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需要“心理咨询师”?
有网友发帖:
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师? 或者精神卫生课?
应该设置有关人员和课程。
这个比web2.0重要。
我的回复:
随意增加相关人员和设置相关课程的做法,需要慎重。
近年来就业压力和高校自杀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教育部好想让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央视也因为社会的婚姻问题、亲子矛盾、职业枯竭、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凸显,增设了“心理咨询”栏目,收视率一度似乎不错。
但这些做法背后的潜台词可能错了,大多数学生和公众的问题不能划归为心理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或者职业枯竭等等,这些“标签”本身就是问题。
问题的处理也应该区分常识性问题和个别问题。某些大面积的问题应该作为一种正常的教育反馈,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评估、Adjust调整)中,极为个别的一些问题再作为心理问题等来讨论,而且不可随意标签化。
对于大多数学生的主要问题来说,为什么不组织学生像马斯洛一样,换一种方式来思维:从对各种所谓心理问题的追问,转向对各种促使他人“自我实现”的因素的挖掘。比如找不到学习和成长的方向时,可以倡导“大家帮大家”,鼓励大家挖掘各自周围值得欣赏的人士和他们的做法?当然,这些简单的办法,离不开 Web2.0技术和各种社区知识等或者说“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