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教育哲学’
从“科学2.0”到“教育2.0”?
二月 27th, 2011 by 小石
09年8月,在北大举办的Wiser-U工作坊上,法国青年Livio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想法,他问是否可以从”科学2.0“到”教育2.0“?但很快又陷入到科学目的、教育目的的沉思中,徘徊不前。 他的设想是,每个人、每个机构对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联想,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此整个世界的教育改革也都往往消耗在争论上,而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彼此认同,或至少是相对清晰的,同时科学又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那能否先不谈教育、来先谈谈科学,或者说能否通过共建科学大厦,来共建开放教育? 我对教育目的问题向他做了补充: 首先,我区分了“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教育”(教育系统)、“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教育科学)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教育”(教育目的); 然后,我指出“教育系统”正在打破藩篱走向“学习型社会”,“教育科学”正在重新聚焦到学习上并探讨“学习科学”,而“教育目的”似乎更应该归于“政治学”、“伦理学”等范畴; 因此,我认为”教育目的“不应该成为探讨教育改革时的一个障碍。谁应该隐瞒真相,而谁又能替他人决定”学习的目的“? 另外,谈到科学,我希望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与本地实践的关系,能够引起重视: 一方面,因为谈到科学,尤其是联想到自然科学,很容易和普世价值等政治观点扯到一起去,成为一种过分抽象的概念,甚至演变成胡萝卜加大棒,和对地方实践的践踏,更不用说尊重。 我们从小”学科学“,但几乎从来不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自然、社会与我们自身。我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并没有学会观察动植物、昆虫和亲近自然。 另一方面,我尝试性地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如果说科学着重探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价值观着重探讨”好不好“和”应不应该“的问题的话,科学和价值观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否说,正是因为有”好不好“的感受才产生到底”应不应该“的思考,而思考才进一步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而感受又常常和地方实践紧密关联,在提出问题和得到问题的解释之后,又对”科学解释“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检验? 顺便发在这儿,和大家一起思考。
Tags: 教育哲学, 科学哲学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什么才能让我们“既不怕,也不悔”?
九月 19th, 2010 by 小石
(原标题:“批判和创新”,即“问题和答案”) 一向锐利的陈堃突然颇有感慨地写道:《我不能靠否定别人而活着》,我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因为陈堃才刚刚大学毕业。我们都听过那个“不要怕、不要悔”(年轻时不要怕、年长时不要悔)的故事。但这种的励志故事,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让许多西方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既不怕,也不悔”。 我给陈堃的回复是: 许多人说“批判和创新”是西方教育的两个核心理念,但我的理解是,西方所谓的“批判和创新”,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批判”是和发现问题或者和辨别问题的真伪联系在一起的,而“创新”是提出新的问题或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把讨论简化并集中在两点:“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 只有集中在问题和答案上,才能淡化人身攻击或道德判断,为超越任何个体或小圈子的局限,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讨论环境,近代以来社会的快速成长也正是建立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遵循了这样一个社会协作的框架。这也是所谓“科学”可能给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才能成立。 – 附: 陈堃的blog:守护与颠覆 请翻墙浏览,或订阅到你的google reader来阅读。
Tags: 学习科学, 教育哲学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