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Annual Report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当前治理结构) |
(→当前治理结构) |
||
第25行: | 第25行: | ||
## 项目部; | ## 项目部; | ||
## 行财部; | ## 行财部; | ||
- | # | + | # 研究和培训部门: |
- | + | ## 教育研究中心; | |
- | + | ## 社团合作部(青年成长营); | |
+ | ## 基地合作部; | ||
在2015年12月20日 (日) 06:40所做的修订版本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目录 |
理事长寄语
——即介绍这一年来机构团队面对挑战做出梳理和调整的过程,机构对发展的新的期望,对大家以往支持的感谢,以及介绍新的启程和对大家新的邀约等; (请卫宏考虑)
>>
当前治理结构
- 参洋泾社区基金会“组织架构”的介绍;
- 一个问题:理事会、监事会名单以及例会和报告制度是否需要确认?
(请卫宏、王老师等考虑)
理事会>>
执委会(秘书处)>>
- 业务部门(含公益和商业):
- 青年发展工作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 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组(基础教育);
- 社区教育工作组(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
- 业务支持部门:
- 人事部;
- 宣筹部;
- 项目部;
- 行财部;
- 研究和培训部门:
- 教育研究中心;
- 社团合作部(青年成长营);
- 基地合作部;
>>
发展历程
——把机构的发展和学校时期的呼吁联系起来考虑;
- 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呼吁——到乡建实验(密云)——到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社会转型的窗口);
- 两大挑战:流动儿童教育的探索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探索;
- 新的探索:流动儿童教育项目(分支:燕山学堂在密云的自然教育探索)——社区教育项目——青年俱乐部和青年发展项目——社区青年公寓等;
>>
困境与挑战
——我们不需要回避,也无法回避,而且回避只能证明我们的懦弱。我们的困境既是许多“老NGO”(未老先衰)的典型困境,也是一个充满热情却没有经验也没 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青年学生发起成立的NGO这些年来艰难探索的真实写照,包括也是许多关注城乡结合部教育和社会问题综合治理的NGO的真实写照。
- 主要来自基金会,而且是境外基金(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和方向单一);
- 工商注册,没有拿到民非注册(机构身份又不明确,机构生存和人员的发展空间不明朗);
- 以申请项目资助为主,项目断档导致人员收入不稳定,然后又不得不在多个项目之间兼职,干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人员压力大(人员流动性大);
- 人员的不稳定也导致,项目的执行和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质量不高和难以规范);
- 同时为了生存和被各种问题纠缠,陷入为了项目而项目,陷入摊大饼的泥潭,人员的方向感丧失,机构的凝聚力下降(机构碎片化);
>>
发展规划
——即重新考虑我们的定位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 办一所开放式的社区教育学院(又“培田学院”),培养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工作队伍,并解决目前传统教育学院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脱节的问题(一个目标);
- 逐步确立以社区教育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发展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方向,并巩固和开展好半塔实验点的工作(当前主要任务);
>>
结构调整
——即按照发展规划和机构平稳运营的内在要求考虑组织的架构:
- 理事会下,增设教育研究中心(先解决结构性问题,类似于洋泾社区基金会的“专业委员会”);
- 办公室(或秘书处)在行财部(统筹行政和财务)和项目部之外,增设宣筹部(统筹宣传和筹款)和青工部(统筹人事和志愿者管理,即人力资源开发部);
- 另外,项目部下分设流动儿童教育小组(即分部门)、社区教育小组、青年发展小组,由各分部门小组来统筹现有各项目,人员首先作为常设部门的人员来考虑,然后是部门人员参与各项目运作的话,拿常设部门的部门工资和参与项目时项目补助,即从项目制到部门制。
>>
当前项目介绍
青年项目
青年成长营
半塔·青年俱乐部
半塔·青年公寓项目
- 和我们一起,建设我们北漂自己的家园!
- ——欢迎加入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新民公寓”项目
对于我们一个北漂来说,中国梦可能首先是“家园梦”! 作为一个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老会员发起的公益团队,我们长期扎根流动人口社区,关注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同时也深感 为谋生和发展来到新的城市,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家,没有一种家园的感觉了。
我们在半塔村租了一栋2层的小楼,希望能够结合我们现有的社区学习中心(含青年俱乐部和图书馆等),以及我们对平民教
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开始一场建设我们北漂自己的家园的新的探索,邀请大家的关注和参与!
>>
各项目需求
财务公开
报道与反馈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