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未分类’ Category
发展现代公益,要先从激活传统慈善入手
十二月 28th, 2011 by 小石
我且随便写,你且随便看。几条微博札记: 1)有关慈善是否应该“零成本”的争议,我觉得似乎应该放到#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关系中来看,在基于本地#社区营造#的传统慈善中,地方贤达等组织者的确很少直接领取工资的,但不等于没有间接收益。比如,在福建连城的古村落培田村的族谱上,当地贤达办“义仓”就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救弱保富”。(weibo地址) 2)我们说#现代公益#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先激活#传统慈善#,鼓励大家首先就近解决社区和我们个人的各种问题,并以社区发展和个人成长等基本问题为准绳,考虑哪些问题是基于我们个人或社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需要调动更广泛的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来解决,需要现代公益出场。(webo地址) 3)只有充分肯定了#传统慈善#的基本价值,才能充分体现#现代公益#的特殊价值,并改变整个公益领域给公众的模糊印象,为讨论慈善是否应该“零成本”和公益组织从业人员是否薪酬过低等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讨论框架。也因此,我才想说,表面上是薪酬问题,背后是结构性问题。#NGO反思#(weibo地址) 欢迎各种讨论。
Tags: NGO反思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讲述培田人自己的故事
十二月 26th, 2011 by 小石
吴念民老师好, 很长时间没有去看看了,心里一直有愧。看完“乔布斯与培田”,心里更难平静。 一直非常敬佩您和许多培田老一辈人的远见卓识,也深感培田的旅游开发和培田人的精神重塑,可能只需要那么一个点来激活和撬动。 说到商业教育和创业精神,我想推荐几个案例和相关资料: 1、JAChina的青少年商业与经济课程; 2、淘宝大学(网易评的2011教育十大事件之一), 3、阿里巴巴的“农村电子商务”实践(阿里研究中心有相关专栏); 另外,看到好几个培田老一辈人的blog,我好像突然有所悟。 我在猜想,是不是可以从培田老一辈人开始,并邀请培田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等等,一块来写写“培田的故事”,甚至邀请所有到访培田,喜欢培田的朋友,都来写写培田的故事。把介绍培田的故事,作为培田老老少少,共同挖掘和反思培田文化,以及共同体验和探索网络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一个切入点? 这里,我先介绍另外两个有关教育文化重塑,和通过教育文化的重塑来重塑城乡的例子: 4、世博会前,上海西南模范学校江平老师带领小学生共同开展的“画说上海”活动; 5、温泰铭在大陆西部发起的,鼓励孩子们讲述的“西部故事”。 (其父是已故的“千乡万才工程”的发起人温世仁先生。台湾人称弥勒佛似的温先生为“科技游侠”。温先生有两句话,我非常喜欢,1)计算机是上帝送给穷人的礼物;2)西部开发,十年可成。他视野开阔,描绘了通过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以校带乡,推动城乡整体发展的宏伟蓝图,又极具魄力,说干就干,小有成就。可惜英年早逝,一时让人扼腕,担心其“数字希望工程”无人扛鼎。长子温泰铭先生与其父性格差异巨大,一度也让人担忧,没想到其另辟蹊径,发起“西部故事”,却也非常令人欣慰。附:a)03年网易的温世仁周年纪和新浪的纪念温世仁;b)优酷上的温世仁与千乡万才;c)天涯上的写给温世仁身后的朋友。 ) 关于“讲述培田人自己的故事”,另找时间我们进一步探讨。 祝好! >>
Tags: 培田村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走进培田,走入我心灵的家园
十二月 26th, 2011 by 小石
一年多来,每当谈到“乡村建设”(包括“平民教育”),我就会想起培田。 不是培田多么需要“乡村建设”,而是“乡村建设”多么需要认真挖掘和吸收培田的经验。同时,今天的培田也给我们许多关注乡村建设的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却鲜有人问津)。而每当我想重新理解我们这代人自身的境遇、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今天和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时,培田仍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我无法绕过培田。 培田的许多父老乡亲,包括孩子们,也时不时在我眼前过电影…… 贴出去年6月份,为筹备“培田社区大学”招募首期志愿者,写下的几段虎头蛇尾的话。 再次感谢培田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感谢你们对历史和文明的守候。 也希望这个走入我心灵的家园,让偶而读到的读者能够喜欢—— 来培田之前,我对“客家人”没有任何概念,甚至一直抱着有点质疑的态度,在想“什么是客家人”,以及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强调“客家人如何如何”,这种说法是否也有点刻意?只是没有求证的机会,也没有觉得这算得上什么重要的问题,值得花心思琢磨。 但来培田快一个月,对培田的一点感受和了解,却让我渐渐对“客家人”及客家人曾遭遇的历史困境,和在困境面前曾作出的各种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手头没有多少资料,看到陈日源先生提到: “1000年前,自从‘永嘉之乱’、‘五胡乱华’逼迫中原人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逃亡开始,关于客家人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参陈日源先生主编的《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前言”部分)。 我忍不住大胆猜想:客家人,是否是一群曾客走他乡,却不忘家园,甚至希望把处处都变成家园的人?而培田的吴氏古村落,又是否是南迁的客家人中,最接近我们“精神家园”的一种实践? 走近培田村口,左右郁郁葱葱的卧虎山、笔架山逐渐收拢,悦耳的河源溪从村里穿行而来,水车在木质的“歇脚亭”旁悠悠转动,一座跨街的牌坊立在通往村子的路中间,略微走几步,又是绿树掩映下的土地公和文武庙,一下子似乎就把人拉到了那个既朦胧、亲切又悠远的乡土里,恍若隔世。 连绵的暴雨,已经让福建龙岩许多地方深受灾情困扰。走在培田的古街上,却让人顿感一丝抒怀。良好的水圳,有条不紊地梳理着街道和院落中的雨水。青青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也让人增添了几分雨中漫步的兴致。 不管从哪家敞开的门望去,都能看到几盆花,高雅的兰花是最多见的。不少院子里或院子外还有金鱼在里面游的、点缀了浮萍的小池塘,门口甚至还有小菜园。过年的楹联,还都贴在家家的门楣门边上。连片通透敞亮的院落和精雕细琢的老房子,都是明清时代的高堂华屋。 几年前Rtia同学身体力行,并倡议大家都来“做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在培田,我似乎看到了许多Rita这样的“生活家”。 沿古街而上,经常会看到老人或妇女在门口的水圳旁洗菜或洗衣服,走近时会朝你微微点头或问候一下。偶尔经过的小朋友,也会问你一声“叔叔好”,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古街的顶头,左边山麓下是南山书院,对面是现在的培田村小。 到过培田的人,都为培田华丽而又古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感到惊叹,但在许多培田人更为清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或“民间故宫”等任何赞誉,似乎都只是它的外壳。“兴养立教”或者说求发展、重知识、“举全村之力”来兴办教育的传统,才是孕育这些建筑、赋予这些建筑以生命,使文明能在这里扎根、使整个村落能够繁衍生息的灵魂和血脉。 南山书院曾延聘过的名师和涌现出的人才,书院在整个村落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族人为办学、助学、励学而办的义田、义仓等等,更是赋予了“南山书院”一份极为特殊的地位。 如果你曾在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网络与现实,抑或彼岸和梦乡之间等等徘徊过,欢迎你到培田来,遇见我们未知的家园和我们自己! (原文写于2010.6.26) 附,培田相关介绍: * 培田_百度百科; * 王丽(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中青报·冰点特稿,2010.1.27);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结缘培田村(博文,2010.5.5); * 郑振满(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培田》(乡土中国丛书,三联书店,2005.9); *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系):《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中国乡土建筑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 吴国平(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海潮摄影出版社,2003.1); * 三位培田人的博客: 1、吴有春老师的新浪博客(退休数学教师,原连城一中副校长); 2、吴念民老师的新浪博客(退休建筑师); 3、南山居士的新浪博客(博客名为“南山听风雨,松岗步琴韵”); (如去培田,可联系返乡青年、“吴家大院”的吴晓晖:138 5955 3790,并代我问好,谢谢!) >>
Tags: 乡村建设, 平民教育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旧文]“社会性书签”的7件事
十二月 23rd, 2011 by 小石
Posted on January 28, 2008 原文链接: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Social Bookmarking 原文作者:Cyprien P. Lomas 译者:小石,庄秀丽 故事情境 Smith教授这些天大量工作都在网上做。当他不用教学或者做基础研究的时候,他的时间都花在网上寻找专业领域的相关信息。Smith博士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他接收来自专业组织和同事的邮件列表,他订阅几十个RSS新闻种子,他还通过搜索引擎来发现对教学和研究有用的资源。 他用Web浏览器上的文件夹方式来管理在线资源的网址,但这种方式没有效率。如果一个资源和几个主题相关,他就不得不把网址同时存放在多个文件夹中。有时,他在办公室,发现自己需要的网址却存放在家中的电脑上。有时,他确信某个网址就在他的电脑上,但从上百个收藏网址中寻找的过程很费劲,还不如重新用Google搜索一次。Smith 博士通常需要与学生、同事来分享网址,这就需要他不断地找到网址并用邮件来发送。 Brown博士和Smith博士有同样的需要,但她用del.icio.us来管理网址。当Brown博士发现一个网站要收藏,她会点击“右键”把网址存到她的del.icio.us网站中,并给网址加上一些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标签”。由于她的收藏网址列表是公开的,同事和学生很容易直接访问她的收藏网址列表。其他人也可以用一些关键词来发现她的网址列表。Brown博士的网址管理方式还有其它一些优势。当她收藏一个网站, del.icio.us会显示出还有多少其他人收藏了这同一网站,点击其显示数字,Brown博士就能够确切地知道谁收藏了这个网站及什么时候收藏的。更进一步点击,Brown博士还能看到对自己收藏列表感兴趣其他用户的收藏网址列表,如果她选择某个共有的“标签”,还可以看到标上这一“标签”的所有网站地址。这些,使小组收藏网址和聚合都很方便。 Brown博士已经打破了用私有文件夹方式来组织信息的模式。社会性书签创造了一个真正的资源网络和连接网络——不是局限于个人和各自文件夹,而是反映社区用户的兴趣和判断。 1.什么是社会性书签? 社会性书签是指把网址用关键词进行“标签”并存于一个公共网站平台的实践方式。书签是指把将来还希望浏览的网址存在自己电脑上的实践行为。要生成一个社会性书签,需要到社会性书签网站平台上去注册,该平台提供存储网址、添加标签、设置网址为公开或私有的功能。一些站点会定期确认这些网址是否仍有效,当一个URL地址失效时,还会通知用户。在社会性书签平台上,可以通过关键词、人名、受欢迎程度进行检索,可以查看其中注册用户建立的公开网址列表、标签和网址列表的分类框架。 2.谁在做社会性书签? 社会性书签的出现可以回溯到几年前,当时像Furl、Simpy和del.icio.us刚刚出现。其它的社会性书签网站,还有 del.icio.us的开源版de.lirio.us,学术论文用的citeulink。要收集一些与别人分享的资源网址时,社会性书签就显得尤其有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使用社会性书签。 3. 社会性书签是如何运作的? 社会性书签为信息组织和资源分类开启了新方式。用户收藏网址时为每条资源加上标签,这就产生了一个以用户导向、“业余”的信息分类方法。社会性书签服务表明,谁创建了一个个人社会性书签,就为访问这个人的收藏网址列表提供了途径,所以,用户间可以方便地就任一感兴趣主题建立社会联系。用户可以查看有多少人使用了某个标签,或察看标有同一标签的所有网址。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方式,用户社区会形成一个独一无二来界定资源的关键词结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大众化分类” (folksonomy)。 4.为什么社会性书签的意义重大? 社会性书签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译者注:即大众化分类结构),为用户提供了对信息和资源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志趣相同的人可以发现同好,同时也可以形成新的用户社区,并对资源的大众化分类和公共标签的改进产生持续的影响。使用大众化分类工具做研究候,让我们可以从其他人那儿得到相关研究线索,即使彼此的研究领域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关联。比如,你正在找航海方面的资料,可能发现其他人看到了航海和船只维修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会为你提供新的、有潜在价值的方向。由于大众化分类和资源的收集是不断调整的,所以这类工具也支持用户不断地对资料进行复原和重组。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给个人资源附上一个值,就产生了一个具有合作过滤功能的排名系统。 5. 社会性书签潜在问题是什么? 从定义看,社会性书签由业余人员添加分类。资源的组织和添加标签缺乏监督。这可能导致不一致或者标签失效。例如,如果有个用户保存了一个关于“灰狗”(greyhound)的网站,但他仅仅用“灰狗”(greyhound)作为标签,却没有用“狗”(dogs)或者可能“赛狗”(dog racing),这条资源也许 就不会为其他找狗种信息的人所发现。因为社会性书签反映的是社区用户的价值观,这就存在一种风险,得到任一主题的观点可能是扭曲的。比如,用户可能给某资源打上了贬义的标签。此外,社会性书签意味着要把数据存储在一个空间,需要你不断维护和更新。 6. 社会性书签将走向何方? 社会性书签背后的技术并不复杂,这无论对书签网站服务的提供者还是使用者来说,都意味着参与的门槛很低。社会性书签的思想也被融入到了其它的应用中。给信息添加标签的方式已经延伸到其它类型资源上,如多媒体文件和电子邮件。这种对正式分类进行的转换,对用户社区的生成及运行,可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在线资源的面貌发生变化,及新的资源分类系统出现和成熟,数据库自身的设计和功能也许最终要适应信息管理的新方式而做出改变。 7.社会性书签对教与学意味着什么? 用关键词来做信息资源的标签,有改变我们存储和发现信息方式的潜力。知道和记住信息在哪儿发现的,变得并不重要,而,懂得如何通过与伙伴同事共同建立共享方式来获取信息,变得更加重要了。社会性书签使同伴或学生间的参考书目、文献列表、论文及其它资源的交流,更加简便。 补充: 1、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谁会想到短短几年,del.icio.us变身delicious.com,又几经折腾,如今已不堪入目。 2、比delicious命运更为悲惨的是,当时这篇文章投给“教育中文翻译”项目,该项目后变身“益学会”下的翻译项目。如今“益学会”也已关停,文档只能爬墙到 http://edu2do.wordpress.com 上翻阅。以往相关文章中,提到该文的链接也都无法打开了,只能抱歉。我把文章Copy下来,从头开始吧。 >>
Tags: 学习工具, 教育翻译, 社会化学习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给老师的补充书单
十二月 23rd, 2011 by 小石
担当者行动 做了一个教师图书角,标配是100本书,包含一些备选的书单。适逢书目修订,杨美琴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我列了这个补充书单。原书单分人文思想、科学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外阅读指导五大类,我没有严格遵守。希望进一步了解的话,请向担当者行动索取。 涌动的青春: 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当代青年的激情与困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1616/ 郝肪:《灿烂涅磐——柯特·科本的一生》(摇滚歌星的一生);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17141/ 路遥:《人生》(在城乡交接带摇摆的青年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03820/ 《读书》杂志编:《逼视的眼神》(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74571/ 开放教育: 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630664/ 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06062/ 甘阳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会议论文集和讨论纪要);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9750/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报告文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3609/ 钟启泉:《对话教育: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课改的多重视野);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42977/ 张健鹏等编:《美国语文(上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42146/ 张燕主编:《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93475/ 民用科技和科普: 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937/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3518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乡村问题的科学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5507/ 费孝通:《生育制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61440/ 周昕:《中国农具通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46068/ 生活空间和文化: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6833/ 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30040/ 陈冠中:《城市九章》;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57486/ 城乡一体化: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436974/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6378/ 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4925/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8779/ 易中天:《成都方式: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观察与思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72044/ [...]
Tags: 教师之家, 教师成长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人人都是教育家!
十二月 21st, 2011 by 小石
看到禹飚微博老师贴出: 顾明远: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一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二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三要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http://t.cn/SfLpwN 我忍不住回帖: 小石_新阅读:【“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要先明确办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已知的办法,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跟是不是长期从事教育、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没有一定的影响力,没有直接关系。教育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问题的科学化,以便人人参与贡献。#人人都是教育家#!
Tags: 人人都是教育家, 教育科学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转]李昌平:未来10年三农十大预言
十二月 20th, 2011 by 小石
今起,我将对未来10年三农做十项预言: 1,为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绝大部分地区将恢复主要农产品“定购”生产,其土地制度将重回“有偿承包”或“耕者有其田”或“联产承包”制度。主要农产品“产销班生产经营”或“合作社生产经营”将逐步主流化,非主要农产品“专业户生产、合作社经营”为主。(12月11日10:19) 预言2:“做大蛋糕优先”成为公认的谬论,“少数人先富起来”不再被主流提及,“共同富裕”成为主流话语。“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邓小平“两次飞跃” 论会再三成为热点话题,但难成共识。“明星村”加速发展,示范效应更强,有更多落后村选择并入“明星村”。“明星村”加快改革,退出机制形成。(12月12日08:56) 预言3:未来1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储价格(最低保护价)将上涨3倍左右;农民工工资同步增长3倍左右;村镇经济再度活跃,内需日趋旺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趋缓,将有5亿左右的国民(主要是兼业农户)长期工作和生活在乡(镇)村社会,村镇房地产价格升幅大于城市。(12月13日04:50) 预言4:村社共同体将成为农村农民最基本的组织制度,它是“统分结合”——基本经营制度和“村民自治”——基本治理制度的基本主体。“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将让位于村社共同体主导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村社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三位一体。(12月14日09:11) 预言5:为守住18亿亩耕地,城镇郊区的土地“农转非”和边缘农村的土地“非转农”实行增减挂钩,改进版的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将推广。新农村建设将以建设10万个中心村和5万个中心镇为重点,财政资源将集中配置到10万个中心村和5万个中心镇。全国将产生20万个农机化农业合作社和10万个专业化农业园区。(12月15日15:18) 预言6:未来10年,农村金融改革将以建设村社共同体内部合作互助金融——“内置金融”为重点,农村金融体系将形成“政策性银行批发——村社‘内置金融’ 零售”的基本格局。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在政策性银行抵押贷款,农户承包地、宅基地、住房和集体成员的份额地权、股权可以在“内置金融”中抵押贷款。(12月15日23:08) 预言7:城市人可有条件加入农村村社共同体,村社共同体成员可自由(有偿)退出共同体而市民化。城乡二元体制还将长期存在,但教育、医疗、就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将城乡一体化。农民住房和城市商品房同样可自由交易,但要缴纳高额税费(村社内部交易除外)。帮助城市人下乡会成为一门很好的生意。(12月17日08:39) 预言8:传统农业农村文明会在“逆城市化”潮流中得以复兴,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会引导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并赋予其时尚性。农业农村文明将具有很高的消费价值,有数亿万计的村庄将实现“农业服务业化”。像河南信阳平桥区郝堂村式的“新农村”不仅城市年青人趋之若鹜,也是城市老人养老的首选!(12月18日07:15) 预言9:落后地区农村将有70%以上的婚龄男人找不到伴侣,农村老龄化世界之最,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会臭名昭著,贫困地区的民族矛盾加深,政府“扶贫办”改名为“共富办”,民间公益组织和村社共同体会在扶贫和养老领域发挥主要作用。政府将鼓励农民生育二胎应对贫困和高度老龄化。(12月19日07:14) 预言10:“海选制”不再是产生村委会的唯一合法制度,“推举协议制”将成为产生村委会的主要制度。“十户长”将成为农村最基本的“政治人”,乡镇长、县(市)乡人大代表将由“十户长”直接选举产生,并法制化。十年后,县市长将不再是乡镇长的上级领导。党的基层组织(乡村)领导人也直接选举产生。(12月19日08:02)
Tags: 乡村建设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中小学教育的国家精品公开课
十一月 8th, 2011 by 小石
关注公开课和教育改革的同学,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国家精品课? 我知道大家以往对教育部门自身发起的这类项目好感不多。但不管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课程资源库。我刚查了一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0281门”。(进一步了解这个项目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可以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学院侯爽同学的论文《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的开放教育实践,可能会有不同的路径。当前一个是在推荐国外公开课和开放教育运动的同时,要加大对国内各类公开课实践的报道和推广,对各类积极的尝试给与良好的回应和支持,无论是谁发起的;另一个是,可以借着这个势能,进一步推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的国家精品课”实践。 对于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我的理解是这样:1)课程开放了,2)公开的评价就多了,3)办学也才会有良性的竞争,4)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也才会多,自主择校,也就不是什么问题。
Tags: 公开课, 国家精品课, 基础教育改革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未分类 | Comments (0)
NGO如何用新媒体来筹资?
十二月 26th, 2010 by 小石
刚和陈露讨论完这个问题,我简要总结一下: (1)新媒体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以及跨界沟通的渠道,至于沟通什么、沟通到什么程度、沟通的效果,以及这种效果能转换成多少资助,都不是新媒体能控制的。 (2)新媒体所说的“去中心化”或者说对传统权威的解构,本质上也包括对许多传统NGO的解构。新媒体最关心的是如何用技术武装每一个人并释放他的潜力,反过来也等于直接拷问NGO的项目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本地化或遵循了自组织的原则? (3)新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个人与整个社会交流的机制,而且把组织或个人的服务或成本进行产品化,向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进行兜售,从用户数上可能已经很难区分私募还是公募,在法律上是否可以打一点擦边球,这都是暂时性的。 (4)关键的问题是,除了许多项目型NGO对自身项目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向公众开放及共同剖析之外,就如同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来推动一样,各类研究性与支持性组织是否具有良好的筹资环境,恐怕已是推动新一轮公益实践的核心问题。 补充: (5)回复@NMCethan:新媒体的确为社会化营销、电子商务和微支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不仅是对于NGO而言,对任何企业和个人,或者说任何生产者与消费者而言,都是一样的。对NGO和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新的生境。 (6)“NGO如何用新媒体来筹资”的话题,很大程度上和当前NGO的筹资困境有关,也可以结合10月底第二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一个圆桌对话(非公募基金会”不差钱”与草根”就差,http://sinaurl.cn/hbfFSZ)来认识。或许更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建立NGO与公益基金之间的开放平台。
Tags: NGO筹资, 去中心化, 开放教育, 支持性组织, 新公益, 新媒体, 研究性组织
Posted in NGO, 互联网, 未分类,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什么才能让我们“既不怕,也不悔”?
九月 19th, 2010 by 小石
(原标题:“批判和创新”,即“问题和答案”) 一向锐利的陈堃突然颇有感慨地写道:《我不能靠否定别人而活着》,我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因为陈堃才刚刚大学毕业。我们都听过那个“不要怕、不要悔”(年轻时不要怕、年长时不要悔)的故事。但这种的励志故事,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让许多西方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既不怕,也不悔”。 我给陈堃的回复是: 许多人说“批判和创新”是西方教育的两个核心理念,但我的理解是,西方所谓的“批判和创新”,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批判”是和发现问题或者和辨别问题的真伪联系在一起的,而“创新”是提出新的问题或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把讨论简化并集中在两点:“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 只有集中在问题和答案上,才能淡化人身攻击或道德判断,为超越任何个体或小圈子的局限,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讨论环境,近代以来社会的快速成长也正是建立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遵循了这样一个社会协作的框架。这也是所谓“科学”可能给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才能成立。 – 附: 陈堃的blog:守护与颠覆 请翻墙浏览,或订阅到你的google reader来阅读。
Tags: 学习科学, 教育哲学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