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y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县级教育改革) |
(→县级教育改革) |
||
第2行: | 第2行: | ||
==县级教育改革== | ==县级教育改革== | ||
- | |||
- | + | * 之前的认识: | |
+ | # 教师与村落发展、与学校发展先后发生割裂之后,教师的主体性完全丧失; | ||
+ | # 相伴随的是,教师的来源发生变化:从乡请、校请到县教育局招聘; | ||
+ | # 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变化:从乡村本位、学校本位,到职称和工资的追求; | ||
+ | # 相应的学校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校长负责制; | ||
+ | * 新的思考: | ||
+ | # 从办学的主体考虑,一是企业或个人,二是社区,三是政府; | ||
+ | # 从教师的来源考虑,一是社区志愿者,二是大专院校,三是企业和社会; | ||
+ | # 从学校的经费来源考虑,一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投入,二是社区集体经济和企业捐赠等投入,三是直接收费; | ||
+ | |||
+ | |||
+ | >> | ||
+ | |||
+ | ==县级教育财政改革== | ||
+ | |||
+ | 读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教授的文章([http://mxliuvip.blog.sohu.com/308479340.html 西部乡村教师维权现象调查],2015年4月): | ||
+ | |||
+ | * 概要:刘老师把教师维权问题分为02年左右和08年前后两个阶段,02年前后主要是代课教师和小学初中教师维权,08年前后主要是公办教师和高中教师维权,而核心问题是“以县为主”和绩效工资带来的负面效果。 | ||
+ | |||
+ | * 关键词:分级办学vs以县为主(教育财政的集权化改革),绩效工资,体制内维稳和体制外维稳(教师和公务员的维权); | ||
+ | |||
+ | * 教育财政改革的基本脉络: | ||
# 上世纪90年代,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引发许多农村教师上访和罢课行动。 | # 上世纪90年代,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引发许多农村教师上访和罢课行动。 | ||
# (农村税费改革后)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但要“以县为主”,并规定乡镇政府负有为农村学校筹措“公用经费”的责任。 | # (农村税费改革后)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但要“以县为主”,并规定乡镇政府负有为农村学校筹措“公用经费”的责任。 | ||
# 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在清晰界定省、市(地级)、县(区)、乡(镇)、行政村各方教育责任范围的同时,明确“豁免”了乡镇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实行了17年的“分级办学”体制退场,“以县为主”体制正式确立。 | # 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在清晰界定省、市(地级)、县(区)、乡(镇)、行政村各方教育责任范围的同时,明确“豁免”了乡镇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实行了17年的“分级办学”体制退场,“以县为主”体制正式确立。 | ||
- | |||
- | |||
# 同时,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教育财政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教育“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 # 同时,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教育财政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教育“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 ||
#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政策;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的改革态度明确,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连年增加,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准时发放得到保障。 | #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政策;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的改革态度明确,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连年增加,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准时发放得到保障。 | ||
- | + | *“以县为主”造成农村教师利益分化; | |
+ | * 绩效工资体制引发公办教师维权; | ||
+ | * 潜在的维稳风险: | ||
+ | # 第一,公办学校教师对于公务员的各种显性、隐性待遇变动都非常敏感,早已不限于账面工资的差异。例如,县政府给公务员发放的“改革性津补贴”(如公车改革补 贴),往往忽视了教师群体;或者县政府为了绕开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薪酬标准的管控,采取发放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的方式变相提高公务员待遇,也没有把教师考 虑进来,这些待遇差异随时都可能诱发教师的集体性抗议。 | ||
+ | # 第二,部分地区的高中因基建规模过大,已陷入了债务困境。而针对高中的收费政策却在逐步收紧,这让教师的实际待遇水平难以提高。高中教师带头罢课,并且鼓动义教阶段的教师一起罢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 ||
+ | # 第三,近年来政府投资新建了大量的公办幼儿园,学前阶段教师的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公办幼儿园在基建完成之后,教师编制和人员性经费投入非常短缺,以低工资 大量雇佣代课教师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公办园的年轻代课教师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够忍受低工资,是因为大家存在能够转正为编制内教师的期望。一旦期 望落空,要么辞职,要么便可能被卷入抗争活动。 | ||
+ | 最后,随着经济的下行,一些民办学校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投资方发不出足额教师工资,甚至无力继续办学。由此诱发的教师讨薪,或者教师要求学校回归公办的请愿活动,将会日渐增多。 | ||
+ | |||
+ | * 分级办学与“以县为主”的前后比较: | ||
# 在分级办学时期,虽然教师的平均待遇不高,却不一定会引致集体性上访,特别是上访大串联。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刘明兴指出,这是因为在财政 和人事权力分散化前提下,公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内部在待遇和聘用来源方面参差不齐,个体诉求不易统一,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即便发生上访活动,也比较分散,更 难以形成跨地区的大规模行动。 | # 在分级办学时期,虽然教师的平均待遇不高,却不一定会引致集体性上访,特别是上访大串联。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刘明兴指出,这是因为在财政 和人事权力分散化前提下,公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内部在待遇和聘用来源方面参差不齐,个体诉求不易统一,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即便发生上访活动,也比较分散,更 难以形成跨地区的大规模行动。 | ||
#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乡镇政府、教育局也各自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师向更高行政单位上访的可能;而且基层各单位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人事管理权,更容易建立学校层面的激励机制,包括津贴发放和人事调动。 | #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乡镇政府、教育局也各自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师向更高行政单位上访的可能;而且基层各单位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人事管理权,更容易建立学校层面的激励机制,包括津贴发放和人事调动。 | ||
- | # 刘明兴在调研中发现,在财政分权的时代,只要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合理,就不会引起教师的集体抗议。背后原因在于,支撑这些奖惩措施的资金往往来自学校的各 | + | # 刘明兴在调研中发现,在财政分权的时代,只要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合理,就不会引起教师的集体抗议。背后原因在于,支撑这些奖惩措施的资金往往来自学校的各 种收费收入,其收费水平则由学校办学质量决定。他表示:“一旦学校依赖财政拨款来进行奖惩,而拨款总额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无关,则奖惩制度在学校内部就难以执行了。” |
+ | |||
+ | * 对“以县为主”的基本分析: | ||
+ | # 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扩大各类拨款机制的覆盖面,民生支出的压力在刚性上升。然而,这种政策举措破坏了基层社会的权威结构,剥夺了基层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扭曲了公办机构的微观激励机制,无形中加剧了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行动能力。 | ||
+ | # 如果仅仅为了缓解政府、事业单位因为收费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如学生家长因不满学校高收费而采取的上访行动),就限制学校收费的自主权,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政府、教育部门内部的利益分配冲突,诱发财政供养队伍内的不稳定。在收费权被剥夺后,事业单位内部调节收入的能力会下降,系统内部以及与公务员之间的利益攀 比会加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供养人员(如教师)的集体行动能力也因工资体制的集权而被强化。 | ||
+ | |||
在2015年9月28日 (一) 11:01所做的修订版本
县域教育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目录 |
县级教育改革
- 之前的认识:
- 教师与村落发展、与学校发展先后发生割裂之后,教师的主体性完全丧失;
- 相伴随的是,教师的来源发生变化:从乡请、校请到县教育局招聘;
- 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变化:从乡村本位、学校本位,到职称和工资的追求;
- 相应的学校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校长负责制;
- 新的思考:
- 从办学的主体考虑,一是企业或个人,二是社区,三是政府;
- 从教师的来源考虑,一是社区志愿者,二是大专院校,三是企业和社会;
- 从学校的经费来源考虑,一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投入,二是社区集体经济和企业捐赠等投入,三是直接收费;
>>
县级教育财政改革
读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教授的文章(西部乡村教师维权现象调查,2015年4月):
- 概要:刘老师把教师维权问题分为02年左右和08年前后两个阶段,02年前后主要是代课教师和小学初中教师维权,08年前后主要是公办教师和高中教师维权,而核心问题是“以县为主”和绩效工资带来的负面效果。
- 关键词:分级办学vs以县为主(教育财政的集权化改革),绩效工资,体制内维稳和体制外维稳(教师和公务员的维权);
- 教育财政改革的基本脉络:
- 上世纪90年代,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引发许多农村教师上访和罢课行动。
- (农村税费改革后)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但要“以县为主”,并规定乡镇政府负有为农村学校筹措“公用经费”的责任。
- 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在清晰界定省、市(地级)、县(区)、乡(镇)、行政村各方教育责任范围的同时,明确“豁免”了乡镇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实行了17年的“分级办学”体制退场,“以县为主”体制正式确立。
- 同时,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教育财政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教育“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政策;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的改革态度明确,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连年增加,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准时发放得到保障。
- “以县为主”造成农村教师利益分化;
- 绩效工资体制引发公办教师维权;
- 潜在的维稳风险:
- 第一,公办学校教师对于公务员的各种显性、隐性待遇变动都非常敏感,早已不限于账面工资的差异。例如,县政府给公务员发放的“改革性津补贴”(如公车改革补 贴),往往忽视了教师群体;或者县政府为了绕开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薪酬标准的管控,采取发放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的方式变相提高公务员待遇,也没有把教师考 虑进来,这些待遇差异随时都可能诱发教师的集体性抗议。
- 第二,部分地区的高中因基建规模过大,已陷入了债务困境。而针对高中的收费政策却在逐步收紧,这让教师的实际待遇水平难以提高。高中教师带头罢课,并且鼓动义教阶段的教师一起罢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 第三,近年来政府投资新建了大量的公办幼儿园,学前阶段教师的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公办幼儿园在基建完成之后,教师编制和人员性经费投入非常短缺,以低工资 大量雇佣代课教师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公办园的年轻代课教师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够忍受低工资,是因为大家存在能够转正为编制内教师的期望。一旦期 望落空,要么辞职,要么便可能被卷入抗争活动。
最后,随着经济的下行,一些民办学校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投资方发不出足额教师工资,甚至无力继续办学。由此诱发的教师讨薪,或者教师要求学校回归公办的请愿活动,将会日渐增多。
- 分级办学与“以县为主”的前后比较:
- 在分级办学时期,虽然教师的平均待遇不高,却不一定会引致集体性上访,特别是上访大串联。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刘明兴指出,这是因为在财政 和人事权力分散化前提下,公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内部在待遇和聘用来源方面参差不齐,个体诉求不易统一,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即便发生上访活动,也比较分散,更 难以形成跨地区的大规模行动。
-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乡镇政府、教育局也各自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师向更高行政单位上访的可能;而且基层各单位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人事管理权,更容易建立学校层面的激励机制,包括津贴发放和人事调动。
- 刘明兴在调研中发现,在财政分权的时代,只要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合理,就不会引起教师的集体抗议。背后原因在于,支撑这些奖惩措施的资金往往来自学校的各 种收费收入,其收费水平则由学校办学质量决定。他表示:“一旦学校依赖财政拨款来进行奖惩,而拨款总额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无关,则奖惩制度在学校内部就难以执行了。”
- 对“以县为主”的基本分析:
- 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扩大各类拨款机制的覆盖面,民生支出的压力在刚性上升。然而,这种政策举措破坏了基层社会的权威结构,剥夺了基层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扭曲了公办机构的微观激励机制,无形中加剧了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行动能力。
- 如果仅仅为了缓解政府、事业单位因为收费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如学生家长因不满学校高收费而采取的上访行动),就限制学校收费的自主权,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政府、教育部门内部的利益分配冲突,诱发财政供养队伍内的不稳定。在收费权被剥夺后,事业单位内部调节收入的能力会下降,系统内部以及与公务员之间的利益攀 比会加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供养人员(如教师)的集体行动能力也因工资体制的集权而被强化。
>>
县级教育问题
读李涛的文章提炼:当前县域教育的基本问题:
- 社会在教育观念上的变化(教育公平和择校热);
- 撤点并校(学校布局调整);
- 县管校用(教师选人用人制度,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
- 教师周转房;
- 从乡级统筹到县级统筹(目前已经实现省级统筹);
- 教育局行政管理工作的变化;
读刘春益的文章提炼:农村教育发展的矛盾与协同创新:
- “省级统筹”职责不明确与“以县为主”能力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 教育管理属地化与教育属性公共化之间的矛盾;
- 人口流动不确定性与教育资源配置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 乡村优秀师资流失与乡村教育吸引力匮乏之间的矛盾;
- 城市学校超载与农村学校生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
>>
县教育局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
(李涛介绍四川芥县教育局在编在岗的公务员行政编制人员仅仅10人,其中包括教育局长1人、副局长3人、副局级调研员2人、财务科长1人、督导办公室主任1人、人事科科长1人、成职幼教科科长1人,而该县目前工友58人在局机关从事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教师编制,系该县从各类学校中借调来的,包括县政府总督学、基础教育科科长、局办公室主任、德育科科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等一批中上层干部。仅少数几位后勤人员,如司机、厨师属于合同制用工人员。参澎湃新闻网“乡村教师的骨干老师如何被抽空?”,2015-9-22日)
- 局办公室;
- 财务科;
- 人事科;
- 德育科;
- 督导办公室;
- 招生办公室;
- 基础教育科;
- 职成教育科;
- 学前教育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