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Archive for the ‘开放教育’ Category


民众科学运动(KSSP)

一月 26th, 2014 by 小石

印度不只有历史和信仰。前几天看到《台湾立报》上几年前对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核心成员文诺(Vinod Raina)的访谈——“科学不能与生活分离”(http://t.cn/aBnEvH),我更感觉到,他们既吸收了科学精神,又自甘地开始形成了一种服务民众的新的传统。

Tags: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反思古村落研究会在培田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十二月 13th, 2012 by 小石

吴载金大哥来电话,聊起了培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开发,说到文化这块,研究会是它的统帅,而熟悉这些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老人年龄已经越来越大,中青年严重断档而且大都为生计都飘在外面。因此一个共识是,怎么吸收中青年和外部力量,把研究会变成书院和研究院,或者说理顺研究会的机制,是当务之急! 另外,我想,研究会的首要工作是,怎么从新的视角,来对培田的历史文化做新的解读和示范,比如,当代人背井离乡参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在生活和精神上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客家人一支的培田人提供了什么历史经验?或者说,怎么在以前和现代,甚至东方与西方之间建立连接,是培田旅游文化开发的首要任务。 研究会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首先让培田人,尤其是怎么首先让培田的青年学生,重新来认识培田,进而是怎么让本村本乡本县的学校师生,重新来认识培田,由衷地为培田和家乡感到骄傲。让出来的青年学生成为培田文化的使者,在地的青年学生成为培田经济文化的建设者,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是培田的未来。 ……

Tags: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社区建设 | Comments (0)


略谈流动儿童教育的性质问题

十二月 8th, 2012 by 小石

在现代社会,一个自由迁徙的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包括儿童的流动,应该是一种常态,因此,教育从静态的、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管理,向动态的、城乡统筹的一体化管理过渡,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方向。 所以说,流动儿童教育首先是一个社会转型给教育科学提出的基本命题,是一个“教育问题”,而非一个权利平等与否的“政治问题”。 换句话说,这首先涉及的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对“何谓教育现代化”的追问。是一个前沿问题,而非简单的公平和救助问题。所谓公平,也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对”何谓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上。 而一旦把这个问题简单地作为一个社会公平或“政治问题”来处理,既可能掩盖着转型社会给教育提出的真实问题,也可能带来流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对抗(比如北京地区当前围绕“异地高考”问题在两个群体之间的对抗),以及行政部门的两难(照顾任何一方都要得罪另一方)。 退回到“教育问题”上来讨论,那可能还有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可以探讨北京或北京某个区能否首先作为作为一个实验区,来依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索未来的“开放教育”。我想各方之间也会更容易接受。 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重视,也欢迎探讨。

Tags: ,
Posted in NGO,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转]信息社会共识(by信息社会50人论坛)

十一月 24th, 2012 by 小石

(2011年9月9日 杭州 信息社会50人论坛第一次会议)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潜力巨大的时代——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联合国信息社会原则宣言,2003)。中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提出了“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与期待。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正如农业革命诞生了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缔造了工业社会一样,信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化应用不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也大大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使人民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看到,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简单延伸。以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 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渗透,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原有的生产力结构,还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是信息 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我们看到,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信息社会做准备。发达国家希望保持领先优势,新兴经济体力争寻求新的突破,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都希望在信息革命中成为最大受益者。 我们认为,信息社会是人类需求变化与信息革命发展相耦合的必然结果。工业社会后期,在生产极度扩张的同时,出现了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资源紧张、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信息革命适应了这种需求,成为引领变革的世界性潮流。 我们认为,信息社会建设对所有国家来讲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信息革命为打造新产业、培育新业态、重塑动力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如能抓住机遇,应对得当,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世界各国都会面临全球性生产力布局调整、信息安全隐患凸显、数字鸿沟扩大等方面的挑战,丧失发展机遇将成为其中最大的风险。 我们认为,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必然经历“转型期阵痛”。在转型过程中,三类基本矛盾不可回避:一是经济增长内在冲动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生产关系不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体制机制、手段方法、思维惯性与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化解各类现实矛盾、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助力经济成长、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环境完善和社会转型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希望,人人成为信息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 我们希望,诚信、负责、合作、共赢成为信息社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守则。 我们希望,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们希望,一个“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来临,能够促进智慧中国的崛起,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将因我们现在的选择而受益,为我们现在的行动而自豪。 (来自赛迪网)

Tags:
Posted in 互联网,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要发挥大学生支教的长处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十一月 12th, 2012 by 小石

10月28日下午,和哈哈姐去参加清华同学组织的第一期“技术与公益”沙龙时,我一边听各个项目的介绍,一边在想大学生的长处是什么——我们谈论大学生支教和参与教育改良的时候,是否发挥了他们的长处? 在我看来,大学生首先有两点长处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 一是大学生还是学生,不是老师,相对来说,老师的腔调、老师的架子也就少一点,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换句话说,也就更容易解放中小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的主体性; 二是大学生已经普遍比较熟悉电脑和网络的应用,对电脑和网络给生活、学习等带来的变化有许多体验和体会,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潜在力量。 而要发挥大学生的长处,我觉得也有两个基本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一是怎么理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是指以信息化的方法论和手段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这里面又有两个关键词:1)针对“教育信息化”,首先我们怎么理解信息化,怎么理解互联网的发展,或者说,信息科学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教育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视角?2)针对“教育现代化”,又如何理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方法和蓝图的问题。 二是怎么理解“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的关系”?许多同学热心教育事业,但看到许多从事公益的人待遇非常低,可能踟蹰不前。那么如何理解今天的公益和传统的慈善,可能就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主体及生存和激励的问题。 临结束的时候,我跟在场的同学和同仁谈了这些感想之后,听到了热烈的掌声,但我不知道大家具体会怎么思考这些问题?也期待更多进一步的讨论。

Tags: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引导我思考的几个基本问题

六月 18th, 2012 by 小石

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我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扎根农村,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从三农、环保等事功回到人,回到教育) 2、怎么理解“教育和社会的脱节”?(职前教育,关注成长的基本规律,缺什么) 3、为什么有的孩子有学上,却不愿意上?(教育2.0,关注教育性质的变化,丰饶时代的教育) 4、什么是“基本的学术训练”?(开放教育,关注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及教育的开放架构) 5、为什么中小学电脑课形同虚设?(社会化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6、有了网络,乡村图书馆的价值又在哪里?(新阅读,关注网络给我们的微观学习或读写算和交流带来了什么变化,以及图书馆作为连接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枢纽作用) 7、怎么理解当前的大学生支教和社会实践?(青年发展,关注支教的目的和青年的主体性,以及如何把大学生支教纳入到开放教育运动中来考虑) 8、教育(支教)如何促进经济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关注支教的路径和方法问题) 以及有待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9、怎么系统改进大学教育各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教育商学院,关注案例教学法等之于教育学院乃至大学教育改革的价值) 10、信息科学给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新的视角,又将怎么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未分类 | Comments (0)


从“开放建筑”到“开放教育”——翻谢英俊和乡村建筑工作室相关资料的一点感受

五月 21st, 2012 by 小石

刚才和Lendage聊,近几周我把谢英俊老师和乡村建筑工作室近十多年的资料整个翻了翻,觉得他们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和在乡村建筑方面的实践,对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探索是个重要的启发。略微在这儿记一下。 谢英俊因为很早就认识到,现代建筑已经逐渐把人从一个家园的建设者,逐渐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住房的消费者,整个城市的建筑主要都由开放商来建,普通人已经被排斥在外,因此,人和房屋、社区、城市的感觉逐渐丧失,建筑本身也失去了传统民居那种丰富的质地。 他熟悉建筑史,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包豪斯曾发起了建筑师应该为平民百姓盖房子的运动,所以,很自然地就接上了这种传统。同时,他又回到中国传统民居上来,吸收传统建筑思想的养料,把中国传统民居中很典型的穿斗式,和欧洲传统木结构中发展出来的斜撑技术结合起来,并因木材和木匠已经都不好找,木结构工艺也较为复杂,而把这套思路转换到轻钢结构上,又简化接头和固定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灵感。 (1,穿斗式的话,房顶的压力是通过椽子传到檩,又通过檩传到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又串联起来。无论怎么摇晃,房子不会从顶上塌下来。房屋的墙不承重,只是护墙。2,欧洲传统木结构为对抗侧向力,发展了斜撑技术,这个思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没有注意到的,所以在福建连城的培田村等很多地方看到的明清古建筑会容易倾斜。) 他有个思维是什么,现代建筑专业的东西越来越复杂,所以只能专业人员来设计、施工等,这样的话,现代建筑最基本的东西就很难传到广泛的农村去,仍然还是像中世纪似的,建筑师只能为王公贵族盖房子。所以,必须对现代建筑的核心思维进行简化。 另外,他注意建筑实际上是对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梳理,所谓开放建筑,只有在对这些关系的梳理中,找到一种内在的秩序,才能有真正的开放。即他会思考,什么是建筑师最应该做的,其余的是大家可以发挥的。他有个说法,就是建筑师应该少一点建筑(作为)。他讲他时间不长的教书生涯中,他总会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从中能感受到他的思维方式。 进而,他非常关注对建筑原型的探讨。比如河北农村住宅的原型,西藏牧民固定住房的原型,等等。通过对当地建筑原型的充分讨论和分析,包括对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等多方面的调查,来因地制宜地,优化和改造当地的建筑原型。通过这类建筑原型,对当地的农村建房等产生一种参考和启发。 他认为,当建筑师退回来,抓住老百姓在建房子的时候最需要建筑师提醒的东西,守住了本分,老百姓的创造力才会复活,房子、社区等丰富的质地,才会重新唤回来。而房子和社区等,是建筑师和使用者共同创造的,不是建筑师自身就能创造的。 他强调,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就是“互为主体”。在哈贝马斯看来,整个西方现代文明强调的是个人意志、个人的价值,虽然激发了能量,创造了非常高的文明,却也毁了地球,毁了人类原本较为和睦的生活。哈贝马斯提出的“互为主体”,是强调要从过度的专业化和形式美学中退回来,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 我觉得这些话语,同样可以用到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上。其实现在教育的问题也是现代化、专业化的思维过重,而教育专家似乎已经取代了老百姓自身对怎么培养孩子的思考。 教育学其实首先也是要简化,并在对多方关系的梳理中,寻找开放性的架构。进而是观察当前的各类教育实践,思考教育的原型问题,比如乡村图书馆、大学生支教等等。只有这样,教育领域的互为主体,才有可能出现。 如果没有教育研究人员的介入,仅仅是很多NGO来做乡村图书馆,和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本身是不解决多少问题的。同时,仅仅有教育研究人员,就想解决所有问题,而不释放青年和公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各地的教育实际上还是没法做好。 最后再略微概括一下谢老师和乡村建筑工作室近年的实践,也作为我们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上的一个指引: 简化的意识; 关系的梳理; 原型的改善; 主体的觉醒。

Tags: ,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札记, 社区建设 | Comments (0)


2011教育纪事

三月 24th, 2012 by 小石

编者按:身处在剧变的教育和社会里,很多东西我们转瞬就会忘记,有意或无意,但也有些东西却常常盘桓在我们脑海里,让我们不断地咀嚼和反思。我们想简单记下这一年里,让我们反复咀嚼的一些教育话题和事件。回望来路,寄望前行。也希望记下的这点东西,能给大家来年的路一点启发,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 可汗学院:未来教育一瞥 http://t.cn/SqL0PN 这一年,孟加拉裔青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用他的在线视频课程,打动了几乎所有美国人,比尔·盖茨、gongle曾先后向他捐赠150万美金、200万美金,近期O’Sullivan基金会又向他捐赠500万美金,只因为他们从可汗学院(Khan Acaedmy)看到了改变教育的力量!  (更多信息,请参:http://bit.ly/sk6sb9) TEDtoChina :把TED演讲带到中国 http://tedtochina.com/ 这一年,TEDtoChina不仅把TED演讲带到了China,也把“公开课”的理念带到了China。并随着网易、新浪、搜狐等几大网络媒体的跟进,以往教育部门依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建立起来的公开课资源也重新得到重视(如国家精品课程网)。近期又涌现出中国网络电视的“中国公开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等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课程资源正日益丰富,且将进一步增加。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寻求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具体方法 http://t.cn/SJoNlO 这一年,我们看到哈佛大学及波士顿其他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开始聚集到一起,分析和探讨中国教育的问题,交流各个团队在中国目前开展的教育实践,并不断在汇聚更多有志改善中国教育的年轻人。 青番茄:把图书馆办到家门口 http://www.qingfanqie.com/ 这一年,手机阅读正在迅速崛起,青番茄却“逆流”而动,以每企一馆、每园一馆、每校一馆的方式,把图书馆办到了家门口,并且免费借阅,送书上门,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淘宝大学:一所职校的“生计教育” http://t.cn/SJoN8B 这一年,一所鼓励学生在淘宝上开店做生意的职业技术学校备受瞩目。该校四分之一在校生创业,60%的人生活费自理,网店级别可代替学分,已有多名90后百万富翁。在从乡土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中,一所地方职校选择了挑战现实,探索自己的商业教育之路。 老罗的演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II http://t.cn/S7td5f 这一年,老罗为教育培训行业乃至所有教育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尽管他的英语培训仍然像个在网络上卖地瓜的(毫无创新),但无数青年愿意看到他的崛起,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向这个日益稀薄的社会,输出了什么叫做正直、勇敢和诚恳! 南科大风波:“要改革,不要口号” http://t.cn/a94lE2 这一年,香港科技大学援建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宣布退出“南科大教改”并直陈: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党校改革:“靠红头文件保你,不是真本事” http://t.cn/h4nHFP 这一年,各种备受关注、富于争议、题材敏感的案例,成为广东省党校学员的讨论内容,模拟新闻发布会更挑战着每个学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面对各种阅历丰富的学员,党校的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柴静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视频) http://t.cn/SJopK9 这一年,“神童”遭遇柴静的嘲弄。当我们不再正视“神童”仍是未成年人,以及”神童教育“对”因材施教“的追问,柴静冰冷的眼神叩问的就不再是我们”升级打怪“般的教育,而是对一个少年残酷的嘲弄。(另参: http://bit.ly/vbdp9O) 大学生短期支教遭质疑:“叔叔阿姨,请你们别来支教了” http://t.cn/SJopOS 这一年,仅某大学就有近100个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参加支教活动;这一年,对大学生支教的各种质疑也纷沓而至;这一年,许多NGO和媒体对大学生采取了极为不友好的做法;这一年,许多参与过和即将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在反思! 梁文道:青春可以浪费(视频) http://t.cn/SvdWWO 这一年,梁文道以一个香港文青的成长经历和感受,为当代大陆年轻人“背书”,告诉年轻人不必纠结于车房,用时间换视野未尝不可,鼓励青年人摆脱习俗的束缚,坚定地走好的路。这些话,成为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一个最强音。 安芯的间隔年 http://t.cn/hbIPNi 这一年,在潮水般的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面前,一些青年人开始选择用旅行的方式寻找自我,并在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黄油青年会议:给梦想抹上黄油 http://t.cn/aox9cW 这一年,一个叫“青年志”的青年调研团队,鼓励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梦想、热爱、正在进行的项目、生活中的思考等等,来参加一个每月一期的”青年黄油会议“,分享彼此的故事,并成为了一个激励和启发许多青年人独立思考和追求梦想的交流平台。 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 http://t.cn/hb6Efl 这一年,一个自称”快乐小陶子“的故事妈妈,安庆华女士,通过自身的示范鼓励志愿者和妈妈们为孩子读书,并为志愿者和妈妈们提供装满绘本的拉杆箱(”流动图书馆“)和一个辅助的检索阅读资源的博客(”儿童阅读导航“),让阅读走进了许多城乡的社区、家庭,给阅读推广带来了一股强劲而又温暖的风暴。 北师大张燕教授:学前教育没有权威! http://weibo.com/1191575751/wr0w33d1Ky 这一年,北师大学前教育学教授、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四环游戏小组”(http://www.mysihuan.com)的发起人张燕老师,不仅曾掷地有声地说:学前教育没有权威;而且按照儿童观、学习观、教学观、办学观等几个层面来分解问题,认真汲取各个层面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参与办学,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又开放的合作架构。 “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不敢苟同! http://weibo.com/1191575751/xD2QAq1Dg 这一年,即将年末的时候,顾明远老师(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在京师教育论坛上提出了“教育家的三条标准”,实在让人费解,不敢苟同。老百姓关注“教育家”,是因为希望有人能为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提供清晰的思路。而搞教育的人不解构这个话题,却跟着讨论什么是“教育家”,这又是为什么nie?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从职前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实习的社会价值

一月 7th, 2012 by 小石

这是给Suise和CAPE编辑部的回复,我顺便贴在这儿: Suise的问题很细致。但从回应的情况来看,我的感受是,有的同学实习的时候可能事前没有太多考虑,因此重点可能是怎么围绕他们的实习过程和事后的反思来提问。 另外就实习过程的问答情况,我注意到Suise很注意观察大家的希望、落差以及中间的心理反应和斗争,但还没有引导大家来描绘大家眼中的实习单位,比如:. 1、组织结构、角色分配、角色间的交互、办事风格和行事规则、以及组织的相关资源和链接等;(实习单位的一些基本概况) 2、包括实习经历中,大家感受到的该机构典型事务和工作情境,以及哪些角色处在这些典型事务的中心,又如何来调配各种资源,并运作和保障实施等;(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 3、进而也可以探讨,是什么信息触发了该机构产生反映和执行这些事务,他们主要都响应哪些信息,又如何响应,也就是说,从一个机构整体的角度来说的话,该机构是如何接受信息的输入,又如何输出信息,进而中间又是怎么加工和处理这些信息,机构内部怎么通过制度和人员的安排来解决这些问题;(实习单位的运作机制) 4、回过头来,再看看该机构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而大家对该机构的认知是什么,而作为实习生,有机会亲密接触这个机构,又有什么样的观察和体会,等等。(对实习单位的社会形象再认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各类组织,是我们了解社会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对这些组织和社会的认知,也是我们人生中形成各种选择和判断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从国家、社会的旅行,到进入到各类组织的内部,在组织内部进行旅行,并分享各类组织的运作机制和原理,包括现状和问题等,这类观察和反思,对于青年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教育的变革,可能意义非凡。 另外,除了这些组织运作的基本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同学,还可以从各自的专业视角来透视各类组织,比如学经济学或财务管理等的同学,可以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各个机构的情况;学教育学或知识管理的同学,可以透视各机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它的问题又在哪里;一个学建筑设计的同学,可以透视各机构是如何处理空间布局、处理人员流动和交互等等,对于这块,我对大家还有很多期待。 Suise和大家可以想想,我觉得这次访谈只是一个起点。大家还可以对访谈进行补充,同时可以设计,让受访者也可以自己来更新部分信息;甚至在访谈之外,也可以为一些典型机构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wiki页面,方便大家以协作的方式,一块来不断丰富我们对各类组织的认识。 打开我们“实习访谈”的视野,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呵。 我可能联想得比较多了,大家可以就Suise的访谈,进一步探讨。 附: 有关职前教育的部分讨论,参旧文“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Tags: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干嘛要把“四环游戏小组”放进“非正规教育”的套子里?

十一月 12th, 2011 by 小石

微博札记 / 读《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笔记(一): 1、今天翻张燕老师主编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张老师在序言“不一样的风景”中介绍复杂国情下基于社区来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这种认识和探索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争取社区非正规教育的权利上,运用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 2、要拿回办教育的主动权,或者把办教育的权利还给社会,光讲“现代化教育”的误区是什么或“教育本质”上是什么什么,用处不大。建议换一个策略,讲讲“教育的问题归教育,政府的问题归政府,社会的问题归社会”。 3、许多人对“教育家”有很多期待,但我想说,“教育家”作为学者的首要责任,是揭示学习、教学、办学等涉及到的基本问题和认识;同时要警惕政府以办学质量的名义,为师资和办学等设置门槛。 4、此外“教育家”作为学者,要向公众清楚阐明的是,“教育家”无法包办教育,政府也不行、而且不应该,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有可能尽力把教育办好。 5、另外如果深究的话,#非正规教育#的说法似乎有问题。有人援引“终身教育”的说法,以其概念被描述为包括了“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来证明“非正规教育”这一说法的正当性,不可取。 6、同时,大量“正规教育是什么”、“#非正规教育#又是什么”,这种简单比较的潜在问题很多:(1)描述完正规教育的各种限制后,认为非正规教育 则不分年龄、不论以前所受的教育,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都可以成为其对象,入学标准灵活,等等,你是否疑惑,非正规等于“无所不能”? 7、(2)引述保罗·朗格朗2001年《世界教育危机》中#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包括了什么及所举的例子中,有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正规系统外的职业培训等等,我想反问:如果这些想正规,怎么个正规法?民间等于非正规吗? 8、(3)日本学者市川昭午认为,#非正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能觉得说的不准确,然后又说,从一切学习经验中排除了学校教育、非正式教育、偶发性学习的就是非正规教育。我想问:你看晕了吗? 9、(4)“孟母学堂”作为书中一个#非正规教育#例子,试问:如果它变成“正规”的,需要怎么做?如果变成“非正式”的,又需要怎么做?抑或,貌似正规的“北师大附中”,如果变成“非正规”,需要怎么做?进一步化解为“非正式”,又需要怎么做? 10、(5)#非正规教育#这一概念,对许多教育实践者的指导价值在哪儿?如果仅仅是为了向政府争取自主办学的权利而制造的一个概念,这种斗争方式的效果怎么评价? 11、第一章还没看完,我就在想,“四环游戏小组”这么好的实践,为什么要套在#非正规教育#的瓦罐里? 12、或者更直接点说,谈到#非正规教育#,其他“山寨园”办学者,他们愿意别人把自己称为“非正规”吗,或者被称为“非正规”时,是否心里在想什么时候能“转正”?这时你又如何来看“正规”与“非正规”,以及这两个概念是否仍比较稳定? (待续) 原文链接 >>

Tags: , ,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札记, 读书笔记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