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Annual Report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在2015年12月22日 (二) 17:53由Admin (讨论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2015农民之子工作年报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目录

机构改革年:理事长寄语

——即介绍这一年来机构团队面对挑战做出梳理和调整的过程,机构对发展的新的期望,对大家以往支持的感谢,以及介绍新的启程和对大家新的邀约等; (请卫宏考虑)


>>

变革原理:对机构宗旨的反思

——以平民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学习体验;
  2. 资源整合;
  3. 关系协调;
  4. 服务生成;


  1. 生活教育在家庭里完成;
  2. 伦理教育在社区里完成;
  3. 职业教育通过师徒传承制完成;
  4. 人文教育通过书院来完成;


  1. 图书和推荐书目;
  2. 混龄小组学习;
  3. 教席而非教职;
  4. 院长管理;



>>

新的起点:现状认识与业务调整

——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教育公平的预设下,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社区教育和青年发展是一个广阔的舞台。
——回到教育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回到服务学习和嵌入社区的经济;


  1. 作为一个出身学生社团且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教育工作团队,我们经常在乡建经验与教育问题之间对话,也经常看到我们学校社团的同学和许多青年对这些年的探索缺乏基本了解,在批判与创新之间来回撕扯,感觉这些年的工作缺少深入的总结,也缺少与青年学子之间深入的对话;
  2. 对于整个教育问题,我们深感教育领域缺少乡建领域曾经发生过的从维权到乡建的思维上的转变,陷入与相关政策的简单对抗,也陷入了等靠要,包括深受应试教育束缚。(从维权到建设;要区分研究和倡导,并强化研究)
  3. 在对教育公平和学校教育的反思上,我们看到,要开全所有课程,且教师要求相关专业资质,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成本高昂,本身不可持续,是所谓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根源;
  4. 对流动、留守与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
  5. 解决教育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到回到社区;回到我们自身,回到服务学习以及社区经济。


  1.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2.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3. 从知识学习,到分享经济/知识经济/在地经济(知行合一);
  4. 从半塔实验,到青年成长;


  1. 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做了初步的反思;
  2. 对社区教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
  3. 对社区创业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
  4. 对青年成长问题做了初步的梳理。


>>

新的架构:当前治理结构

(请卫宏、王老师等考虑)


——即按照发展规划和机构平稳运营的内在要求考虑组织的架构:


理事会>> 执委会(秘书处)>>

  1. 项目组(业务部门,区分公益和商业,以及机构与半塔实验):
    1. 青年发展工作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2. 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组(基础教育);
    3. 社区教育工作组(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
  2. 研培中心:
    1. 教育研究部;
    2. 社团合作部(青年成长营);
    3. 基地合作部;
  3. 办公室(基础支持部门):
    1. 人事部;
    2. 宣筹部;
    3. 项目部;
    4. 行财部;


>>

当前项目介绍

儿童教育项目

  1. 教师之家:
  2. 烛光通讯;


>>

社区教育项目

  1. 淡化服务流动人口,强调服务社区;
  2. 淡化服务儿童,注重服务终身教育;# 关注个人学习,更关注学习共同体建设;


  1.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对话而非对抗,是在一个发展中的矛盾复杂的社会,寻求理性的探索的力量;
  2. 强调学习圈,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批判或创新,以及把经验绝对化或理论神圣化;
  3. 强调学习圈,是希望既学习瑞典百年学习圈的好经验尤其是精神,又继承我们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传统;
  4.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给个人学习和请人指导创造基本的条件,而非简单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5. 强调学习圈,是为了从相互学习到共同实践创造基本的途径;
  6. 强调学习圈,也是为机构对各个项目形成社群的支持和管理探索统一的机制;


  1. 老人自娱自乐;
  2. 顺便帮忙照看小孩;
  3. 志愿者协助:
  4. 家长抽空关注;


  1. 家长社区;


>>

社区发展项目

  1. 社区音乐节项目;
  2. 社区厨房项目;
  3. 青年公寓项目;


>>

青年项目

青年成长营

半塔·青年俱乐部

半塔·青年公寓项目

和我们一起,建设我们北漂自己的家园!
——欢迎加入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新民公寓”项目

对于我们一个北漂来说,中国梦可能首先是“家园梦”! 作为一个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老会员发起的公益团队,我们长期扎根流动人口社区,关注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教育。同时也深感 为谋生和发展来到新的城市,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家,没有一种家园的感觉了。


我们在半塔村租了一栋2层的小楼,希望能够结合我们现有的社区学习中心(含青年俱乐部和图书馆等),以及我们对平民教 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开始一场建设我们北漂自己的家园的新的探索,邀请大家的关注和参与!


>>

多余的素材

发展历程

——把机构的发展和学校时期的呼吁联系起来考虑;


基本历程:

  1. 从关注儿童教育开始,
  2. 又逐渐到关注老师,
  3. 关注家长,
  4. 关注青年志愿者和社区青年等,

现状和结果:

  1. 摊子似乎越来越大,机构的专业性受到挑战;
  2. 针对不同对象的项目都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小圈子,如果认识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几大举措:


  1. 从儿童教育,到终身教育;
  2. 从流动人口,到所有人口;
  3. 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
  4. 从各自发展,到社区发展;


农民之子不仅关注儿童的发展,也关注教师和家长的发展,以及青年的发展,乃至老人的发展,即关注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问题,而且某种意义上,青年和老人的发展状况及潜在的教育需要,可能是更基础的。今天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在产业发展(工业化)和社区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青年和老人的发展上遇到了严重挫折,才进一步凸显出来的。


>>

困境与挑战

——我们不需要回避,也无法回避,而且回避只能证明我们的懦弱。我们的困境既是许多“老NGO”(未老先衰)的典型困境,也是一个充满热情却没有经验也没 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青年学生发起成立的NGO这些年来艰难探索的真实写照,包括也是许多关注城乡结合部教育和社会问题综合治理的NGO的真实写照。


>>

发展规划

——即重新考虑我们的定位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

结构调整

——即按照发展规划和机构平稳运营的内在要求考虑组织的架构:


>>


各项目需求

财务公开

报道与反馈

致谢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