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科学哲学’
从“科学2.0”到“教育2.0”?
二月 27th, 2011 by 小石
09年8月,在北大举办的Wiser-U工作坊上,法国青年Livio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想法,他问是否可以从”科学2.0“到”教育2.0“?但很快又陷入到科学目的、教育目的的沉思中,徘徊不前。 他的设想是,每个人、每个机构对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联想,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此整个世界的教育改革也都往往消耗在争论上,而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彼此认同,或至少是相对清晰的,同时科学又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那能否先不谈教育、来先谈谈科学,或者说能否通过共建科学大厦,来共建开放教育? 我对教育目的问题向他做了补充: 首先,我区分了“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教育”(教育系统)、“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教育科学)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教育”(教育目的); 然后,我指出“教育系统”正在打破藩篱走向“学习型社会”,“教育科学”正在重新聚焦到学习上并探讨“学习科学”,而“教育目的”似乎更应该归于“政治学”、“伦理学”等范畴; 因此,我认为”教育目的“不应该成为探讨教育改革时的一个障碍。谁应该隐瞒真相,而谁又能替他人决定”学习的目的“? 另外,谈到科学,我希望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与本地实践的关系,能够引起重视: 一方面,因为谈到科学,尤其是联想到自然科学,很容易和普世价值等政治观点扯到一起去,成为一种过分抽象的概念,甚至演变成胡萝卜加大棒,和对地方实践的践踏,更不用说尊重。 我们从小”学科学“,但几乎从来不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自然、社会与我们自身。我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并没有学会观察动植物、昆虫和亲近自然。 另一方面,我尝试性地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如果说科学着重探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价值观着重探讨”好不好“和”应不应该“的问题的话,科学和价值观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否说,正是因为有”好不好“的感受才产生到底”应不应该“的思考,而思考才进一步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而感受又常常和地方实践紧密关联,在提出问题和得到问题的解释之后,又对”科学解释“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检验? 顺便发在这儿,和大家一起思考。
Tags: 教育哲学, 科学哲学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该不该把自己当回事”与“问题的科学化”
九月 6th, 2010 by 小石
前天下午在心平基金会组织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英强介绍了“立人乡村图书馆”(顺便宣传一下立人的豆瓣小店)的夏令营和产品设计理念。不知道当前公益事业的什么问题,让伍松借用了梁晓燕老师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云云。结果现场有人以个人的故事回应,觉得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两人像是在绕口令。让人既心酸,又好玩。 “该不该把自己当回事?”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陷入一个误区:这到底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还是不要把我们眼前要做的事太当回事?如果不要把我们要做的事太当回事,那又该怎么做?:)如果不是说事,是说人,那么,“年轻人最可贵的是信心和勇气”,这种俗话还要不要再说?两种说法的矛盾,又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混乱? 在寻求共识和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惊叹于诞生于西方的科学思维的简洁:首先强调问题的科学化,尽可能清晰地描述问题、界定问题,然后把问题作为“科学问题”开放出来,让关注这一问题的所有人来辨析问题的真伪,尝试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在这儿,科学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协作框架,通过科研和实践,也把大家扭结成了一个可以有效推进社会认知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共同体”。 当这种协作框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时,无论个体是否有足够的自信,社会如何评价他的道德美丑,等等,都不至于动摇一项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动力机制。 不过在这儿,的确有人清醒地认识到,“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到具体解决问题的组织和社会动员等,包含了一系列的环节,离不开多方的协作和努力。但也有人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因为科学乃至社会的演进,首先都源于个人的敏锐、探索和努力。 但这是否意味着,经过科学训练的人与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之间,又达成了某种共识?!
Tags: 乡村图书馆, 科学哲学
Posted in NGO, 教育札记,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