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社区教育’ Category
略谈“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知识共享”——以及新工人问题与传统治理经验的再认识
十二月 18th, 2017 by 小石
我试着理解梁漱溟,并延续他的思考来看今天的产业(包括劳资关系)和社会的治理。我想今天的治理,首先是在他理解的传统中国的基本特征“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之外,首先要加一条“知识共享”。我稍微做个解释: 1,目前所有的问题可能首先要回到社区、回到生活,尤其是先处理社区和生活中老中青少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或先解决社区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秩序问题。因为大部分社会问题首先都是从社区里产生,也只有回到社区里才能去伪存真,包括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途径和方法,包括也才能把问题界定在较为可控的范围内,并为大范围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找到途径(伦理本位)。 2,其次再讨论各种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既包括商品生产中的劳资关系问题,也包括权力生产中的上下级关系问题,更包括知识生产中的学生老师校长等关系问题,核心都是专业性怎么得到尊重、公平性又怎么保障,怎么让各自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地发挥,人员又可上可下并保障基本的公平,以及怎么避免过分的两极分化和二元对立情绪的蔓延,这也是职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职业分途)。 3,而无论商品生产还是权力生产都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所以,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否是社会公平和发展更为基础的问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楚。换句话说,我们对待知识是否开放的态度,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发展,越来越起到关键的作用(知识共享)。 这话从哪儿说起,是工友之家被逼迁的事,让我反思工人和新工人的概念,某种意义上都是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概念,这一点和农民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新工人的概念仍难以摆脱斗争思维的印象。而今天社会的治理可能首先要化解这些斗争思维。劳工问题怎么理解,是其中一个关键。 我细想了一下,企业里的劳资关系和政府里的上下级、学校里的学生老师校长关系,其实是一回事。这样让我感觉上下贯通了。前期我们关于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要回到知识共享的这一认识,和梁漱溟所谓中国传统的治理经验就联系了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治理的经验似乎更理解了。 结合这两年在半塔村的摸索,也让我觉得越来越清楚了。似乎首先要抓两头,一头回到社区抓社区治理(伦理本位),一头是再通过推动“青年发展”来抓知识共享(这个有机会再进一步解释),而各种生产中权力关系的梳理,在倡导合作文化、共享文化的同时,要保持空间和弹性,要慢慢来。 遇到问题要尽可能界定问题,多开展研究和实验,简单粗暴地把问题扩大化甚至政治化。这个无论官方和民间我们都有太多教训了。 (2016.12.30,半塔)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教育改革, 社区教育 | Comments (0)
郭伟和老师“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讲座笔记
十月 27th, 2015 by 小石
北京开放大学今天的社区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下午郭伟和老师讲座——“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的一点笔记: 1,狭义的社区教育首先是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即居民的再社区化。 2,社区教育的主要背景是改革叙事(民主法治)和革命叙事(群众路线)之间的冲突和混乱。 3,不同于法学教育以辩论为主的是,社区教育强调以理解为主,通过沟通理解和反思批判实现人的社会化。 4,当前的社区教育可划分为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补偿性教育、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主的控制性教育、批判和反思为主的解放式教育。 5,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是解放式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另补充,郭老师的讲座大纲: 1、什么是社区治理? 2、什么是社区教育?(与一般的国民教育的差别) 3、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联系机制; 4、当前社区教育的不足; 5、若干案例。 2015年7月14日
Tags: 社区教育
Posted in 教育札记, 社区教育 | Comments (0)
通过办青年公寓来破解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难题
九月 21st, 2015 by 小石
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一直是个难点,此前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困难在于,村民是既得利益者,相互之间还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所以,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村民自身联合起来非常困难,村两委也非常无力。 但政府介入一般有一个时间点,要拆迁来整体开发的时候才会介入,所以,由第三方通过联合租户的方式,才有可能推动这些社区的治理。 即由第三方进入社区以后,组织青年俱乐部,然后通过青年俱乐部来组织青年一块租房,只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租户参与租房的计划,青年俱乐部就具有反向推动社区治理的潜力。 之所以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扎到天通苑边上的半塔村已经好几年了,去年组织的青年俱乐部,已经逐步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参加,包括去年开始组织的社区厨房,把这些青年以及社区里的儿童、家长等也团结了不少。结果,今年农民之子办公室租的那个院子人家要拆了盖房子,被迫换了一个地方,但是地方比较小,社区厨房也没有了,大家讨论社区厨房还非常有必要做,但是单独租一个厨房又不容易,我然后才出此下策。 具体操作还在考虑,我想要不要设立一个“农民之子青年公寓”或者什么的项目,由农民之子统一来协调,比如先租一个大院子,里面厨房、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可以统一规划,然后制定公约等,反过来再招募青年租户。 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建议? 随时可以联系我: 小石(微信:xiansf) 补充: 有了会员制,除了青年公寓,合作食堂、合作商店等都可以干,类似于发展城市里的消费合作社。 2015年3月24日
Posted in 农民之子, 社区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札记]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再思考
一月 14th, 2015 by 小石
这是根据前几天在丁香大姐的微信群“生命花园”里,我和丁香姐的聊天记录,简单整理一下放在这儿。 谢谢丁香姐和“幸福”(网名) 的分享,我分享一点别的观察和初步设想。 上个月,我和在社区教育口搞研究的同学,去上海参加了一次老年教育的研讨会,我虽然长期关注教育,但从来没有接触过老年教育这块,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盲区,也是趁着这个机会,了解了解老人生活和成长需要这块的东西,想看看大家的观察和思考。 因为之前,我们俩又正好是刚从福建莆田汀塘村考察回来,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汀塘村的村两委把社区的管理事务分为四个板块:村庙、社区、学校、园区(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耕地了,主要是有产业园)。 加上之前我在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蹲点体验和观察,他们也很其他村子差不多,都是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但是民风淳厚。 老人在培田古村落的精神守护、秩序维持、文化传承、历史纵深、社会阅历和视野、晚辈教育上的耐心细心贴心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研讨会上,我发现与会学者中,多半都是城市教育这块的,既是搞老年大学,也实在不清楚老年人除了画画、打太极等等还能做什么,以至于他们自身也很不满,他们感受到老年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这种欢渡余生似的生活,老年人应该体现自己的价值,老年人也有学习和成长以及为社会贡献的需要。但怎么做,可能性在那儿,大家很模糊。 我把这三个情境放到一块一对比,我才恍然大悟。 即,所谓老年教育,不是教育老年人干什么,而是要支持老年人来重建村落或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传统,启发和支持老年人忙可能只有老年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历练以后才懂得,包括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也才能够从容应对的,村落或社区的精神和文化建设问题。 放到汀塘村可能就最自然不过了,村庙是整个村落的精神、信仰和传承。 这些事,主要都是老年人热衷于做的,也比较有能力做,也更能做得好的。 (丁香:哦,他们的精神生活有人文关怀的深度和广度。书法、绘画也是精神文化生活,但你说的好像不一样。) 因此,我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传统教育,又叫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核心,又叫礼,而礼的核心又为什么是孝,孝的核心又为什么是丧葬文化,在这里,是生与死,及阴阳两界的持久互动,是人生价值和意义最持久的追问,因此,也才有,儒家才有,教化的核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家庭、社区、社会,乃至国家、天下的精神和文化重建的核心。 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怎么认识,怎么解读,需要不同视角的反复认知。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求索的过程。 (丁香:以终为始,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对每个人、对自己。) 因此,前段时间参加完一个《村小的孩子》的教育纪录片展映以后,因为涉及到乡村又涉及到教育,同时大家感兴趣的伙伴又比较多,我做了一些纪录片的思考和解读,被大家架起来,要我发起了一个教育纪录片的看片会和讨论组。里面有个雷励远征项目的小兄弟,对我紧追不舍,先是希望我能去跟随他们的项目去观察和思考,看看可以一块做点什么。我很难去应承,他又追问,那么如果建议他们,或他自己做点什么的话,有什么建议。我的建议是,可以从协助老人做家庭史和村落史等整理工作。 (丁香:文化重建,想起杨广学的那句话,”心理治疗是文化建设”。) 对,是相通的。只是心理的问题有时候更隐蔽,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来揭示。 但殊途同归,指向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的达致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我只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尝试对这些观察做一个基本的梳理和阐释。 希望对大家的生活和与家人相处等,有所启发。 抱歉的是,我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大家的探讨,我深知丁香姐在这儿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园地,使许多朋友找到了自我和家的感觉,我也非常愿意有空来转转,但我定力还不够,很多时候似乎还必须匆匆行走,所以,来的次数少了点,还望大家见谅。 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块学习,相互启发。 附: 小石(扫地生): @丁香 姐,社工的概念首先还是帮别人,主要是西方的概念,有许多割裂的东西,可能首先回到社区和社区教育上,邀请大家一块从自身修为,家风重建和社区重塑等入手。
Tags: 村庙, 社工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 老年教育 | Comments (0)
新的知识青年下乡是否会重塑我们对乡村的认识?
十一月 1st, 2012 by 小石
前阵子翻罗兴佐的一篇文章(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读贺雪峰新著《乡村的前途》)时在想,从破解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说,林毅夫主要是让政府注重刺激内需,刺激的方法是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等于要求财政和政策向农村倾斜;温铁军是强调农民要组织化,通过组织化来和大市场对接,同时组织化以后,政府的支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贺雪峰是强调要重建农村本位的价值观,让大家能进城,也能返乡。我认同贺雪峰的观点,但贺老师的实践切入点是老年人协会,我还不太理解。 我在想的是,日韩台包括欧美,是否因为很多城市青年和学生开始关注和向往乡村生活,甚至亲身去体验和扎根乡村去生活,才使乡村生活以往的封建、落后等形象逐渐被解体,进而引发乡村的老百姓对乡村生活产生新的反思和认同? 或者说,相对于拍农村人怎么欢快、怎么搞笑、怎么致富的片子,拍摄一些城市青年重新走入农村的片子,很自然地就会牵扯到这些城市青年对城市的看法,同时也会拍到他们对乡村的认识,既会解构以往农村人对城市的模糊认识,也会重塑农村人对自身所处的农村的认识? (星期四, 十一月 1st, 2012 at 1:12 下午) 更新: 现在大致理解一点贺雪峰老师为什么从老年人协会入手了,这不仅有李昌平老师的“养老资金互助社”,也有从教育史和教育学做出点一点反思(参我的日志: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再思考)。 (2015.01.15) …
Tags: 李昌平, 林毅夫, 温铁军, 贺雪峰
Posted in 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