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在2018年1月6日 (六) 15:29由Admin (讨论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新修订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参考:乡建词典 | 返回:第三教育工作室

顺着返乡来思考

  1.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做农业和做其他产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别只在于生产规范化和普及的难易程度。问题只是,我们是从打工者的视角去看农业,从自由职业者的视角去看农业,还是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看农业,或者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农业?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有各自的规律,怎么把握好这些规律,都有许多可探索的空间。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做农业,而在于怎么做农业,包括为什么要做农业?


  1. 知道城里人需要什么(视野);
  2. 熟悉IT和互联网应用(传播);


>>

从反问来入手

(“下乡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2013.1.14下午,第三届农民合作组织论坛“返乡青年板块”)

  1. 怎么界定问题(格物致知)?
  2. 怎么才能不限于“泛道德化”(包括扯皮、兜圈子)?
  3. 村里老一辈的“返乡青年”今天怎么样?
  4. 那些去想回家的青年今天又遇到了什么问题?(与父母的话语错位:父母的发展主义与儿女的村社本位)


  1. 什么是教育?(知识与实践的纽带/基本共识与多视角的探索)
  2. 工作是怎么回事?
  3. 工作中是怎么使用知识的?


  1. 以往我们逃离乡村?仅仅是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吗?(陈冠中的文章《波西米亚,北京》/顾长卫的电影《立春》)
  2. 许多人向往城市,向往的是什么?
  3. 我们在城里待了很多年,现在要回去了,能带回什么?
  4. 我们是不熟悉农村,还是不熟悉城市,什么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
  5. 为什么说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后来又加上是信息资讯的中心?
  6. 什么是城市文明,城市带来了什么新文明?
  7. 城市的核心是一套什么机制?又是如何运转的?


  1. 既有媒体的质疑,又有多家知名NGO的质疑?
  2. 为什么要说青年下乡,就是再学习去了?(为什么青年总是会碰到“没完没了的说教”?)
  3. 为什么有人说大学生,学成了书呆子?(青年的热情总是舔到冷屁股上)
  4. 青年的价值在哪儿?就是接受再教育吗?


  1. 我们说,这一代青年,是不愁吃不愁穿,甚至并不一定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2. 青年需要的,首先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精神上的需要;
  3. 许多人希望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大家看到了太多社会问题,大家关心的是怎么改变世界?
  4. 大家关心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和这片土地连接的更紧密,更深沉?



>>

返乡青年案例


>>

搜索 复制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