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
柴静访谈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北京某大学数学专业16岁的张炘炀,通过对作为神童张炘炀幼年、大学、硕士、博士等阶段的追述,和个人与家庭、与同学、与社会等紧张关系的揭示,对神童教育或者“拔毛助长”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柴静访谈的视频)
我的看法是:
1、一个孩子因为对数学或者其他领域的兴趣,他可能会直接请教各种专家学者,甚至跟着他们研究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知识涉猎过程(学识)。但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追逐学士、硕士、博士这些名头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仅在扭曲人的成长过程(身心),也在把教育变成“升级打怪”,教育本身也就成了受害者。许多捍卫教育的人,往往也成为捍卫这种打怪游戏的牺牲品。
2、这里基本的问题是,(1)如果孩子正常涉猎知识的过程不被打断,可以请教各类专家学者,甚至跟着研究班学习,那么,教育部门、家长及社会包括媒体,应该如何来对待?(2)另外,在目前教育部门和社会尚未对“神童”或者任何孩子的兴趣培养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下,家长或者说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3)对理论工作者来说,“神童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的要求,给现代教育理论或现代教育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什么问题?
3、说白了就是,柴静质疑的指向是有待进一步分析的。“神童教育”的实质是对因材施教的探索。而因材施教的要求和目前学位教育体系之间的冲突,通过“神童教育”的所谓问题被放大了。
另外,我比较好奇的是:
院士王林等翻译的美国作家布鲁斯·谢克特所著的《我的大脑敞开了:天才数学家保罗·爱多士传奇》中,描述了布达佩斯曾经群星璀璨,其中不乏许多人曾被誉为神童,那么,怎么认识科学教育,以及布达佩斯的那些神童是如何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