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Annual Report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对
2015 Annual Report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根据以下的原因,您无权限进行编辑这个页面操作: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用户
,
自动确认用户
该页面已被锁定以防止编辑。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 | 返回:[[Nongminzizi|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机构改革年:理事长寄语== ——即介绍这一年来机构团队面对挑战做出梳理和调整的过程,机构对发展的新的期望,对大家以往支持的感谢,以及介绍新的启程和对大家新的邀约等; (请卫宏考虑) >> ==变革原理:对机构宗旨的反思== ——以平民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在对图书馆项目的反思中,我们认识到从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有这样大致几个阶段和路径: # 学习体验; # 资源整合; # 关系协调; # 服务生成; * 在对社区教育的反思中,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或扁平化的教育模型: # 生活教育在家庭里完成; # 伦理教育在社区里完成; # 职业教育通过师徒传承制完成; # 人文教育通过书院来完成; * 而对书院教育的反思中,我们认识书院不同于高成本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型: # 图书和推荐书目; # 混龄小组学习; # 教席而非教职; # 院长管理; * 作为一家教育机构,我们既关注人的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发展,而且觉得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对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和社 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可能才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当下老人、青年、儿童的基本发展状况和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才能更清楚未来教育的基本框 架。(从人和社会健康发展(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未来教育的基本架构。……机构从教育的视角,既关注青年、儿童,也包括中青年、老人的发展,也关注 产业和社区的发展(将来应该有一个“产业教育工作组”)。即从教育角度,既关注人的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发展。) >> ==新的起点:现状认识与业务调整== :——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教育公平的预设下,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社区教育和青年发展是一个广阔的舞台。 :——回到教育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回到服务学习和嵌入社区的经济; # 作为一个出身学生社团且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教育工作团队,我们经常在乡建经验与教育问题之间对话,也经常看到我们学校社团的同学和许多青年对这些年的探索缺乏基本了解,在批判与创新之间来回撕扯,感觉这些年的工作缺少深入的总结,也缺少与青年学子之间深入的对话; # 对于整个教育问题,我们深感教育领域缺少乡建领域曾经发生过的从维权到乡建的思维上的转变,陷入与相关政策的简单对抗,也陷入了等靠要,包括深受应试教育束缚。(从维权到建设;要区分研究和倡导,并强化研究) # 在对教育公平和学校教育的反思上,我们看到,要开全所有课程,且教师要求相关专业资质,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成本高昂,本身不可持续,是所谓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根源; # 对流动、留守与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 # 解决教育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到回到社区;回到我们自身,回到服务学习以及社区经济。 * 几个变化: #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 从知识学习,到分享经济/知识经济/在地经济(知行合一); # 从半塔实验,到青年成长; # 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做了初步的反思; # 对社区教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 # 对社区创业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 # 对青年成长问题做了初步的梳理。 >> ==新的架构:当前治理结构== * 参洋泾社区基金会“组织架构”的介绍; * 一个问题:理事会、监事会名单以及例会和报告制度是否需要确认? (请卫宏、王老师等考虑) :——即按照发展规划和机构平稳运营的内在要求考虑组织的架构: * 理事会下,增设教育研究中心(先解决结构性问题,类似于洋泾社区基金会的“专业委员会”); * 办公室(或秘书处)在行财部(统筹行政和财务)和项目部之外,增设宣筹部(统筹宣传和筹款)和青工部(统筹人事和志愿者管理,即人力资源开发部); * 另外,项目部下分设流动儿童教育小组(即分部门)、社区教育小组、青年发展小组,由各分部门小组来统筹现有各项目,人员首先作为常设部门的人员来考虑,然后是部门人员参与各项目运作的话,拿常设部门的部门工资和参与项目时项目补助,即从项目制到部门制。 理事会>> 执委会(秘书处)>> # 项目组(业务部门,区分公益和商业,以及机构与半塔实验): ## 青年发展工作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 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组(基础教育); ## 社区教育工作组(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 # 研培中心: ## 教育研究部; ## 社团合作部(青年成长营); ## 基地合作部; # 办公室(基础支持部门): ## 人事部; ## 宣筹部; ## 项目部; ## 行财部; >> ==新的运营:拟调整的运营思路== 建立相应的学习机制和几个工作小组: # 团队学习小组:围绕机构的核心业务(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和支持工作的完善(筹款、宣传、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学习报告制度),来逐步探索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团队的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型团队; # 宣传小组:从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管理以及网站的管理入手,逐步把对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以及对内的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统一起来,构建和完善机构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 项目管理小组:从项目立项制度、项目设计和项目知识管理入手,把项目建设逐步统一到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来,并逐步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过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常规化; # 筹款小组:从“项目筹款”向“机构筹款”过渡,逐步建立常规的、多元的、立体的筹款体系,以便为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谈到团队学习,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 农民之子作为一个草根公益的开拓者和创业者,团队人少、经费少,我们需要的是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和大家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同时,我们又是一群怀揣教育理想的探索者,工作中应该保有教育工作者的本色,成员之间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或建议,都应该尽可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把打造一支能战斗的团队作为我们团队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 ==加与减之间:当前项目介绍== ===儿童教育项目=== # 教师之家: # 烛光通讯; >> ===社区教育项目=== * 摆在学校图书馆面前的问题有很多: # 有书读:学校图书室建了以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常年都是关门。 # 有人管:有老师愿意参与管理,儿童自主管理,还是爷爷奶奶?(老人既管理又可指导) # 保持开放;放学后呢,3点半以后呢; # 面向所有人;包括校外儿童; # 图书室与课堂关系:研究性学习与资料库建设,自学、小组学习与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 图书室与学科关系:人与某个领域的对话,兴趣、能力、动机,专业及其资源; # 图书室与老师发展的关系:探究精神,第二职业? # 图书室与学校关系:自主办学与民办教育法(开放架构),学校转型的重要枢纽;# 图书室与社区关系:图书室项目的主体性和可持续性,两类图书室项目的观察,以平民教育促进社区建设; # 图书室与网络关系:有限与无限,门户与搜索等,开放教育;# 图书室项目与支教项目的关系: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图书的分类和进阶等(社会化学习); * 引入“社区学习中心”的概念: # 淡化服务流动人口,强调服务社区; # 淡化服务儿童,注重服务终身教育;# 关注个人学习,更关注学习共同体建设; * 引入“学习圈”的概念; #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对话而非对抗,是在一个发展中的矛盾复杂的社会,寻求理性的探索的力量; #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批判或创新,以及把经验绝对化或理论神圣化; # 强调学习圈,是希望既学习瑞典百年学习圈的好经验尤其是精神,又继承我们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传统; #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给个人学习和请人指导创造基本的条件,而非简单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从相互学习到共同实践创造基本的途径; # 强调学习圈,也是为机构对各个项目形成社群的支持和管理探索统一的机制; * 反思社区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关系: # 老人自娱自乐; # 顺便帮忙照看小孩; # 志愿者协助: # 家长抽空关注; * 对孝敬老人的道理的反思,和对城市家长社区的反思: # 家长社区; >> ===社区发展项目=== # 社区音乐节项目; # 社区厨房项目; # 青年公寓项目; >> ===青年成长项目=== ====青年成长营==== ==多余的素材== ===发展历程=== ——把机构的发展和学校时期的呼吁联系起来考虑; * 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呼吁——到乡建实验(密云)——到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社会转型的窗口); * 两大挑战:流动儿童教育的探索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探索; * 新的探索:流动儿童教育项目(分支:燕山学堂在密云的自然教育探索)——社区教育项目——青年俱乐部和青年发展项目——社区青年公寓等; 基本历程: # 从关注儿童教育开始, # 又逐渐到关注老师, # 关注家长, # 关注青年志愿者和社区青年等, 现状和结果: # 摊子似乎越来越大,机构的专业性受到挑战; # 针对不同对象的项目都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小圈子,如果认识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几大举措: * 引入“社区学习中心”的概念: #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 从流动人口,到所有人口; #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 从各自发展,到社区发展; 农民之子不仅关注儿童的发展,也关注教师和家长的发展,以及青年的发展,乃至老人的发展,即关注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问题,而且某种意义上,青年和老人的发展状况及潜在的教育需要,可能是更基础的。今天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在产业发展(工业化)和社区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青年和老人的发展上遇到了严重挫折,才进一步凸显出来的。 >> ===困境与挑战=== ——我们不需要回避,也无法回避,而且回避只能证明我们的懦弱。我们的困境既是许多“老NGO”(未老先衰)的典型困境,也是一个充满热情却没有经验也没 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青年学生发起成立的NGO这些年来艰难探索的真实写照,包括也是许多关注城乡结合部教育和社会问题综合治理的NGO的真实写照。 * 主要来自基金会,而且是境外基金(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和方向单一); * 工商注册,没有拿到民非注册(机构身份又不明确,机构生存和人员的发展空间不明朗); * 以申请项目资助为主,项目断档导致人员收入不稳定,然后又不得不在多个项目之间兼职,干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人员压力大(人员流动性大); * 人员的不稳定也导致,项目的执行和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质量不高和难以规范); * 同时为了生存和被各种问题纠缠,陷入为了项目而项目,陷入摊大饼的泥潭,人员的方向感丧失,机构的凝聚力下降(机构碎片化); >> ===发展规划=== ——即重新考虑我们的定位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 办一所开放式的社区教育学院(又“培田学院”),培养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工作队伍,并解决目前传统教育学院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脱节的问题(一个目标); * 逐步确立以社区教育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发展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方向,并巩固和开展好半塔实验点的工作(当前主要任务); >> ===结构调整=== ——即按照发展规划和机构平稳运营的内在要求考虑组织的架构: * 理事会下,增设教育研究中心(先解决结构性问题,类似于洋泾社区基金会的“专业委员会”); * 办公室(或秘书处)在行财部(统筹行政和财务)和项目部之外,增设宣筹部(统筹宣传和筹款)和青工部(统筹人事和志愿者管理,即人力资源开发部); * 另外,项目部下分设流动儿童教育小组(即分部门)、社区教育小组、青年发展小组,由各分部门小组来统筹现有各项目,人员首先作为常设部门的人员来考虑,然后是部门人员参与各项目运作的话,拿常设部门的部门工资和参与项目时项目补助,即从项目制到部门制。 >> ===各项目需求=== ===财务公开=== ===报道与反馈=== ===致谢=== >> [[Category:农民之子]]
返回到
2015 Annual Report
。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入口
当前事件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