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学实习入手,来化解应试教育问题

——原标题: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编者按]

06年的帖子,换了个名重发,是因为太多人关注和批判应试教育,却要么呼吁去行政化和民办教育(办学自主),要么批评高考制度、择校热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招生制度和资源分配不公平) ,要么强调职业教育(考虑农村教育和就业,呼吁提前分流等),要么强调通识教育(或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包括华德福、自然教育、在家上学、非正规教育、另类教育等,为城市家庭提供新选择),都忽视了可能还有更简单、直接、易行的切入点。

原文:

塞纳风筝blog的主人介绍了《法国中学的职业教育》,让我很羡慕。法国的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条不紊地在学校、家长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参与对企业社会的了解和实践。

而职前教育是我们国家这两年才开始意识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许多人才意识到,学生们早早都应该了解和接触一些企业。我想大家还记得,前两年很多人还在争论大学生在外面兼职好不好这些话题。

整个职前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开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说,即使大学,这一块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北大、清华等等国内的顶尖大学,基本上还只是给高年级学生稍微提供一点怎么写简历、职场礼仪等等,稍微多一点,就是请几个人来,从大面上讲一讲一些行业的大体情况。这种非常仓促的做法,我也不知道能起多大作用。但这是个开始。

国内目前在这一块的几家稍微知名的公司,北京有白玲工作室、北森测评,上海有可锐职业顾问,等等。但说实话,我对于这些企业目前所作的工作评价不是很高。这类企业,大多数主要有两个产品线,一个是人才测评,一个是职业规划。人才测评在企业招聘当中现在叫得比较响,理由是一来可以减少盲目,二来提高了效率,三来看起来也比较公平等等。但是对于测评与企业本身发展情况的相关性,以及对于测评的解释与应用等等,仍然缺乏比较合理的解释体系。更有趣的是,央视和智联招聘合作推出的《绝对挑战》节目里,经常会请几个所谓的招聘专家,对企业的背景和需求等等交待不清楚,给应聘者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测试,看着他们表演之后,再给一些只有专家才能说得出来的解释,并利用观众的新鲜劲,把它完全搞成了娱乐节目。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甚至高中,还有小学的,更是盲目地用类似的一些测试来看孩子们的情况,指导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考大学报考什么专业,等等,让人担忧。

另外,职业规划,说白了,就是帮助大家怎么顺利地走向社会。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国内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国外的一些研究和企业走,而我们转型社会的特殊背景使社会的常识系统、大家教育背景以及碰到的很多情况很不同。这些职业规划能起多大作用,现在看大家能有几天新鲜劲,但最终要看真正能解决多少问题。此外,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你比如说怎么把网络整合到人们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等等,这一类问题也远远没有引起国内外这类机构的重视。而且这一类公司很讲究的“保密原则”,表面上保护了客户隐私,实际上更是保护行业利益,而真正扼杀的是许多的咨询没有充分的曝光,没有充分参与社会对话,也失去了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尽管如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还是不得不制定一个职业指导人员资格鉴定标准。跟所谓的心理咨询师等等认证一样,现在我们也搞出来一个职业指导师的认证。虽然这个认证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接受,我对这个认证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我理解,从劳保部门的角度看,做这个认证,是因为国家面临的,一是大量的劳动力走入城市,需要帮助他们找工作,二是大量的下岗再就业人员要重新安置,需要帮助,三是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要帮他们谋出路,等等,而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介绍所、各种人才中心,各个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等等,都需要一些指导,相关部门也觉得自己又无法推卸的责任。这个标准的修订,也是当年张小健部长亲自抓的两个标准之一。

我只谈一下,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先说说“教育是什么”?我相信许多人都抱有这种期望: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也是希望能帮助他们将来更顺利地走向社会。但我们说教育和社会现在严重脱节了,脱节了怎么补回来?也就是要开展大家在讨论的职前教育。但我觉得大家可能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像法国那样从初中就开始进行职前教育,会帮助我们避开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现在左邻居的小孩去学钢琴了,右邻居家的小孩去学舞蹈了,夹在中间的家长可能就要考虑了,我的孩子应该上什么兴趣班呢?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们经常有这种烦恼。对于家长积极参与开发孩子们对社会各方面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非常欣赏。但我发现大家忽视了关于“兴趣”培养的另外一个问题,家长们希望为孩子们将来的“职业兴趣”埋下什么种子呢?

假设孩子再大一点,比如说高中选文科理科了,考完大学填报什么志愿了,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开始挠头,家长看邻居也找不到答案了,许多学生就稀里糊涂报了一些专业。

如果一个大学生对该专业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缺乏基本的认识,你觉得他们会很自觉地学习,并自觉地把学校的学习跟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吗?看看那些脸上写着“迷茫”,大学要毕业的学生,看看每天电视上各种招聘会现场的报道就知道了。我们不排除有些学生毕业前会在追求自己的兴趣,还是自己学了什么就先找份相关工作,在两者之间会稍微犹豫一下,但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许多人会选择后者。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人力蓄水池”足够大的时候。

当然,许多人最终会有一个工作,在他们工作了之后,即使开始对工作不感兴趣,但有些人会被企业同化,被企业重新唤醒,这都是让我们心里好受的。但我们看到,仍有相当多的人(这个比例有多大,从所谓的社会“亚健康”、“职业枯竭”等报告中可见一斑),他们在工作中没有快乐,没有知觉地工作着,只觉得是在给别人打工。哪怕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有很多人会说成是在给政府打工。因此,你也不难发现,许多人虽然在工作,却不出活;出了活,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现在企业界盛行“恩威并举”,但仍是有质量,无新意,等等。就如强扭的瓜不甜一样,许多人勉强进入一些岗位,但工作中找不到认同感,没有事业感,缺乏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可想而知。但是很快,他们买了房子会被房子套上,结了婚会被家庭套上,有了一点工作经验会被工作套上,当了小领导会被领导的光环套上,再也无力关心什么当年的兴趣了。可你要问许多老板,你会发现他们也在抱怨自己实际上在给员工打工,等等。你不觉得好笑吗?看来许多事情不改变,这种环境下,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这么顺着年龄一缕,我们就能看出来,从中小学到高学生、到大学生,乃至成人,许多问题不是孤立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就是从小开始“职前教育”。尽早插入“职前教育”,上述的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而不是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东西,还吃力不讨好。

但是怎么在我们国家开展职前教育,法国的做法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值得借鉴。但大家注意了吗?我们很多地方是农村,那里孩子们的家长,和他们周围的企业不足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认识社会,更不要说进行实习了。这个在很多中小城市也有这个问题,职业分化不够,分化程度不深,花样不够,花样不新,甚至有些“花”都半死不活的,等等。所以,我们的职前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做。比如大城市里有条件的,带孩子们参观各种企业,和企业的人员交流等,可以制作成节目,可以通过光线传媒等电视网络向国内各省市电视台播放,这个基本上可以保证小城市边远农村都能了解到。与此同时,可以做相应的网站,编辑相应的图书等,学校也可以根据这些节目、网站、图书等对课程、教学等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在我们国家,这些节目不仅仅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甚至是很多大学生、成年人都需要补充的东西。

怎么来进一步做这些事,我一个人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进来。

这里,也再次感谢塞纳风筝blog的主人提供的法国职前教育和实践的介绍。

(原文首发在我们早期的博客上:青少年工作室,2006-02-16)

此条目发表在1.开放教育分类目录,贴了,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