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y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2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第1行: 第1行:
-
'''县域教育''':<font color=red>熟悉真实的教育系统</font> | 参:[[Keywords|教育词典]] | 返回:[[Nongminzhizi|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
'''县域教育''':<font color=red>熟悉真实的教育系统</font> | 参:[[Keywords|教育词典]]/[[Village Education|村落教育]] | 返回:[[Nongminzhizi|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
第24行: 第24行:
* 教改议题:
* 教改议题:
 +
# 学前教育:公办、民办;社区托管,儿童阅读,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游戏教学等;
# 教育评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管办评分离;核心素养(四生教育,解决教育目标,或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新时期平民教育);
# 教育评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管办评分离;核心素养(四生教育,解决教育目标,或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新时期平民教育);
# 教育治理: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教育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 教育治理: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教育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131行: 第132行:
>>
>>
-
[[Category:开放教育]]
+
[[Category:开放教育]][[Category:乡村建设]]

在2016年3月17日 (四) 17:07的最新修订版本

县域教育熟悉真实的教育系统 | 参:教育词典/村落教育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目录

教育常识

  1. 学生状态:流动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教育;
  2. 成长规律:兴趣、能力、动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财富、与自我(四生教育);平民教育(四大问题与四大教育,及内容的均衡)——初高中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考试剥夺了孩子对社会和自我的探索;
  3. 学校类型:官方教育,另类学校(华德福、蒙氏、瑞吉欧等),


  1. 教育分类(教育部管):基础教育、普高、中职业,大学、大专,学前教育等;
  2. 考试类型:高考、中考、小升初;
  3. 学段学制:六三三(十年一贯制:五五制);
  4. 学段和分布:村小乡初县高;
  5. 财政划拨:中央省级县级;
  6. 教师选聘(教育局):学校直聘,县招校选;
  7. 教师编制(人社部编制办):公办、民办、代课教师等;
  8. 教学体系:课标、教材、习题、工具书、教参;
  9. 课程体系:音体美、语数外、史地哲、生理化;
  10. 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必修、选修;知识课、活动课;
  11. 教学方法: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案例教学法;导学案,翻转课堂;


  1. 学前教育:公办、民办;社区托管,儿童阅读,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游戏教学等;
  2. 教育评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管办评分离;核心素养(四生教育,解决教育目标,或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新时期平民教育);
  3. 教育治理: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教育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4. 开放教育:知识共享和cc协议,大学社会责任,开放研究,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教育核心资源的构建问题);
  5. 教育技术(电教馆):校校通,班班通,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开放课程资源(MOOC)(<>教育技术支撑),
  6. 学校装置:图书馆,电教室,校园宽带覆盖,书香校园,电脑爱好者小组等(改变学校与社区及社会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一个开放的网络节点,重新定义学校);
  7. 教师问题:教师培训(果培计划)、教师待遇、教师编织、教师选聘、教师荣誉职称、教师进修;
  8. 校长选聘(科技局?):教育家办学,校长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教育商学院);
  9. 学校类型:公办、民办(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
  10. 教育财政:由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甚至中央统筹;地方教育发展基金;
  11. 社会参与:支教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网络,地方发展基金会,自主办学等;


>>

县级教育改革

  1. 教师与村落发展、与学校发展先后发生割裂之后,教师的主体性完全丧失;
  2. 相伴随的是,教师的来源发生变化:从乡请、校请到县教育局招聘;
  3. 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变化:从乡村本位、学校本位,到职称和工资的追求;
  4. 相应的学校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校长负责制;
  1. 从办学的主体考虑,一是企业或个人,二是社区,三是政府;
  2. 从教师的来源考虑,一是社区志愿者,二是大专院校,三是企业和社会;
  3. 从学校的经费来源考虑,一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投入,二是社区集体经济和企业捐赠等投入,三是直接收费;


>>

县级教育财政改革

读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教授的文章(西部乡村教师维权现象调查,2015年4月):

  1. 上世纪90年代,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引发许多农村教师上访和罢课行动。
  2. (农村税费改革后)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但要“以县为主”,并规定乡镇政府负有为农村学校筹措“公用经费”的责任。
  3. 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在清晰界定省、市(地级)、县(区)、乡(镇)、行政村各方教育责任范围的同时,明确“豁免”了乡镇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实行了17年的“分级办学”体制退场,“以县为主”体制正式确立。
  4. 同时,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教育财政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教育“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5.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政策;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的改革态度明确,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连年增加,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准时发放得到保障。


  1. 第一,公办学校教师对于公务员的各种显性、隐性待遇变动都非常敏感,早已不限于账面工资的差异。例如,县政府给公务员发放的“改革性津补贴”(如公车改革补 贴),往往忽视了教师群体;或者县政府为了绕开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薪酬标准的管控,采取发放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的方式变相提高公务员待遇,也没有把教师考 虑进来,这些待遇差异随时都可能诱发教师的集体性抗议。
  2. 第二,部分地区的高中因基建规模过大,已陷入了债务困境。而针对高中的收费政策却在逐步收紧,这让教师的实际待遇水平难以提高。高中教师带头罢课,并且鼓动义教阶段的教师一起罢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3. 第三,近年来政府投资新建了大量的公办幼儿园,学前阶段教师的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公办幼儿园在基建完成之后,教师编制和人员性经费投入非常短缺,以低工资 大量雇佣代课教师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公办园的年轻代课教师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够忍受低工资,是因为大家存在能够转正为编制内教师的期望。一旦期 望落空,要么辞职,要么便可能被卷入抗争活动。

最后,随着经济的下行,一些民办学校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投资方发不出足额教师工资,甚至无力继续办学。由此诱发的教师讨薪,或者教师要求学校回归公办的请愿活动,将会日渐增多。

  1. 在分级办学时期,虽然教师的平均待遇不高,却不一定会引致集体性上访,特别是上访大串联。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刘明兴指出,这是因为在财政 和人事权力分散化前提下,公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内部在待遇和聘用来源方面参差不齐,个体诉求不易统一,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即便发生上访活动,也比较分散,更 难以形成跨地区的大规模行动。
  2.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乡镇政府、教育局也各自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师向更高行政单位上访的可能;而且基层各单位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人事管理权,更容易建立学校层面的激励机制,包括津贴发放和人事调动。
  3. 刘明兴在调研中发现,在财政分权的时代,只要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合理,就不会引起教师的集体抗议。背后原因在于,支撑这些奖惩措施的资金往往来自学校的各 种收费收入,其收费水平则由学校办学质量决定。他表示:“一旦学校依赖财政拨款来进行奖惩,而拨款总额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无关,则奖惩制度在学校内部就难以执行了。”
  1. 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扩大各类拨款机制的覆盖面,民生支出的压力在刚性上升。然而,这种政策举措破坏了基层社会的权威结构,剥夺了基层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扭曲了公办机构的微观激励机制,无形中加剧了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行动能力。
  2. 如果仅仅为了缓解政府、事业单位因为收费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如学生家长因不满学校高收费而采取的上访行动),就限制学校收费的自主权,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政府、教育部门内部的利益分配冲突,诱发财政供养队伍内的不稳定。在收费权被剥夺后,事业单位内部调节收入的能力会下降,系统内部以及与公务员之间的利益攀 比会加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供养人员(如教师)的集体行动能力也因工资体制的集权而被强化。


>>

县级教育问题

读李涛的文章提炼:当前县域教育的基本问题:

  1. 社会在教育观念上的变化(教育公平和择校热);
  2. 撤点并校(学校布局调整);
  3. 县管校用(教师选人用人制度,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
  4. 教师周转房;
  5. 从乡级统筹到县级统筹(目前已经实现省级统筹);
  6. 教育局行政管理工作的变化;


读刘春益的文章提炼:农村教育发展的矛盾与协同创新

  1. “省级统筹”职责不明确与“以县为主”能力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 教育管理属地化与教育属性公共化之间的矛盾;
  3. 人口流动不确定性与教育资源配置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4. 乡村优秀师资流失与乡村教育吸引力匮乏之间的矛盾;
  5. 城市学校超载与农村学校生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


>>

县教育局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

(李涛介绍四川芥县教育局在编在岗的公务员行政编制人员仅仅10人,其中包括教育局长1人、副局长3人、副局级调研员2人、财务科长1人、督导办公室主任1人、人事科科长1人、成职幼教科科长1人,而该县目前工友58人在局机关从事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教师编制,系该县从各类学校中借调来的,包括县政府总督学、基础教育科科长、局办公室主任、德育科科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等一批中上层干部。仅少数几位后勤人员,如司机、厨师属于合同制用工人员。参澎湃新闻网“乡村教师的骨干老师如何被抽空?”,2015-9-22日)

  1. 局办公室;
  2. 财务科;
  3. 人事科;
  4. 德育科;
  5. 督导办公室;
  6. 招生办公室;
  7. 基础教育科;
  8. 职成教育科;
  9. 学前教育科;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