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Annual Report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板块一:大学生支教和社会实践) |
|||
(46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font color=red> | + |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font color=red>学习圈思维与新时期平民教育实践</font> | 返回:[[Nongminzhizi|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
- | + | ——农民之子的机构改革和产品化之路? | |
+ | |||
+ | |||
+ | ==浴火与重生:农民之子何去何从== | ||
+ | ——即理事长寄语,介绍这一年来机构团队面对挑战做出梳理和调整的过程,机构对发展的新的期望,对大家以往支持的感谢,以及介绍新的启程和对大家新的邀约等;(请卫宏考虑) | ||
- | |||
- | |||
- | |||
* 业务上的认识与转变: | * 业务上的认识与转变: | ||
- | |||
#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 #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 ||
- | # | + | #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
# 从半塔实验,到青年成长; | # 从半塔实验,到青年成长; | ||
+ | # 从交流学习,到分享经济; | ||
* 运作上的机遇与挑战: | * 运作上的机遇与挑战: | ||
- | |||
# 从项目筹资,到机构筹资; | # 从项目筹资,到机构筹资; | ||
- | # | + | # 从项目团队,到机构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 |
- | # | + | # 从项目机构,到开放平台(从做自己项目,到大家做服务和产品); |
+ | # 从工商注册,到民非注册; | ||
+ | |||
+ | |||
+ | 我写一段引子,可以参考—— | ||
+ | |||
+ | 面对经费筹措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农民之子何去何从,是这一年来推动机构反思和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农民之子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转型的艰难,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农民之子一直秉持着“通过平民化的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扎根矛盾问题最集中也最突出的流动人口社区,开展教育和社区发展的综合试验。因为现场情况的复杂难料和问题的紧要迫切,机构经常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而且像陷入了泥潭一样,越是想动,就越是被动。 | ||
+ | |||
+ | |||
+ | 或许从另一个看似比较专业化、也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说,一个机构摊大饼的过程,可能先是因事招人,然后是因人设事,进而事情时断时续,养人似乎成为机构最大的难题等等,农民之子近似于这样一个典型。而且作为一个由支农支教的社团而来的青年和学生组织来说,这些年来社会组织能犯不能犯的各种错误,似乎都犯了。 | ||
+ | |||
+ | |||
+ | 而且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关门或裁员可能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办法。但对于农民之子这样一群富有情怀和传统的青年,以及这样一个重视参与和民主的组织来说,却是行不通的。另外,这样一个社团和这样一群青年多年的实践就真的毫无价值吗?这样一个机构,也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 ||
+ | |||
+ | |||
+ | 这一年来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自己。不由得慢下来,走得比较艰难,但也非常坚定。希望这份报告能对我们这一年初步探索的历程和成果,留下一点记录,也希望能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实践,理清方向和蓄积力量。 | ||
+ | |||
>> | >> | ||
- | == | + | ==场域与实践:四大工作板块== |
- | + | 农民之子给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做流动儿童教育的,但其实农民之子目前的工作大致分四块。四大板块的背后是流动儿童教育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涉及到的四大人群和相应的问题与探索。不同的人群和相关板块有相应的挑战和基本目标。我们在关注各板块人群的同时,比较重视相关人群和潜在的文化生活等公共事务需要之间建立比较平衡的权责关系,或者说建立一个“闭环”;并尽可能寻找相关板块之间的关联,探索新时期平民教育和社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 |
- | === | + | ===流动儿童教育实验=== |
+ | ====板块一:青年和大学生支教==== | ||
- | * | + | * 问题与思路: |
- | # | + | # 问题:被需求、被审视、被忽视的并存问题; |
- | # | + | # 分析/经验:CAPE的经验(孤岛现象,职前教育,大学生支教等的再认识,实习就业制度的崩溃,青年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 |
- | # | + | # 设计/原理:从观察和分享,以及自检列表入手,从故事会、到学习圈、到项目组、到互助社; |
- | # | + | # 关联:大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服务等; |
- | * | + | * 目标与实践: |
- | # | + | # 人群:农民之子新老会员; |
- | # | + | # 事务:青年成长营(社区音乐节等,只有积极参与探索的成员才有机会加入成长营,并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学习的支持); |
- | # | + | # 目标:打造一支积极探索新时期平民教育的,铁打的教育人队伍; |
- | # | + | # 团队:小石、卫宏; |
# 进展/状态: | # 进展/状态: | ||
# 反馈: | # 反馈: | ||
+ | |||
+ | |||
+ | * 概述与补充: | ||
+ | # 重新与社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 ||
+ | # 协助组织“讲座”; | ||
+ | # 合作开展“教育考察团”; | ||
>> | >> | ||
- | === | + | ====板块二:打工子弟学校==== |
- | * | + | * 问题和思考: |
- | # | + | # 问题:安全问题与学校无限责任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反思); |
- | # | + | # 分析/经验:流动儿童教育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性质再认识(前沿、新常态、简化办学思路);游学(Minerva计划)的设计; |
- | # | + | # 设计/原理:学风教风校风(教师之家)与素质教育资源建设(图书馆建设)——最小闭环; |
- | # | + | # 关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要加强社区教育; |
- | * | + | * 目标和实践: |
- | # | + | # 人群:教师之家; |
- | # | + | # 事务:烛光通讯; |
- | # | + | # 目标:新时期的平民学校; |
- | # | + | # 团队:竹子、王菊等; |
# 进展/状态: | # 进展/状态: | ||
# 反馈: | # 反馈: | ||
+ | |||
+ | |||
+ | * 概述和补充: | ||
+ | # ? | ||
>> | >> | ||
+ | ===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实验=== | ||
- | === | + | ====板块三:青年共同生活==== |
* 问题与思路: | * 问题与思路: | ||
- | # | + | # 问题:缺少支持流动性人口或虚拟社群的动态平衡系统;大量青年的文化生活,可持续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在等待重新返乡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不稳定状况; |
- | # | + | # 经验:回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教坊制度”; |
- | # | + | # 联想/设计:文化 + 食宿;文化和商业相互促进; |
# 关联:可以为公益从业者提供北京的长期公寓服务;新型公寓,建立房租的锁定机制,不能随意涨价,然后只租不卖,可以长期居住; | # 关联:可以为公益从业者提供北京的长期公寓服务;新型公寓,建立房租的锁定机制,不能随意涨价,然后只租不卖,可以长期居住; | ||
* 目标与实践: | * 目标与实践: | ||
- | # | + | # 人群:青年俱乐部; |
- | # | + | # 事务:社区公寓、社区厨房等; |
# 目标:青年可持续生活; | # 目标:青年可持续生活; | ||
# 团队:莲子、明华; | # 团队:莲子、明华; | ||
# 进展/状态: | # 进展/状态: | ||
# 反馈: | # 反馈: | ||
+ | |||
+ | |||
+ | * 概述与补充: | ||
+ | # ? | ||
>> | >> | ||
- | === | + | ====板块四:社区教育和治理==== |
- | * | + | * 问题与思考: |
- | # | + | # 问题:大规模的移民安置与村落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以及村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建问题; |
- | # | + | # 经验:解放初农村里安置大规模移民的经验; |
- | # | + | # 设计:从居民学习圈,到村落规划小组,到村落治理方案的实施小组;从社区教育到社区治理,或以平民教育促乡村建设;从学习圈、到实践组、到互助社; |
- | # | + | # 关联:与辖区的打工子弟学校、青年共同生活实验等单位探讨合作开发,或许能够降低村落发展的风险; |
* 目标与实践: | * 目标与实践: | ||
- | # | + | # 人群:社区的各种学习圈; |
- | # | + | # 事务: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成人空间 + 儿童空间); |
- | # | + | # 目标:从社区学习共同体,到社区经济共同体; |
- | # | + | # 团队:王春华、朴明华; |
# 进展/状态: | # 进展/状态: | ||
# 反馈: | # 反馈: | ||
- | * | + | * 概述与补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法与统筹:学习圈思维与实践导向的贯彻== |
+ | |||
+ | 站在教育学的视角上看,表面上相对独立的四大工作板块,内含着一个从实践、到经验、到概念化、到调整的循环。借用瑞典的百年民众教育实践和教育学家大卫·库伯的说法,就叫做“学习圈”。深入理解学习圈的理念和思维,是我们加强四大板块业务之间的联系,和统筹机构工作,包括把大家的学习由知识而导向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
第120行: | 第152行: | ||
# 教育工作的泛政治化贻害无穷(教育公平等说法); | # 教育工作的泛政治化贻害无穷(教育公平等说法); | ||
# 具体业务工作的认识和推进,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教育的认识问题; | # 具体业务工作的认识和推进,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教育的认识问题; | ||
- | |||
# 农民之子的工作要尽可能统一到学习上来,首先提倡学习圈思维的培育。 | # 农民之子的工作要尽可能统一到学习上来,首先提倡学习圈思维的培育。 | ||
# 所有板块的工作优先培育自己的学习圈; | # 所有板块的工作优先培育自己的学习圈; | ||
第148行: | 第179行: | ||
>> | >> | ||
- | == | + | ==理念与结构:组织文化和基础能力建设== |
- | + | 组织的管理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化理念问题。或者说,工作风气和学习风气的建设,是组织管理的首要命题。类似一间学校图书室的价值释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自主管理,而在于校长和老师的上行下效。如何引导机构充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首先进行重点的梳理。然后各业务板块的目标、生存上的挑战和学习任务清楚以后,组织结构就需要根据产品化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文化的建设(围绕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
- | # | + | # 筹款小组:从“项目筹款”向“机构筹款”过渡,逐步建立常规的、多元的、立体的筹款体系,以便为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 宣传小组:从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管理以及网站的管理入手,逐步把对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以及对内的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统一起来,构建和完善机构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 | # 宣传小组:从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管理以及网站的管理入手,逐步把对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以及对内的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统一起来,构建和完善机构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 | ||
# 项目管理小组:从项目立项制度、项目设计和项目知识管理入手,把项目建设逐步统一到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来,并逐步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过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常规化; | # 项目管理小组:从项目立项制度、项目设计和项目知识管理入手,把项目建设逐步统一到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来,并逐步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过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常规化; | ||
- | # | + | # 团队学习小组:围绕机构的核心业务(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和支持工作的完善(筹款、宣传、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学习报告制度),来逐步探索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团队的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型团队; |
- | * | + | * 组织结构的调整(围绕项目的产品化和产品的持续开发能力): |
- | # | + | # 增设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研究型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关注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组织结构问题,解决项目和研究脱节,低水平徘徊的问题;强化经验的梳理、研究的引导和对项目的设计; |
- | # | + | # 加强部门的建设:把钉死的人员首先从项目里提出来,在加强支持性部门工作的同时,把业务统合为四个板块,进行人员和结构的重组,并首先稳定部门人员的配置,为业务发展和人员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
- | # | + | # 采用“双岗制”:从单兵作业到每个业务板块最小保持二人工作组的机制,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 |
- | # | + | # 设立“部门集中办公日”:采用编程马拉松的思维,各部门每月可选择一天邀请大家来集中会诊和处理各部门的工作; |
+ | # 增设“副总干事”职位:趁执委会换届,考虑内外分工和兼顾机构长远发展的需要,设置正、副总干事职位; | ||
+ | # 理事会和新老会员带头,首先来做机构学习圈的成员和志愿者,参与机构的学习和发展的讨论; | ||
+ | |||
+ | |||
+ | * 组织健康的指南(围绕组织发展,建立自我的评估系统): | ||
+ | # 自适应系统:从待人的视角来看潜在的成长方向和人员的自我检查列表(有知识,有趣味,有情怀,有视野); | ||
+ | # 平衡计分卡思维: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学习、流程、创造); | ||
+ | # 爱迪思职能主义管理学:从长短期效益效率的视角来评估,执行、管理、创新、整合四个阶段的评估; | ||
>> | >> | ||
- | == | + | ==经营与筹划:财务状况与反思== |
+ | |||
+ | 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机构的财务状况惨不忍睹。有限几个人员的经费和固定开支,也没有任何稳定的经费来源,完全是在高危运行。能够勉强维持,实在要感谢几家良心公益基金的厚爱,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专兼职员工、志愿者和伙伴组织的极大付出和忍耐。节流的空间非常有限,开源的愿望却非常迫切。“嵌入式财务设计和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将重点探索的一个命题。 | ||
- | * | + | |
+ | * 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 | ||
# 乐施会支持了机构的社区学习中心和学习圈项目; | # 乐施会支持了机构的社区学习中心和学习圈项目; | ||
# 社区伙伴支持了社区厨房项目; | # 社区伙伴支持了社区厨房项目; | ||
第184行: | 第220行: | ||
- | * | + | * 突出问题和运筹反思: |
- | # | + | # 项目开发不够完整问题:从项目到产品,把产品开发做完整(产品化); |
+ | # 项目经费断档问题:从项目筹资,到机构筹资(部门制); | ||
+ | # 把财务工作深入到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去('''嵌入式财务设计和管理'''); | ||
# 项目没有申报预算,临时挪用资金问题(社区音乐节); | # 项目没有申报预算,临时挪用资金问题(社区音乐节); | ||
- | |||
# 项目未经严格审核,随意放弃问题(社区公寓); | # 项目未经严格审核,随意放弃问题(社区公寓); | ||
# 办公室经费,长期没有着落问题; | # 办公室经费,长期没有着落问题; | ||
# 人员工资被大量用来做备用金问题; | # 人员工资被大量用来做备用金问题; | ||
+ | # 项目筹资的极限和机构及人员发展的需要矛盾冲突很大, | ||
# ? | # ? | ||
第198行: | 第236行: | ||
==回顾与展望:大教育观与新时期平民教育实践== | ==回顾与展望:大教育观与新时期平民教育实践== | ||
- | + | 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一个促进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机构,在广泛支持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各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同时,立足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集中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的教育和社区治理的综合实践,并为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的交流学习创造更加直观和简便的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程与现状: |
:1、'''农民之子(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农民之子社团是1999年由北师大一群关注三农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学生成立的青年组织,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农民之子社团毕业老会员发起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06年4月份,大家希望延续学生时代的精神,一方面为更多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围绕突出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开展相关探索。 | :1、'''农民之子(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农民之子社团是1999年由北师大一群关注三农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学生成立的青年组织,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农民之子社团毕业老会员发起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06年4月份,大家希望延续学生时代的精神,一方面为更多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围绕突出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开展相关探索。 | ||
第221行: | 第253行: | ||
- | * | + | * 回归与展望: |
:1、'''半塔实验vs青年发展''':农民之子这几年在开展流动儿童教育探索和扎根在半塔村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的教育和社区治理试验中,存在着逐渐忽视支持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健康发展的倾向,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成为了被我们需要的一方,而大家自身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却很少关注。在半塔实验之外,对农民之子社团新老成员和广大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视,对我们来说将是一次必要的回归。 | :1、'''半塔实验vs青年发展''':农民之子这几年在开展流动儿童教育探索和扎根在半塔村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的教育和社区治理试验中,存在着逐渐忽视支持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健康发展的倾向,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成为了被我们需要的一方,而大家自身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却很少关注。在半塔实验之外,对农民之子社团新老成员和广大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视,对我们来说将是一次必要的回归。 | ||
第234行: | 第266行: | ||
:6、'''平民教育vs社区建设''':农民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强调“以平民化的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半句可以说是对晏阳初、梁漱溟等老乡建人提出的平民教育的继承,但后半句提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往往很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捕捉,在平民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导致孤立地讨论教育或者说教育变成一种阳春白雪的倾向。重新确立教育为社区建设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南。 | :6、'''平民教育vs社区建设''':农民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强调“以平民化的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半句可以说是对晏阳初、梁漱溟等老乡建人提出的平民教育的继承,但后半句提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往往很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捕捉,在平民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导致孤立地讨论教育或者说教育变成一种阳春白雪的倾向。重新确立教育为社区建设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46行: | 第271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tegory:农民之子]] | [[Category:农民之子]] |
在2016年3月23日 (三) 04:21的最新修订版本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学习圈思维与新时期平民教育实践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农民之子的机构改革和产品化之路?
目录 |
浴火与重生:农民之子何去何从
——即理事长寄语,介绍这一年来机构团队面对挑战做出梳理和调整的过程,机构对发展的新的期望,对大家以往支持的感谢,以及介绍新的启程和对大家新的邀约等;(请卫宏考虑)
- 业务上的认识与转变:
-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 从半塔实验,到青年成长;
- 从交流学习,到分享经济;
- 运作上的机遇与挑战:
- 从项目筹资,到机构筹资;
- 从项目团队,到机构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
- 从项目机构,到开放平台(从做自己项目,到大家做服务和产品);
- 从工商注册,到民非注册;
我写一段引子,可以参考——
面对经费筹措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农民之子何去何从,是这一年来推动机构反思和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农民之子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转型的艰难,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农民之子一直秉持着“通过平民化的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扎根矛盾问题最集中也最突出的流动人口社区,开展教育和社区发展的综合试验。因为现场情况的复杂难料和问题的紧要迫切,机构经常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而且像陷入了泥潭一样,越是想动,就越是被动。
或许从另一个看似比较专业化、也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说,一个机构摊大饼的过程,可能先是因事招人,然后是因人设事,进而事情时断时续,养人似乎成为机构最大的难题等等,农民之子近似于这样一个典型。而且作为一个由支农支教的社团而来的青年和学生组织来说,这些年来社会组织能犯不能犯的各种错误,似乎都犯了。
而且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关门或裁员可能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办法。但对于农民之子这样一群富有情怀和传统的青年,以及这样一个重视参与和民主的组织来说,却是行不通的。另外,这样一个社团和这样一群青年多年的实践就真的毫无价值吗?这样一个机构,也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这一年来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自己。不由得慢下来,走得比较艰难,但也非常坚定。希望这份报告能对我们这一年初步探索的历程和成果,留下一点记录,也希望能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实践,理清方向和蓄积力量。
>>
场域与实践:四大工作板块
农民之子给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做流动儿童教育的,但其实农民之子目前的工作大致分四块。四大板块的背后是流动儿童教育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涉及到的四大人群和相应的问题与探索。不同的人群和相关板块有相应的挑战和基本目标。我们在关注各板块人群的同时,比较重视相关人群和潜在的文化生活等公共事务需要之间建立比较平衡的权责关系,或者说建立一个“闭环”;并尽可能寻找相关板块之间的关联,探索新时期平民教育和社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流动儿童教育实验
板块一:青年和大学生支教
- 问题与思路:
- 问题:被需求、被审视、被忽视的并存问题;
- 分析/经验:CAPE的经验(孤岛现象,职前教育,大学生支教等的再认识,实习就业制度的崩溃,青年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
- 设计/原理:从观察和分享,以及自检列表入手,从故事会、到学习圈、到项目组、到互助社;
- 关联:大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服务等;
- 目标与实践:
- 人群:农民之子新老会员;
- 事务:青年成长营(社区音乐节等,只有积极参与探索的成员才有机会加入成长营,并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学习的支持);
- 目标:打造一支积极探索新时期平民教育的,铁打的教育人队伍;
- 团队:小石、卫宏;
- 进展/状态:
- 反馈:
- 概述与补充:
- 重新与社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 协助组织“讲座”;
- 合作开展“教育考察团”;
>>
板块二:打工子弟学校
- 问题和思考:
- 问题:安全问题与学校无限责任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反思);
- 分析/经验:流动儿童教育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性质再认识(前沿、新常态、简化办学思路);游学(Minerva计划)的设计;
- 设计/原理:学风教风校风(教师之家)与素质教育资源建设(图书馆建设)——最小闭环;
- 关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要加强社区教育;
- 目标和实践:
- 人群:教师之家;
- 事务:烛光通讯;
- 目标:新时期的平民学校;
- 团队:竹子、王菊等;
- 进展/状态:
- 反馈:
- 概述和补充:
- ?
>>
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实验
板块三:青年共同生活
- 问题与思路:
- 问题:缺少支持流动性人口或虚拟社群的动态平衡系统;大量青年的文化生活,可持续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在等待重新返乡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不稳定状况;
- 经验:回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教坊制度”;
- 联想/设计:文化 + 食宿;文化和商业相互促进;
- 关联:可以为公益从业者提供北京的长期公寓服务;新型公寓,建立房租的锁定机制,不能随意涨价,然后只租不卖,可以长期居住;
- 目标与实践:
- 人群:青年俱乐部;
- 事务:社区公寓、社区厨房等;
- 目标:青年可持续生活;
- 团队:莲子、明华;
- 进展/状态:
- 反馈:
- 概述与补充:
- ?
>>
板块四:社区教育和治理
- 问题与思考:
- 问题:大规模的移民安置与村落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以及村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建问题;
- 经验:解放初农村里安置大规模移民的经验;
- 设计:从居民学习圈,到村落规划小组,到村落治理方案的实施小组;从社区教育到社区治理,或以平民教育促乡村建设;从学习圈、到实践组、到互助社;
- 关联:与辖区的打工子弟学校、青年共同生活实验等单位探讨合作开发,或许能够降低村落发展的风险;
- 目标与实践:
- 人群:社区的各种学习圈;
- 事务: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成人空间 + 儿童空间);
- 目标:从社区学习共同体,到社区经济共同体;
- 团队:王春华、朴明华;
- 进展/状态:
- 反馈:
- 概述与补充:
- ?
>>
方法与统筹:学习圈思维与实践导向的贯彻
站在教育学的视角上看,表面上相对独立的四大工作板块,内含着一个从实践、到经验、到概念化、到调整的循环。借用瑞典的百年民众教育实践和教育学家大卫·库伯的说法,就叫做“学习圈”。深入理解学习圈的理念和思维,是我们加强四大板块业务之间的联系,和统筹机构工作,包括把大家的学习由知识而导向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实际工作对学习的需要:
- 教育工作的泛政治化贻害无穷(教育公平等说法);
- 具体业务工作的认识和推进,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教育的认识问题;
- 农民之子的工作要尽可能统一到学习上来,首先提倡学习圈思维的培育。
- 所有板块的工作优先培育自己的学习圈;
- 从学习圈,到研讨圈,到实践圈,到支持圈等;
- 在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等问题之外,核心是如何组织更多的青年和学生参与教育和社区的重建问题乃至社会改良问题,又或者说,是教育学如何回应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对引入学习圈概念的思考:
-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对话而非对抗,是在一个发展中的矛盾复杂的社会,寻求理性的探索的力量;
-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批判或创新,以及把经验绝对化或理论神圣化;
- 强调学习圈,是希望既学习瑞典百年学习圈的好经验尤其是精神,又继承我们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传统;
-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给个人学习和请人指导创造基本的条件,而非简单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从相互学习到共同实践创造基本的途径;
- 强调学习圈,也是为机构对各个项目形成社群的支持和管理探索统一的机制;
- 对培育圈长和学习圈的初步探索:
- 有12个人,加5分;
- 至少有3个骨干(工作组),加5分;
- 有计划有发展目标,加5分;
- 有例会制度(议事规则),加5分;
- 有比较详细的年月周的课程和活动,加5分;
- 能够带领大家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加5分;
- 能够带出一个圈长(接班人计划),加5分;
>>
理念与结构:组织文化和基础能力建设
组织的管理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化理念问题。或者说,工作风气和学习风气的建设,是组织管理的首要命题。类似一间学校图书室的价值释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自主管理,而在于校长和老师的上行下效。如何引导机构充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首先进行重点的梳理。然后各业务板块的目标、生存上的挑战和学习任务清楚以后,组织结构就需要根据产品化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 组织文化的建设(围绕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 筹款小组:从“项目筹款”向“机构筹款”过渡,逐步建立常规的、多元的、立体的筹款体系,以便为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宣传小组:从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管理以及网站的管理入手,逐步把对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以及对内的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统一起来,构建和完善机构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
- 项目管理小组:从项目立项制度、项目设计和项目知识管理入手,把项目建设逐步统一到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来,并逐步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过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常规化;
- 团队学习小组:围绕机构的核心业务(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和支持工作的完善(筹款、宣传、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学习报告制度),来逐步探索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团队的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型团队;
- 组织结构的调整(围绕项目的产品化和产品的持续开发能力):
- 增设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研究型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关注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组织结构问题,解决项目和研究脱节,低水平徘徊的问题;强化经验的梳理、研究的引导和对项目的设计;
- 加强部门的建设:把钉死的人员首先从项目里提出来,在加强支持性部门工作的同时,把业务统合为四个板块,进行人员和结构的重组,并首先稳定部门人员的配置,为业务发展和人员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 采用“双岗制”:从单兵作业到每个业务板块最小保持二人工作组的机制,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
- 设立“部门集中办公日”:采用编程马拉松的思维,各部门每月可选择一天邀请大家来集中会诊和处理各部门的工作;
- 增设“副总干事”职位:趁执委会换届,考虑内外分工和兼顾机构长远发展的需要,设置正、副总干事职位;
- 理事会和新老会员带头,首先来做机构学习圈的成员和志愿者,参与机构的学习和发展的讨论;
- 组织健康的指南(围绕组织发展,建立自我的评估系统):
- 自适应系统:从待人的视角来看潜在的成长方向和人员的自我检查列表(有知识,有趣味,有情怀,有视野);
- 平衡计分卡思维: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学习、流程、创造);
- 爱迪思职能主义管理学:从长短期效益效率的视角来评估,执行、管理、创新、整合四个阶段的评估;
>>
经营与筹划:财务状况与反思
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机构的财务状况惨不忍睹。有限几个人员的经费和固定开支,也没有任何稳定的经费来源,完全是在高危运行。能够勉强维持,实在要感谢几家良心公益基金的厚爱,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专兼职员工、志愿者和伙伴组织的极大付出和忍耐。节流的空间非常有限,开源的愿望却非常迫切。“嵌入式财务设计和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将重点探索的一个命题。
- 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
- 乐施会支持了机构的社区学习中心和学习圈项目;
- 社区伙伴支持了社区厨房项目;
- 温暖基金支持了青年职工俱乐部项目;
- 参与组织了阳光艺术基金会的流动儿童艺术之旅;
- 突出问题和运筹反思:
- 项目开发不够完整问题:从项目到产品,把产品开发做完整(产品化);
- 项目经费断档问题:从项目筹资,到机构筹资(部门制);
- 把财务工作深入到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去(嵌入式财务设计和管理);
- 项目没有申报预算,临时挪用资金问题(社区音乐节);
- 项目未经严格审核,随意放弃问题(社区公寓);
- 办公室经费,长期没有着落问题;
- 人员工资被大量用来做备用金问题;
- 项目筹资的极限和机构及人员发展的需要矛盾冲突很大,
- ?
>>
回顾与展望:大教育观与新时期平民教育实践
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一个促进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机构,在广泛支持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各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同时,立足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集中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的教育和社区治理的综合实践,并为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的交流学习创造更加直观和简便的条件。
- 历程与现状:
- 1、农民之子(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农民之子社团是1999年由北师大一群关注三农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学生成立的青年组织,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农民之子社团毕业老会员发起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06年4月份,大家希望延续学生时代的精神,一方面为更多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围绕突出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开展相关探索。
- 2、燕山学堂(自然教育探索):成立之初的两年,农民之子为了寻找一条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相结合的道路,曾经尝试过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亲子教育田园、自然教育等多种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都失败了。只有流动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得到了公益资助并逐渐成长起来,并在密云西湾子建立了“燕山学堂”,作为开展自然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基地。
- 3、教师之家(流动儿童教育探索):2008年农民之子接手《烛光通讯》刊物以后,围绕办刊逐渐发展出来一个为打工子弟教师服务的教师志愿者群体“教师之家”。教师之家成为农民之子和一线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服务流动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农民之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并为农民之子进一步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 4、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教育探索):2009年农民之子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天通苑边上的半塔村建立了社区图书室,探索从社区文化环境改善的角度服务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学习中心”,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课外学习活动、家长和社区居民的业余学习活动,以及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交流学习的公共空间,同时也逐步开启了农民之子的社区教育探索。
- 5、青年俱乐部(青年共同生活实验);2013年农民之子在青年成长营和社区青年志愿者的基础上成立了“半塔青年俱乐部”,把新时期的青年学习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从青年各种学习圈的培育入手,大家从关注青年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逐渐到关注青年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塑造,以及社会实践和共同生活等。2015年新发起的青年公寓项目就是围绕青年共同生活展开的初步探索。
- 回归与展望:
- 1、半塔实验vs青年发展:农民之子这几年在开展流动儿童教育探索和扎根在半塔村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的教育和社区治理试验中,存在着逐渐忽视支持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健康发展的倾向,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成为了被我们需要的一方,而大家自身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却很少关注。在半塔实验之外,对农民之子社团新老成员和广大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视,对我们来说将是一次必要的回归。
- 2、公益机构vs社会企业:农民之子这几年来主要依靠基金会的资助维持项目运转和人员开支,而且因为直接服务的群体似乎缺乏支付意愿,更加固化了我们机构的这种形象,离自我生存的道路似乎越来越远,严重背离了机构健康发展的初衷。在坚持机构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项目,将是机构下一阶段重点探索的一个方向。
- 3、公益服务vs参与共建:农民之子这几年来在重视服务的同时,也往往发现老师和青年等被定义为服务对象以后,机构也往往会陷入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机构在动而大家不动,机构甚至不敢,也不知道怎么来邀请大家参与共建。怎么摆脱单纯的公益服务的形象,邀请大家来参与共建,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 4、教育公平vs教育创新:农民之子这几年来在开展流动儿童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也一直在参与教育公平的呼吁,但呼吁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一种简单、抱怨,甚至对立的情绪在四处蔓延,严肃的对话和积极的探索,反而变得越来越稀缺。农民之子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发声的机构,更应该成为一个积极参与和推动教育和社会创新的机构。
- 5、思想方法vs技术产品:农民之子这几年在重视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思想、轻技术的倾向。我们往往倾向于组织各类活动和讨论,希望在活动和讨论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忽视了日常各类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的体验,往往让我们可能收获更多。而且缺少了技术和产品文化,我们的实践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有效的闭环,反过来又严重制约我们的实践走向深入,甚至生存。技术化和产品化,应该成为我们接下来重视的方向。
- 6、平民教育vs社区建设:农民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强调“以平民化的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半句可以说是对晏阳初、梁漱溟等老乡建人提出的平民教育的继承,但后半句提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往往很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捕捉,在平民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导致孤立地讨论教育或者说教育变成一种阳春白雪的倾向。重新确立教育为社区建设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