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har Bookmarks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5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第1行: 第1行:
'''学者文萃'''   
'''学者文萃'''   
-
==于向东和施展的外交哲学对谈及相关研讨==
+
* [[Trade and Order|贸易与秩序]]:于向东与施展的外交哲学对谈及相关研讨:
-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205844/ (一)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
===相关链接===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205844/ (二)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
-
# [http://www.21bcr.com/a/shiye/lishiguan/2012/0827/3370.html 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外交哲学对谈之一];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205362/ (三)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2/1210/3403.html 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外交哲学对谈之二];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205396/ (四)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3/0407/3458.html 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外交哲学对谈之三];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1037069/ (五)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
-
# [http://www.21bcr.com/a/shiye/lishiguan/2013/1031/3496.html 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外交哲学对谈之四];
+
# 秋风:[http://www.aisixiang.com/data/98100.html 中国政教传统及其重建的现代意义];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224/3516.html 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外交哲学对谈之五];
+
# 陈畅:[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7373/ 刘宗周慎独哲学的政教义蕴];
-
#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4/0616/3531.html 世界秩序与中国外交哲学讨论会];
+
# 丁耘:[http://www.aisixiang.com/data/22454.html 儒家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
-
 
+
# 张广照:[http://ex.cssn.cn/yyx/yyx_zgzxkshy/yyx_llyj/ 新快速汉语相关理论研究];
 +
# 老田:[http://www.shiwuzq.com/portal.php?mod=view&aid=1619 为何政令不出中南海? ——中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后果];
>>
>>
-
===相关概念和笔记===
+
[[Category:中国研究]][[Category:Xiansf]]
-
 
+
-
====“三个世界”====
+
-
 
+
-
 
+
-
于向东:我是从中国“向外看”这个角度,依时间维度,对世界史作三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古典时代的西方,主要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它不是全球性的, 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东方直接联系不多;第二个阶段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的西方扩张,开始出现全球远洋贸易,这个世界后来扩张到中国,清代讲的“睁眼看世界”指 的就是这个世界;第三个阶段,是刚刚开始不久的,中国以及新兴国家发展引起的国际关系的重组过程,这是个新世界。这三个阶段的世界秩序是很不同的。我采用 规范一些的叫法,分别称之为“西方秩序”、“全球秩序”和“世界秩序”。西方秩序,主要是讲它的空间特征,即第一个世界大体上是在“西方”这个区域内的。 全球秩序,有两层含义,既是指西方秩序冲破西方这个空间,覆盖全球;也是指它的“客体性”,即对中国而言,这个秩序是外在的,如同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一 样。世界秩序,则是包含了中国自身主体性在其中的普遍性的秩序结构,是一种主客观的综合,不再是中国去简单地适应外在秩序,而是由于中国崛起的巨大规模, 使得这个外在秩序本身也会经历深刻变化,新秩序的生成与中国的成长是一种相互内在化的关系。
+
-
 
+
-
>>
+
-
 
+
-
====“中心-外围”贸易结构的产生====
+
-
 
+
-
于向东:在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原先三角贸易是依各个地区自然经济体的剩余产品进行的,但随着工业制成品的出现,国际贸易逐渐发展成“原料+制 成品”的结构,对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工业品在生产、价格、需求、运输等方面,对原有贸易结构而言,具有极端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强制性贸易的行 为特征,当贸易伙伴无法接受这种强制性而诉诸非贸易对抗手段时,工业品贸易商团就寻求国家武装力量的介入,以保护贸易,于是,原来具有相当的自然平等性的 三角贸易,就让位于新的差序格局下的贸易结构,后来经济史家称之为“中心--外围”贸易结构。
+
-
+
-
>>
+
-
 
+
-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
-
 
+
-
 
+
-
施展:这就是沃勒斯坦等世界体系论者所勾勒出来的国际经贸秩序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看到“全球秩序”的形成过程。新的贸易结构稳定下来以后,有其自 己的运行逻辑,使得外围地区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贸易过程中逐渐被重塑并固化,外围地区原有的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逐步解体,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殖民地国家现 象,就是少数精英与绝大多数土著之间的差距,包括政治对峙、社会解体、贫困、犯罪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心--外围”贸易体系提出经济、伦理、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
+
-
 
+
-
……
+
-
 
+
-
 
+
-
于向东:列宁分析资本主义的时候讲,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产品销售到殖民地,延缓了宗主国的经济危机。但在沃勒斯坦的时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原则,西方处理剩余工业品的动机已经减弱了。因此有人提出,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模式发生变化了,在“中心--外 围”结构下,前殖民地国家也能发展了。世界银行近几十年来的工作的重心就放在这里。沃勒斯坦浇灭了他们的幻想。但是沃勒斯坦把原因一律归结到了国际资本的贪婪本性,把历史问题转化为伦理问题,又转化成政治批判问题。当转化成政治批判问题的时候,左翼思想家就达到认识上的高峰,同时在政治上跌入了低谷,因为 他们没有任何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事实上讲出了一个绝望的前景,就是“中心--外围”的结构下,国际资本的贪婪屡屡得逞,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真正地克服它,那些成功的国家,都不过是自由港式的特例。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心--外围”体系的基础入手,考察这个体系演变的可能。
+
-
 
+
-
>>
+
-
 
+
-
===去殖民化===
+
-
(从直营到连锁,控制贸易的手段发生变化,成本分摊和风险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
-
 
+
-
 
+
-
于向东:这个贸易秩序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也是很多批判理论和左翼社会革命理论的来源。西方为了应对该秩序中经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也给出了一系列 的解决方案。政治上的一个方案就是去殖民化,从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民族自决开始,到二战后,殖民地的精英运动和民主觉醒运动相结合促成了普遍的去殖民 化。原有体系在政治层面上有了很大的变动,但在经济层面上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案。政治独立并未改变经济上的“中心--外围”结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困境当中。这就催生了经济上的激进主义,最早在拉丁美洲出现。庇隆总统在1940年代宣布“阿根廷经济独立宣言”,在政治觉醒的同时要有经济独立。但是经济独立的进程很快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混乱而告终。
+
-
 
+
-
>>
+
-
 
+
-
===进口替代战略===
+
-
 
+
-
于向东:为了反制“中心--外围”体系以获得经济独立,亚非拉国家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努 力,包括一系列模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等,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之后,外围国家调整战略,改行进口替代。它试图去发展一个大规模的第 二产业,用制造业增加就业,以此来改善社会福利分配的均匀化程度。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在经过20年左右的繁荣之后也失败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产品没有竞争力,靠财政补贴,又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
+
-
 
+
-
施展:这也有国际环境的因素。在进口替代欣欣向荣的阶段,适逢美元疲软乃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贬值遂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拉美等南方国家。外来资本的推动促成了多个国家的工业化高速发展。但是到1980年代初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上台,货币主义革命扭转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政策,国际资本迅速调整方向又回流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使得南方国家无法再轻易从外部融资以推动自己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曾经的高速工业化就崩溃了。
+
-
于向东:进口替代战略的政治前提是左翼化,就是强政府、强干预,由政府分配社会福利。
+
-
 
+
-
 
+
-
>>
+
-
 
+
-
===结构调整===
+
-
 
+
-
于向东:进入1980年代,这些国家又出现了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调整,也就是通称的“结构调整”。这个调整战略走向了另外一面。但它在1990年代末期也开始遇到大问题。
+
-
 
+
-
 
+
-
施展:新自由主义政策有成功的案例,但不多;进口替代战略,则一个成功案例都没有。我们大致可以说,南方国家在二战后这几十年里左倾右倾地来回尝试,一直不成功。
+
-
 
+
-
 
+
-
于向东:但也必须看到,它们表达着一种努力:在“中心--外围”这个结构下解决所谓的 外围地区的欠发达问题和贫困问题。左翼的尝试可以视为来自于外围地区的反抗性力量的冲击,右翼的尝试可视为来自于中心国家的一些自我调适,但都失败了。失 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两个方向的努力有一个共同思路,即认定工业化——也就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是这些国家和区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 路,不管你是用政府的力量来规划工业化,还是用国际资本的力量来促进工业化。我们现在就是要对这个思路提出质疑。
+
-
 
+
-
>>
+
-
[[Category:中国研究]]
+
搜索
 +
复制

在2018年9月19日 (三) 07:28的最新修订版本

学者文萃

  1. (一)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2. (二)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
  3. (三)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
  4. (四)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
  5. (五)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
  6. 秋风:中国政教传统及其重建的现代意义
  7. 陈畅:刘宗周慎独哲学的政教义蕴
  8. 丁耘:儒家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
  9. 张广照:新快速汉语相关理论研究
  10. 老田:为何政令不出中南海? ——中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后果

>>

搜索 复制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