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用户产生内容”带来的是什么?

十一月 11th, 2009 by 小石

新媒体投资人王冉谈到“我对‘用户产生内容’产生了怀疑”,他的理由和解释大致如下: 1、对“用户产生内容”的热情是因为对传统媒体厌恶甚至抵触情绪的释放; 2、而大街上随便一个张三李四王麻子的日常生活和我们又有多少关系? 3、所以,他“越来越不认为完全没有策划、没有编导、没有明星的“用户产生”的视频短片能够成为未来多媒体视频内容的主流”。 王冉的分析从出发点上就是错的。问题从来都是,我们都知道专业机构的价值,但是群众和非专业的力量就能够忽略吗?忽略所造成的代价是什么? 那么,“用户产生内容”(简UGC)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说: 1、UGC实际上讨论的是一个传统权威解构和平等参与机会创造的过程。伴随UGC,我们谈到的“去中心”,也并不是说在传统中心可能松动和瓦解的同时,不会有新的聚合中心产生。 2、只是这个新的中心可能是多元的,而且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生成的,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的。或者即使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传统中心谋求转型,也只有获得自下而上的认同才行得通。 3、同时UGC蕴含另一层内涵,UGC不见得能增加多少成功的可能,但却大大降低了失败的成本。而且因为UGC给哪些专业机构可能忽视的、遗忘的或者没有注意到的视角等提供了一种新发育环境,才更有可能把专业机构和业余参与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因此创造了一个更加良性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以上讨论,同时也部分地解释了Web2.0与Web1.0的关系,并对所谓Web3.0乃至9.0等概念炒作作出了驳斥。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