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Critical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在2011年3月1日 (二) 23:26由Admin (讨论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教育批判与反思 | 参考 家庭教育 | 返回 工作坊首页

1、现行教育制度是一种“阴谋”吗?

浏览新浪微博:对《上学真的有用吗?》的评论


这并非一个人的解读:

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产生平庸的心智、阻碍内在的精神生活、剥夺学生重要的领导才能、确保得到顺从而不健全的民众。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


但我想指出:

1)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似乎没什么可说的。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教育史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比揣测过往制度设计者的动机都更有价值。此外,如果是大规模定制,可能仍需要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只是前提要是教育市场化。

2)问题在于,现代教育普及的过程,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确立的过程,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步骤。而在一过程中,“作为知识代表的教育家”和“作为权力代表的政府”、“作为资本代表的市场”三者间所形成的关系,不仅是扭曲的,且形成了路径依赖。

3)因此,需要大力呼吁的是,让教育的问题归教育,政府的问题归政府,社会的问题归社会。因为教育学者无法包办教育,政府也无法包办教育,教育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办。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为教育学的问题和研究,创造相对独立的学术环境。这是公益领域推动教育发展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附1:

1)话说南美独裁国家一个作家,写了本批判教育的书,把糟糕的教育制度写成了国家的阴谋,成为教育政治学的一部“经典”。而这本经典的观点,拿到曼哈顿的手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曼哈顿的人,也用同样的观点来批判教育,那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在民主制度中,教育制度都是教育专家设计,并通过议会等立法,并最终由政府贯彻。议员是公众选举的,也就是说,教育制度是他们公民自己投票决定的,那么这种指责还成立吗?

2)另外,在工业化上升时期,教育领域由政府推动的一些标准化的做法,往往也是进步人士所极力推崇的,它代表了人人参与社会进步的机会,是普世价值和社会平等的代言人。它是科技,是冲破狭隘,是理性的光芒,是走向新的世界,是个人和社会前进的车轮。而现在因为进入“后工业时代”,所以前面的一切都错了?那些提出和设计这些制度的教育学家,也是混蛋,是政府的帮凶?是否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就要对过去指桑骂槐?


附2:

1)说说经济转型与教育转型

2)教育要从“农业时代”跑步进入“后工业时代”


>>

2、从“个人救助”,到“第三方救助”

“押沙龙”先生发了条引发网友大讨论的微博,谈到受助家长无视资助方患病,仍向对方索捐

忽然又读到演员丛飞的事。他资助了183个贫困儿童,得胃癌后家长打电话这样问候他:”还不把钱送来,我们的书还念不念啊?你这不是坑人吗?“丛飞说自己病了无法演出,没有钱了。对方:”你得的什么病?“丛飞:胃癌。对方:”那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演出挣钱啊?“——读了以后不知道说什么好。


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的回应,代表了许多网民的观点:

所以我不相信弱势群体天然道德高尚的传说。被精神原子弹打回丛林世界的命运,没谁逃得过,无分强者弱者。


也有网友“寻找无双的地盘”提出质疑:

以前看过这个新闻也很愤怒,但现在想想,这可能只是其中几个家长的行为,肯定也有家长会为丛飞悲伤难过,反正我不相信183个家长全都这样。那么这篇报道把一部分家长的行为单独抽离出来的做法是否妥当呢?


我想简单指出两点:

1)我们资助的是孩子不是家长。许多孩子的困境往往就是家长造成的,这是助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2)NGO作为第三方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防止一对一资助中容易出现的,资助者对受助者过高的期待,或者受助者对资助者过分的依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比如第一财经丁玎报道问:表面看是没有感恩的心,深层次的原因呢?


更多讨论,请参:

1)押沙龙的微博

2)笑蜀的回应

3)附:丛飞_百度百科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