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Open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CAPE:通识社群的组织和培育问题(青年发展/成长进阶支持系统)) |
|||
(3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 |||
第9行: | 第9行: | ||
* 成长中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成长来解决,学习是解决矛盾和迈向成长的最好方式; | * 成长中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成长来解决,学习是解决矛盾和迈向成长的最好方式; | ||
* 学习即对话而非对立(学习要区分研究和倡导,要界定问题,而非问题的简单扩大化); | * 学习即对话而非对立(学习要区分研究和倡导,要界定问题,而非问题的简单扩大化); | ||
+ | * 教育在完成了国民教育(或国家建设)的任务以后,要重新回到“乡土教育”(或本土实践)上来,完成一个大的循环; | ||
* 另参:善意与心灵成长的原则(参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 | * 另参:善意与心灵成长的原则(参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 | ||
第14行: | 第15行: | ||
>> | >> | ||
- | ==中文网志年会/edu2. | + | ==中文网志年会/edu2.0论坛: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宏观变化(开放教育/edu2.0)== |
* 信息爆炸与经济全球化(edu2.0); | * 信息爆炸与经济全球化(edu2.0); | ||
- | * | + | * 即使专业教育也需要一个大家帮大家的过程; |
- | * | + | * 教育海图说:自学、合作学习、请老师带着学习(青年工作室的搜狐博客); |
+ | * 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径:从开放资源,到多元评价,到自主办学,到开放学习(OOPS和国家精品课等); | ||
第39行: | 第41行: | ||
* 传统书院与现在学校的差异问题; | * 传统书院与现在学校的差异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培田经验:古村落教育组织的再认识(传统教育的再认识问题)== | ||
+ | |||
+ | * 大写的人:又经济人何去何从(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科学人/哲学人); | ||
+ | * 晴耕雨读,兴养立教(耕读传家是中国式的做中学和创客教育); | ||
+ | * 生活教育在家庭完成,伦理教育在社区完成,职业教育在师徒传承中完成,人文教育在书院完成; | ||
+ | * 汀塘村的启发:村庙、社区、园区、学校; | ||
第64行: | 第77行: | ||
>> | >> | ||
- | == | + | ==需要强化的教育(职前教育/极限学习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年实践:极限学习法; | * 青年实践:极限学习法; | ||
* 学习圈文化; | * 学习圈文化; | ||
* 社区教育; | * 社区教育; | ||
+ | # 乡土教育; | ||
>> | >> | ||
- | |||
=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看教育= | =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看教育= | ||
第172行: | 第175行: | ||
[[Category:开放教育]] | [[Category:开放教育]] | ||
+ | |||
+ | 搜索复制 | ||
+ | 搜索 | ||
+ | 复制 |
在2017年4月8日 (六) 13:01的最新修订版本
开放教育论纲:待整理 | 参考:开放教育
目录 |
从学习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哲学: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圈文化/伟大的学习精神)
- 学习是知识与实践循环上升的关系(实践、经验、概念化、检验),而非简单的批判或创新,或经验的绝对化与理论的神圣化;
- 学习需要圈子或小组作为成长的支架,而非简单的儿童中心、教师中心、课程中心等;
- 成长中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成长来解决,学习是解决矛盾和迈向成长的最好方式;
- 学习即对话而非对立(学习要区分研究和倡导,要界定问题,而非问题的简单扩大化);
- 教育在完成了国民教育(或国家建设)的任务以后,要重新回到“乡土教育”(或本土实践)上来,完成一个大的循环;
- 另参:善意与心灵成长的原则(参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
>>
中文网志年会/edu2.0论坛: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宏观变化(开放教育/edu2.0)
- 信息爆炸与经济全球化(edu2.0);
- 即使专业教育也需要一个大家帮大家的过程;
- 教育海图说:自学、合作学习、请老师带着学习(青年工作室的搜狐博客);
- 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径:从开放资源,到多元评价,到自主办学,到开放学习(OOPS和国家精品课等);
>>
教育大发现:专业社群的组织和培育问题(社会化学习/专业教育改革)
- 学习方式变化: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与社会学习的融合(如豆瓣);
- 认证方式变化:认证、信用和交往发生的变化(如blog);
- 教学做合一:研究、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
乡村图书馆论坛:技术促进学习改良的微观变化(新阅读)
- 从门户到搜索到Web2.0(怎么从教育学的视角看互联网的发展,比如搜索为什么会替代门户成为新的热点,以及综合门户与垂直门户的关系,垂直门户的设计问题);
- 技术给读写算、学习交往、学习资料管理等带来的变化;
-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学习体验、资源整合、机制协调、服务更新(教育与可持续的关系问题);
- 传统书院与现在学校的差异问题;
>>
培田经验:古村落教育组织的再认识(传统教育的再认识问题)
- 大写的人:又经济人何去何从(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科学人/哲学人);
- 晴耕雨读,兴养立教(耕读传家是中国式的做中学和创客教育);
- 生活教育在家庭完成,伦理教育在社区完成,职业教育在师徒传承中完成,人文教育在书院完成;
- 汀塘村的启发:村庙、社区、园区、学校;
>>
CAPE:通识社群的组织和培育问题(青年发展/成长进阶支持系统)
- 从通识到专业的发展路径问题(青年发展+开放教育+社区建设+合作经济);
- 青年组织培育的基本路径(故事会、学习圈、实践圈、互助会);
- 主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交互性问题/比如一对一和一对多、知识管理问题;
- 青年推动教育及社会改良的基本路径;
>>
半塔实验:线下生活社区的教育问题(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
- 综合发展社群的培育问题(通识教育/社区教育);
- 转型社区中的儿童教育、青年发展、老人赡养、妇女权益等问题解决;
- 各年龄群体之间的协作问题;老人看孩子,家长和志愿者协助;
- 社区各类教育组织与行政部门的对接问题:文艺队-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家委会-妇联,志愿者交流营-团委等;
- 进一步扩大实验区的基本思路:倡导青年联合起来帮助家长建立家委会,并共同筹备教育及社区发展的银行或互助金;
>>
需要强化的教育(职前教育/极限学习法)
- 青年实践:极限学习法;
- 学习圈文化;
- 社区教育;
- 乡土教育;
>>
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看教育
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 一般认知:问题学习;
- 学习理论:学习圈;
- 项目管理:PDCA循环;
- 产业培育:产业规律;
参考工具:
- Google Calendar;
- Ning.com;
>>
问题的层次和台阶
(又“计算机和网络在做什么”)
//说明:从伊查克·艾迪斯的“职能主义管理学”角度来看;
- 模拟 -> 短期效益 -> 执行者;
- 改进 -> 短期效率 -> 行政管理者;
- 创新 -> 长期效益 -> 创新者;
- 重塑 -> 长期效率 -> 协调者;
即:意识培养 -> 体验学习 -> 视野拓展 -> 气质塑造;
>>
效果评估
班级评估:
//说明:从大卫·诺顿和约翰·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角度来看;
- 成绩因素;
- 非成绩因素:
- 学习氛围(自学、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日常观察和记录的状况,学生之间讨论和互助的状况,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状况等;
- 内部流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讨论(议事规则),疑难问题的讨论和管理(项目管理)等;
- 知识积累(知识组织、知识共享):个人博客、班级维基、SNS等;
学校评估:
-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教研机构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
- 学校和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
>>
对教师和教育系统的初步观察
自由与管制
教育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自由对话的,但是现在:
- 教师是知识的“义务宣传员”,还是知识的“看门人”?
- 学校是知识的“组织者”,还是知识的“贩卖者”?
>>
作为现象的教育
每个想了解教育问题的人,首先会被教育领域五花八门的概念所困扰:
- 什么都可以称作是教育:教育系统 -> 学习型社会;
- 什么都可以说是教育研究:教育科学 -> 学习科学;
- 讨论问题更像是抒发情感:感性描述 -> 学习理论;
- 经常把教育和终极追求联系在一起:教育目的 -> 学习目的;
>>
搜索复制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