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and Culture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小 (已保护“Family and Culture” ([edit=autoconfirmed] (无期) [move=autoconfirmed] (无期))) |
|||
第100行: | 第100行: | ||
>> | >> | ||
+ | [[Category:家庭教育]] |
在2012年8月25日 (六) 03:08的最新修订版本
写作方式:
- 以一个未婚爸爸和探索者的观察和思考来写作:比如以探寻和讲培田的故事等方式来写作?
- 从感性到理性: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最后提炼;
目录 |
序言
- 哪一家现在压力不大?
- 谈家庭教育,首先要解放家庭——在谈论家庭教育的时候,首先不是教育给家庭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家庭给教育提出来的问题——即教育如何促进家庭和社会的融合,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快速转型的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
- 理念和用户,是推动教育变革(市场会填补空白);
- 两种研究取向:弗洛伊德和马斯洛;
说明:
- 昨天有朋友说到她的家庭对她的影响,我就想,很多人回想起来,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自己今天的困境的影子,但反过来,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这么依赖我们的家庭来形成我们的性格呢?假如我爸爸妈妈是个赌徒怎么办?我是个孤儿,又怎么办?我和爸爸妈妈混迹在北京的打工人群中间,爸爸妈妈也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活,脾气变得很暴躁,又该怎么办?所以,我想谈论的家庭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给爸妈找问题,而首先是想给爸爸妈妈们提供新的支撑(见和paula的聊天记录)。
>>
家里现在怎么了
——家已经不成家的样子了,人们处处寻找家,却找不到家。家给教育提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又怎么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融合?//或者说,变动不居的家庭,要求教育首先要清晰起来,更能适应变动不居的家庭变化,简单、开放、灵活。
- 我喜欢她和她的家里的氛围(我们不再是以前的临近社区之间的通婚,通婚的范围在扩大,结合成家庭的两个人观念文化差异可能也比较大);
- 我退学了,孩子又要上学,我们与该死的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 我老爸是个教师,教师的尴尬(被条块分割,孤立无援);——体育课被忽略,重燃体育课的价值;
- 我是个大学生,我的同学去支教,被碰得头破血流;——教研网络与教师互助体系;
-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看上去很好,却面临解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要寻找改变——转型社会里,城市化进程面前,我们大家庭面临解体的痛苦,我们需要寻找自救的方法和新的连接纽带;
- 传统的指导体系解构了(青少年指导体系);
说明:
- 深入到家庭,我们才能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及社会变革的问题;
- 家庭文化、真实世界中的教育学、社会变革,要分开来处理,而核心是教育学,其次是许多家庭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的问题?
>>
上学是怎么回事
——做为家长,我们不得不帮思考上学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教育变革是怎么回事,当然对一个家长来说,这他妈太痛苦。
新的学习方式:
- 为什么说如何认识教育和脱节的问题?——职前教育(同时回答小学选兴趣班、高考选志愿、大学就业等问题);
- 什么是基本的学术训练?——教育2.0;
- 电脑在学校教育中为什么没有很好地普及?——社会化学习;
- 怎么举全社会之力来办教育?——新阅读与学习型社会;
重构学习内容;
- 家政教育——及什么财商、情商、科学教育等;
- 给PLP的分类(及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评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关系);
创设学习环境:
- 从网络和知识的均匀分布,到新的“教育公平”;
- 乡村图书馆运动与读书空间的创设(让孩子直接于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作者对话);
- 从网络,和青年及大学生开始的教育及社会变革;
说明:
- 梳理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 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开放的平台(类似windows操作系统或者chrome平台);
>>
家里能做点什么
- 从依赖,到独立,到互赖(完美机构的培训);
- 长期的支持和顾问服务(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 孩子成长中的第三方(学校在公民教育时需要第三方,家庭也需要第三方);
- 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引入到家庭和学校;
- 培田人如何看教育(新客家人——新家园的建设者);
附:
- 家庭教育概念兴隆的背景及在乡村等地区实践中带来的问题;
>>
附录
遗留问题:
- 教育中有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问题——网络时代,中美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新教育;而百年来的教育史和教育科学本身,让我不能仅仅去批判):
- 家庭中有关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分工的问题——把教育的归教育,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
- 陈志武从金融学的角度对家庭的解构(大家庭时);
- 家庭完不成的任务——孩子要放在社区图书室里,家庭才能得到解放(小陶子的问题,及和高明的讨论);
- 张五常谈到独生子女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小家庭的问题)——需要社会有更健全的社会支持机构;
- 教育市场化——周其仁等谈论“学券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