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公民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的几个问题
三月 7th, 2012 by 小石
(原文为给依林同学的两封邮件中的部分内容。) 第一封信中: 关于“家庭教育”,我首先在想这么几件事: 1、不管是在孤儿院,还在家里,首先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如果都尊重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不是就没有必要谈什么家庭教育不家庭教育,而是不管学校、家庭、社会都遵循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就可以? 2、“家庭教育”是要教育家长,还是教育孩子?是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做到位,需要家长帮忙,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到位,要教育家长?亦或是各个家庭在教育孩子上有不同的经验,学校教育没有,要从各个家庭来挖掘和整理?等等。 3、早期似乎因为“家庭教育”解决不了的许多问题,才产生了“学校教育”,并因为学校教育的兴起,很少再谈家庭教育。现在“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成为今天的“热词”?或者说,学校教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这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有多大的关系?即这是否首先和我们不再谈“四有新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做一个“又红又专”的“螺丝钉”,放到那儿在那儿闪光等“理想教育”,而开始由我们学生自己和家庭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密切相关? 4、在这种转型而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许多家庭的选择困境是什么?几年前,我首先在关注的一件事是,以往家庭通过孩子周围的“榜样”或“引路人”,比如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阿姨等来给孩子们一个引导,帮孩子答疑解惑,顺利度过成长和青春期的困惑等,但随着今天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和信息越来越丰富,这种与“又红又专”并行的、原有潜在的指导体系在逐渐解体。(旧帖:青少年成长小说研究的启示) 5、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很多现象和问题可能超出了孩子和我们普通家庭的认知和理解范畴,即新的指导体系,可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来提供支持。但问题是,目前谁又是专业人员和专家呢?靠谱吗? 6、目前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都有什么?哪些又是搞学术的关注所关注的问题?两者的问题列表有什么差异?哪些是真实的问题,哪些又是搞学术到处乱贴标签? 7、教育孩子的经验,是首先应该从家庭经验的挖掘和鼓励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入手,还是首先从目前各类教育专家、新闻媒体的“实验”、“理论”入手? 8、什么是心理有问题的孩子?问题从哪儿来?问题又如何化解?马斯洛和弗洛伊德有什么差别?马斯洛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实现”的人?“层次需要论”在促进“家庭教育”经验的挖掘和交流中又提供了什么启发? 9、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首先也面临一个经济学所谓的“自由与管制”的问题?或者说,“家庭教育”中,是否也有一个“议事规则”的问题?抑或,“家庭”又是什么?如果把家庭作为孩子以及所有成员共同成长的一个“开放平台”的话,又该如何看待? 可能比较乱,而且脑子里头绪很多,我也来不及梳理,权当一点参考。 第二封信中: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无用的分析,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而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家长的对话存在错位。 一方面,看不到发展,现实会在重压下逐渐扭曲,滋生出各种问题,而事后医治,又往往事倍功半,反之,发展问题比较明了,本身又可以使许多问题消解; 另一方面,当前家长和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孩子的发展问题(或生存问题),其次才是我们喜欢谈论的“健康公民”等问题。 (当然,我们日常所说的“发展”和现在备受质疑的“发展主义”还是两码事。) 即在你的列表里,所谓“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可能应该合二为一——“职业教育”。但你说的“职业教育”,我们可能要另外探讨。 附:对于马斯洛和弗洛伊德,我的理解是,马斯洛并没有沿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者说“病态心理学”)的老路,而是通过探讨“自我实现”的人,构建了一个理解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基本认知模式(“层次需要论”),即通过探讨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未来,寻求东方哲学所谓的“无为而治”。
Tags: 公民教育, 家庭教育, 平民教育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