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C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对
VCC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根据以下的原因,您无权限进行编辑这个页面操作: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用户
,
自动确认用户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村民文化中心''' | 参考 [[Rural informatization|农村信息化]] / [[Youth Venture Workshop|青年创业工作坊]] /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社区学习中心]] | 返回 [[首页|工作坊首页]] ==我们的基本思路== 无论城市或乡村,都有“处境不利”的人群需要关照。 梁漱溟的思路是,从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的角度,看如何调整当地的社会结构。他当时的做法是,在乡长、乡公所、乡民议会之外,增设乡农学校,普及知识并领导乡村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即'''以“[[Ping Education|平民教育]]”促“[[Rural Construction|乡村建设]]”'''。 我们对此略作调整,提出'''以“[[Open Education|开放教育]]”促“[[Community Construction|社区建设]]”'''。 >> ==案例讨论== *[[Shishan Village|狮山村]]; *[[Boxue Village|博学村]]; *[[Peitian Village|培田村]]; *[[Fuqian Farm|福前农场]]; >> ==相关组织== *[http://blog.sina.com.cn/growinghome 歌路营]青少年城市学习与探索; *[[AIESEC]] 的国际实习生项目; *[http://massedu.cn 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的乡村文艺队; **邱建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165a30100jj6h.html 合作组织建设的两条基本经验]; *[http://www.communityaction.org.cn/ 社区参与行动]的城市社区参与式发展; *[http://hi.baidu.com/rrnr 罗伯特议事规则]; >> ==其他思考== 1)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张网,尤其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诞生以后,城乡割裂和人口自然流动受阻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已经解体为,“作为政治意义上的乡村”、“作为经济意义上的乡村”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乡村”等一些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话题。 2)从文化意义上,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在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尚不明朗时,仍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撑。但从经济意义上,乡村的吸引力已经大为下降,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等更制约着村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的勇气。而从政治意义上,乡村仍掩盖在都市光环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伤疤和痛苦。 3)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时空关系的调整,使城和乡固有的印象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又同时孕育着新的内涵,并为新一代人探索未来家园和生活空间,将提供许多素材。 另外: (1)看《天南》与《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那个傻姑娘)面对面——[http://sinaurl.cn/IDifuC 乡村的精神伤痛是巨大问题]——我在想,在谈到乡村时可能要做些区分,比如要区分“作为文化的乡村”、“作为经济的乡村”、“作为政治的乡村”。 (2)“作为文化的乡村”是一个仍停滞在几乎所有人头脑中、代表了乡土社会的、比较祥和的画面,在剧烈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及其创伤中,它仍是我们展望未来时的重要参考和反思的源泉。 (3)如果不考虑土地上的经济产出,仅仅作为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对相当多的人来说,乡村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魅力,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基本的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 (4)对许多物质上没有太多渴求,更希望亲近自然,认为“有没有植物,有没有虫子叫”对自己特别重要的新一代青年来说,去农村尝试有机农耕,甚至经营自己的“小型农场”,自有其魅力。 其他设想: *从图书室到社区学习中心; *从助学委员会到社区学习中心; *从网吧到社区学习中心; *从全国性节日,到地方性节日(福前的祭拜文天祥、祭拜杨六郎,培田的关公生日等); *礼、乐文化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福前之歌,大荔中学校歌,地方合唱团,以及晏阳初乡建中心的从文艺入手); *图书馆与地方上值得纪念的人(立人图书馆的命名方式); *建筑装饰与楹联文化(培田的楹联,包括肤浅的楹联); *村落布局和道路上的歇脚亭(水口、祖祠、公共活动场所等); *老人、孩子和妇女的关照(培田办学的老人餐厅、经蒙田、拯婴社); >>
返回到
VCC
。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入口
当前事件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