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神童’


给中国最年轻博士的职业建议

十月 22nd, 2011 by 小石

我发现各大视频网站比较煽情,柴静对中国最年轻博士(16岁)张炘炀的专访,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已经纷纷更名为“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京买房”。一夜间,张炘炀似乎已成为了神童教育的一个“丑陋的样本”,在未经任何严肃的教育分析、职业分析的情况下,首先满足了整个社会对神童教育的质疑。 我的看法是: 天才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或者说,任何人都需要考虑生活问题,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经温婉的柴静一报道,天才张炘炀也要吃饭的问题,就值得这么举国哗然吗? 我就纳闷,在一个国家,一个聪明的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难道就这么难吗?不仅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误导,还要遭受各种各样的冷言冷语,甚至歧视吗? 张炘炀既然已经知道生活的现实,同时仍保有对数学的兴趣,那么要给他一点职业建议的话,很简单,继续玩电脑,补充计算机知识,做一个高级程序员就可以。说白了,高级程序员的位子就是为数学天才准备的(欢迎程序员朋友给张炘炀提供更详尽的建议)。 与此同时,希望各位三思!

Tags: , ,
Posted in 教育札记,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这里没有王者:有关科学精神的社会认识问题

十月 19th, 2011 by 小石

柴静对中国最年轻博士(16岁)张炘炀的专访中,一个比较引人注目和刺耳的字眼是,张炘炀说他想要成为一个“王者”,要不然就没有地位。 (柴静访谈的视频) 我不知道张炘炀所谓的“王者”指什么,诺贝尔奖项或许能刺激科学的发展,但严肃地说: (1)科学更为浓厚的传统是,把自身完全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注重观察和思考的积累,不断揭示它的秘密,并享受这种探索的过程。 (2)大多数科学家都非常乐于分享彼此的发现,相信这样能刺激更多的发现;在科学共同体的共建和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上,又非常具有服务意识,甚至甘为人梯的精神。 (3)而且优秀的科学家总是把人生的重心放在最基础的工作上,注重自己的工作和“科学共同体”的联系,以及通过科学整体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Tags: ,
Posted in 教育札记,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有关神童的社会认识问题

十月 19th, 2011 by 小石

柴静访谈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北京某大学数学专业16岁的张炘炀,通过对作为神童张炘炀幼年、大学、硕士、博士等阶段的追述,和个人与家庭、与同学、与社会等紧张关系的揭示,对神童教育或者“拔毛助长”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柴静访谈的视频) 我的看法是: 1、一个孩子因为对数学或者其他领域的兴趣,他可能会直接请教各种专家学者,甚至跟着他们研究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知识涉猎过程(学识)。但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追逐学士、硕士、博士这些名头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仅在扭曲人的成长过程(身心),也在把教育变成“升级打怪”,教育本身也就成了受害者。许多捍卫教育的人,往往也成为捍卫这种打怪游戏的牺牲品。 2、这里基本的问题是,(1)如果孩子正常涉猎知识的过程不被打断,可以请教各类专家学者,甚至跟着研究班学习,那么,教育部门、家长及社会包括媒体,应该如何来对待?(2)另外,在目前教育部门和社会尚未对“神童”或者任何孩子的兴趣培养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下,家长或者说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3)对理论工作者来说,“神童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的要求,给现代教育理论或现代教育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什么问题? 3、说白了就是,柴静质疑的指向是有待进一步分析的。“神童教育”的实质是对因材施教的探索。而因材施教的要求和目前学位教育体系之间的冲突,通过“神童教育”的所谓问题被放大了。 另外,我比较好奇的是: 院士王林等翻译的美国作家布鲁斯·谢克特所著的《我的大脑敞开了:天才数学家保罗·爱多士传奇》中,描述了布达佩斯曾经群星璀璨,其中不乏许多人曾被誉为神童,那么,怎么认识科学教育,以及布达佩斯的那些神童是如何成长的?

Tags: ,
Posted in 教育札记,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