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twitter’


[讨论]假如微博客能重视作为“开放式记事本”的价值…

十一月 23rd, 2009 by 小石

问两个问题: 1、你会把微博客作为第一手信息来源、第一时间进行讨论、第一秒地记录灵感等等来看吗? 2、如果你也这么看,接下来你又会怎么处理这些信息呢? 下面是我跟做啥(zuosa.com)负责人 @Alex 的一段聊天记录: 小石: alex,能否在 zuosa 页面增加快捷键? alex: for example…. 小石: 比如我在浏览这些帖子的时候,不喜欢离开键盘就可以对某条信息进行加星、删除等等,简单的几种快捷键应该就可以,但会大大改善浏览和整理这些帖子的速度。 alex: 有具体的建议比较好,比如,你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重复性高的动作是什么? 小石: 我需要对在页面上,上下浏览每条信息时可以让上下键跟随,就跟鼠标滑过该条信息背景色变色一样,并可以删除、加星收藏等,便于回头整理成日志等资料。 信息处理能力稍微增加,个人收获和讨论效果也会增加。当然如果允许上下移动每个贴上去的条目,那就更好了,就跟直接整理笔记一个样。 可以设想一些在线项目管理工具中的 To-do list(待办事务列表)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成条目,和对条目进行排序。 alex: 笔记在你的空间里。 小石: 你的意思是? alex: 排序是时序,改变了就不是 log 。这一点不能变。 小石: 我的意思是,可以保留一个页面,按照时序排列,但另一个页面可以允许自己加工。 不用固守 log 的什么基本内涵,那只是信息的输入问题。我谈的是处理和输出。在另一个页面里,时序、按字母排序、可定制的排序(尤其是在个人加星收藏的条目上等等)。 这样做,就跟 google wave 差不多了,而且灵活性似乎更大。 甚至我们就暂时不用 google wave,包括twitter,我们都拥抱 zuosa 了。 只要提供粗放的处理功能就可以了。 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大家可以 copy 到其他地方去做,而 zuosa 作为第一手的资料源,实际上提供一些粗加工,非常有用。 alex: 需要具体的处理方式。 小石: 我可以把这个讨论发到 [...]

Tags: , ,
Posted in 教育技术,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RT @Lzl 试想:将Twitter融入日常教学

七月 4th, 2009 by 小石

他们总是思考和行动最快的人,:) 快乐男孩(A Happy boy)Lizunlong在介绍了国外教师把Twitter引入课堂的一段视频之后,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假如我们也将Twitter或一个类似Twitter的东西(比如饭否、校内、FriendFeed)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会发生什么? 我想了想,这是我的回复: 很好的问题,呵。 我想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的话,至少有一点,大家在即时互动的同时,就不用每个人把什么都记在笔记本上了,如果别人对讨论中的某一点做了很好的笔记,直接加星就可以。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评论或从不同的角度记录某一点。下课以后,大家也很很容易对加星的笔记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或者共同整理关于某些话题的笔记、专题等等。把课上、课下的学习即轻松、又及时深入或发散、且较为完整地串连起来了。同时,twitter也会成为大家一个最基本的“语料库”、“学术资源网”、“人脉网”等等。在各种班级的日常教学上,这种潜在的作用似乎是比较清晰的。 另外我在想的是,twitter能否实现以往一些“家校通”产品所考虑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上,来进一步促进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使家长能以各种不同的职业和社会角色,逐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日常的教学、甚至学校管理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中去,逐步冲破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多元社会互动和当前基础教育的封闭体制之间的这种矛盾。整个层面的“应试教育”和这种学校的封闭体制带来的择校问题、教育资源分布失衡问题和学校等级制度问题等等,已经严重妨碍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和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与理性判断。在对整个教育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从学习规律的角度考虑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对日常教学进行的这种微观的改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条基本的途径。 当然在大学中,twitter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还有非常多的已经潜在的应用,比如在班级、个人与实习机构等等许多互动中也有很多潜在的价值。这些东西可能都非常值得大家来挖掘。 另:Lizunlong的这篇日志,试想:将Twitter融入日常教学。欢迎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从twitter到编写技术手册的困惑

五月 14th, 2009 by 小石

小石: 也谈“twitter概述”, http://sociallearnlab.org/xiaoshi/?p=64 或许你会做一些补充 alex: let me read it first. 小石: 嗯 alex: im工具正在从聊天工具,变成签名工具 签名就是个人状态的发布 以前只是一个附属功能 小石: 嗯,昨天我又在想,把twitter、做啥等称作“微博客”,把这些和blog联系起来,是不是本身也是一种误读? alex: 不是。blog=weblog=log 是一种生活的记录 只是传统博客已经精英化 小石: 我想的是另一个问题,从订阅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自己的blog上写,但又用RSS订阅其他的blog,但在minblog上,写作与阅读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的。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交互,更直接了, alex: 传统博客是缺乏订阅和通知功能。 小石: 甚至阅读和写作已经很难区分了,尤其是对阅读的内容加星号等时,相当于我们对一篇文章的评论和这篇文章,本身已经融为一体了, alex: 是的。更为平等的交流。 小石: 是的,正是这一点,我觉得把twitter、zuosa等称作minblog,似乎又有点不恰当,容易引起人误解 alex: 目前这是最好定义。虽然不能完整地说明他的潜在的强大功能。 它是一个分享平台。 是一个通知平台。 是一个公聊平台 小石: 此外,把twiiter和zuosa等放在一块,有人说国内跟风如何如何,我又不能接受,我感觉zuosa把tag这个web2.0的核心功能直接整合到自身的实践中来,这又是很大的一种尝试, 嗯, 要说minblog不合适,但什么更合适,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名字 alex: 先学习,后提高。 小石: 是, 另外,我发现国内的minblog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 在实践中,大家的关注点不同,对minblog的理解不同,策略上也有差异,可能最终使这些实践也比较多样化, 前两天看digu,他们在与社交网站结合上,似乎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一些基本的体验,又做得不够 alex: 嗯。他们比较注重广播信息。但是毕竟只有少数人会到处开户头。 小石: 此外,讨论点别的,:) 这两天我浏览社区里的技术手册编写, [...]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也谈“twitter概述”

五月 13th, 2009 by 小石

阅读“7.1 使用twiiter概述”时,我记了一点笔记,转贴在这儿: 问题一: 把“微博客”描述成为“是只能书写片言只语的博客平台”,这是一种极为糟糕的误读。之所以“微博客”能够生存,是因为twitter开发团队可能首先意识到一些现象和问题,并做出了有效地思考: 一是工作的繁忙和“富媒体”的发展,使很多人没有耐心读一些长文章; 二是许多人读报纸、查资料都是先浏览标题和摘要,向别人介绍信息一般也只需要介绍标题、摘要和出处; 三是长的文章实际上也是由短的段落,甚至句子、词汇组成的,而精炼的词、句、小段落通常就可以表达和传递一些基本的信息,如果追索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条一条的信息汇集成的“信息流”本身也是一篇一篇的长文章; 四是以前生活节奏慢,我们可以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来处理,而现在不得不经常性地同时处理多个事情,无论是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都时常被打断,等待完整的信息,难免产生较大的延迟,而最后拿到的信息又说不定已经过时; 五是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信息也从来都是以数据段、信息片的形式传递的,然后再组织起来; 六是生活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些“短信息”早已存在,手机发送短信也早已普及,人们日常信息的接受和发送已经日益碎片化,人们的习惯也已经转向对碎片化信息的处理; 七是在网络上实现手机短信服务的延伸也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如何使网络、即时通信和手机移动平台等完全相互兼容,可能就是twitter最初的原型; 八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组织碎片化的信息,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因为绝大多数信息本身是不需要重组的,就像人们日常随口说个什么似的,多数都是无意识的,就像小鸟叽叽喳喳一样,但如果你注意聆听这种声音,却因为由不同的人发出,它们本身就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来挖掘,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可以交给未来,即交给第三方…… 问题二: 把学习好的思想、方法、技术解释成“跟风”,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种表述。在任何环境下,学习一种好的思想、方法、技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面临很多具体的用户、环境和问题。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师生积极观察、学习、尝试,以开放和进取的心态面对社会和生活。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