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Learning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新闻和突发事件影响研究) |
(→资料收集和整理) |
||
(22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社会化学习''' | 参考:[[Education Review|教育评论]] / [[Open Education|开放教育]] / [[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 | 返回[[3rd-edu|第三教育工作室]] | |
- | == | + | ==重要议题== |
+ | (待整理); | ||
- | + | ===解读Khan学院=== | |
+ | khan学院数字(现象): | ||
- | + | *@蒋佩蓉:Khan Academy 正在改变美国的教育!儿子凯恩说 Khan 能够把复杂,难懂的物理化理念简单化,让一个难懂的课题成为一个简单的15分钟的网上课程。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视频,全部免费供应跟全世界分享。比尔、盖茨也是一个大粉丝,用视频教儿子数学。(参[http://weibo.com/1619699251/xynuA8PZ7 weibo讨论]) | |
- | |||
- | *[http:// | + | Khan学院报道: |
+ | |||
+ | *转 @重庆张渝江 老师编译连线杂志的文章,“罕学院转变教育规则”, http://t.cn/SysxDM 。(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z01xxVmA weibo讨论]) | ||
+ | |||
+ | |||
+ | 解读Khan学院: | ||
+ | |||
+ | *我的理解是,从教育的角度,khan首先抓住“教与学”这个核心环节,然后逐步分解、优化。从服务的角度,他直接服务于学生和家庭,然后延伸到学校、学 区。从产业的角度,他从公开课(知识生产的源头)入手,跳出了寄生在教育体制背后的,现有办学模式、教材出版、学术评价等制度的羁绊。(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z4IVEnVT weibo讨论]) | ||
+ | |||
+ | |||
+ | 建议: | ||
+ | |||
+ | *另外,至少还有一条路径是做,“中小学教育的国家精品公开课”, http://t.cn/SZuh7J 。(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z01xxVmA weibo讨论]) | ||
+ | |||
>> | >> | ||
- | == | + | ===TED-Ed=== |
+ | ===Coursera(MOOCs)=== | ||
- | * | + | >> |
+ | |||
+ | ==资料收集和整理== | ||
+ | |||
+ | '''相关性问题''': | ||
+ | |||
+ | *现在都在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对乡土文化的侵蚀,看了你们的文章之后我觉得现在早就不是这种二元结构了,信息化(全球化)已经成为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文化了,所以如果还在以前的语境里面谈教育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来自林冬豆瓣来信转贴,[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C3z2Z7Hweibo 讨论]) | ||
+ | |||
+ | |||
+ | *谢谢名下,默多克没有明确指出来的是: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的核心,就是通过人与技术的结合,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95riCB weibo讨论]) | ||
+ | |||
+ | |||
+ | *信息科学所说的“相关性”和教育领域所说的“因材施教”、乡村建设领域所说的“适用技术”,是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用信息科学处理”相关性“问题的办法,可以同时处理教育领域的”因材施教问题“和乡村建设领域的”适用技术“问题。(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CgE9n7y weibo讨论]) | ||
+ | |||
+ | |||
+ | '''结构性问题''': | ||
+ | |||
+ | *我只能部分支持你的观点。同时,我想提醒的是,忽视组织学习、社会学习,单纯谈个人学习,是学校教育系统导致大面积问题,甚至严重与社会脱节的主要原因。 //@瞿更生:简单说,就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练习。(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CoEhML7 weibo讨论]) | ||
+ | |||
+ | |||
+ | '''学习圈''': | ||
+ | |||
+ | *回复@字在人生:你有关注瑞典有关“学习圈”的实践吗?我观察村民的学习观念时,发现大家有两种较为普遍的倾向,要么把经验绝对化,要么把权威(或理论)神圣化,而“学习圈”在强调学习首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似乎比较好地化解了这两个问题。而且既不用刻意强调什么批判性思考,也不用刻意强调什么创新性思维。(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vrtjpLw4 weibo讨论]) | ||
+ | |||
+ | |||
+ | *“学习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指出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含实践、经 验、反思、概念化,这样四个因素的循环。由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杜威、库尔特·勒温、皮亚杰等有关学习模式的讨论基础上提出。而且正因为简单、有效、易操作,在瑞典的社会教育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mLngl0Fb weibo讨论]) | ||
+ | |||
+ | |||
+ | '''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 | ||
+ | |||
+ | *回复@冰冷血色YY:哥们,许多人讲Web1.0、Web2.0,也有人讲Web3.0,你觉得要不要来个Web9.0,那样好像更高级?:) //@冰冷血色YY:很好的总结,他同时提到用智能分析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速度和需求。这个是3.0了,semantic web.(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inmMxY weibo讨论]) | ||
+ | |||
+ | |||
+ | *回复@冰冷血色YY:(1)Web2.0之前,并没有所谓的Web1.0,Web1.0只是为了衬托Web2.0杜撰出来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且我们很清楚,有人叫Web2.0,也就会有人叫Web3.0。只是鉴于Web2.0的核心思想和技术外延,以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默认了这种叫法。(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qPytSd weibo讨论]) | ||
+ | |||
+ | |||
+ | *回复@冰冷血色YY:(2)你个人可以按照任何方式分类,怎么叫1.0、2.0、3.0,全凭自己爱好了,你也可以看作“只是标签而已”。但我要告诉你,有许多人从来不是这么看。Sorry,我没有精力在这里作过多解释。(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vb38sa weibo讨论]) | ||
+ | |||
+ | |||
+ | '''理论的语言描述问题''': | ||
+ | |||
+ | *对不起,我很迟钝。我觉得这些相近的辞藻中模糊的、同义反复的东西太多,而对结构性问题的认识和描述看不到,我不太理解你想说什么。 //@瞿更生: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没有技术手段的帮助,个性化就会退化成个人化。——注:那么更精炼的表述方式是什么?(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CsrcNY8 weibo讨论]) | ||
+ | |||
+ | |||
+ | '''开放研究倡导''': | ||
+ | |||
+ | *回复@远程教育杂志:研究是开放的,核心期刊是要做选择的。大家订阅核心期刊,是希望帮忙筛选信息的。但如果核心期刊准备像新浪微博一样办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先保证信息的对称,让任何个人和机构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发表,然后再说专家推荐的问题,我会为你们鼓掌。:)(鼓励学术期刊办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M4i61R weibo讨论]]) | ||
+ | |||
+ | |||
+ | *另参对吴向东老师国家级教育课题打假的回复;(大学社会责任和知识共享的倡议,参2011.10.20和陈露的gtalk聊天记录) | ||
+ | |||
+ | |||
+ | *回复@远程教育杂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社会上重要的学习场所,更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型,但扯到“非正式学习”,我觉得那纯粹是一个扯淡的概念。远程教育杂志首先应该对这些可笑的概念进行清理。 //@远程教育杂志:博物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不可小瞧。(博物馆与未来教育,参[http://www.weibo.com/1191575751/xtBstuqZx weibo讨论]) | ||
+ | |||
+ | |||
+ | '''与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 ||
+ | |||
+ | *是的,“研究性学习”或者说“自由探索”,不等于“放羊”。但除了学习方法(怎么学)、教学方法(怎么教)的问题之外,学习内容(学什么)同样很重要。“社会化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差异是,社会化学习强调对既有知识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认识,并强调学习者之间对这些结构体的共建。(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tjYDEwrD weibo地址]) | ||
+ | |||
+ | |||
+ | '''与网络公开课的差异''': | ||
+ | |||
+ | * 谈网络给教育带来的变革,首先要回到学习方式上来,而不是简单地谈论网络公开课等教育资源的建设(谁是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回到学习方式上来,所谓的 “主体性”才能确立,学生和老师也才能成为“能动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知识资源)的消费者,而是同时成为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yApnzcOTP weibo地址]) | ||
>> | >> | ||
- | == | + | ==文选== |
- | + | # [http://www.jarche.com/2011/01/social-learning-for-business/ Social learning for business](posted on Thursday, 20 January 2011 by Harold Jarche); | |
+ | |||
+ | |||
+ | 待整理: | ||
+ | * [http://eqilai.com/thread-15832-1-1.html 2011全球教育技术优秀文章100篇]; | ||
>> | >> | ||
+ | |||
+ | [[Category:开放教育]] |
在2012年12月13日 (四) 17:03的最新修订版本
社会化学习 | 参考:教育评论 / 开放教育 / 教育技术 | 返回第三教育工作室
目录 |
重要议题
(待整理);
解读Khan学院
khan学院数字(现象):
- @蒋佩蓉:Khan Academy 正在改变美国的教育!儿子凯恩说 Khan 能够把复杂,难懂的物理化理念简单化,让一个难懂的课题成为一个简单的15分钟的网上课程。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视频,全部免费供应跟全世界分享。比尔、盖茨也是一个大粉丝,用视频教儿子数学。(参weibo讨论)
Khan学院报道:
- 转 @重庆张渝江 老师编译连线杂志的文章,“罕学院转变教育规则”, http://t.cn/SysxDM 。(参weibo讨论)
解读Khan学院:
- 我的理解是,从教育的角度,khan首先抓住“教与学”这个核心环节,然后逐步分解、优化。从服务的角度,他直接服务于学生和家庭,然后延伸到学校、学 区。从产业的角度,他从公开课(知识生产的源头)入手,跳出了寄生在教育体制背后的,现有办学模式、教材出版、学术评价等制度的羁绊。(参weibo讨论)
建议:
- 另外,至少还有一条路径是做,“中小学教育的国家精品公开课”, http://t.cn/SZuh7J 。(参weibo讨论)
>>
TED-Ed
Coursera(MOOCs)
>>
资料收集和整理
相关性问题:
- 现在都在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对乡土文化的侵蚀,看了你们的文章之后我觉得现在早就不是这种二元结构了,信息化(全球化)已经成为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文化了,所以如果还在以前的语境里面谈教育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来自林冬豆瓣来信转贴,讨论)
- 谢谢名下,默多克没有明确指出来的是: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的核心,就是通过人与技术的结合,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参weibo讨论)
- 信息科学所说的“相关性”和教育领域所说的“因材施教”、乡村建设领域所说的“适用技术”,是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用信息科学处理”相关性“问题的办法,可以同时处理教育领域的”因材施教问题“和乡村建设领域的”适用技术“问题。(参weibo讨论)
结构性问题:
- 我只能部分支持你的观点。同时,我想提醒的是,忽视组织学习、社会学习,单纯谈个人学习,是学校教育系统导致大面积问题,甚至严重与社会脱节的主要原因。 //@瞿更生:简单说,就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练习。(参weibo讨论)
学习圈:
- 回复@字在人生:你有关注瑞典有关“学习圈”的实践吗?我观察村民的学习观念时,发现大家有两种较为普遍的倾向,要么把经验绝对化,要么把权威(或理论)神圣化,而“学习圈”在强调学习首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似乎比较好地化解了这两个问题。而且既不用刻意强调什么批判性思考,也不用刻意强调什么创新性思维。(参weibo讨论)
- “学习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指出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含实践、经 验、反思、概念化,这样四个因素的循环。由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杜威、库尔特·勒温、皮亚杰等有关学习模式的讨论基础上提出。而且正因为简单、有效、易操作,在瑞典的社会教育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参weibo讨论)
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
- 回复@冰冷血色YY:哥们,许多人讲Web1.0、Web2.0,也有人讲Web3.0,你觉得要不要来个Web9.0,那样好像更高级?:) //@冰冷血色YY:很好的总结,他同时提到用智能分析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速度和需求。这个是3.0了,semantic web.(参weibo讨论)
- 回复@冰冷血色YY:(1)Web2.0之前,并没有所谓的Web1.0,Web1.0只是为了衬托Web2.0杜撰出来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且我们很清楚,有人叫Web2.0,也就会有人叫Web3.0。只是鉴于Web2.0的核心思想和技术外延,以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默认了这种叫法。(参weibo讨论)
- 回复@冰冷血色YY:(2)你个人可以按照任何方式分类,怎么叫1.0、2.0、3.0,全凭自己爱好了,你也可以看作“只是标签而已”。但我要告诉你,有许多人从来不是这么看。Sorry,我没有精力在这里作过多解释。(参weibo讨论)
理论的语言描述问题:
- 对不起,我很迟钝。我觉得这些相近的辞藻中模糊的、同义反复的东西太多,而对结构性问题的认识和描述看不到,我不太理解你想说什么。 //@瞿更生: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没有技术手段的帮助,个性化就会退化成个人化。——注:那么更精炼的表述方式是什么?(参weibo讨论)
开放研究倡导:
- 回复@远程教育杂志:研究是开放的,核心期刊是要做选择的。大家订阅核心期刊,是希望帮忙筛选信息的。但如果核心期刊准备像新浪微博一样办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先保证信息的对称,让任何个人和机构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发表,然后再说专家推荐的问题,我会为你们鼓掌。:)(鼓励学术期刊办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参weibo讨论])
- 另参对吴向东老师国家级教育课题打假的回复;(大学社会责任和知识共享的倡议,参2011.10.20和陈露的gtalk聊天记录)
- 回复@远程教育杂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社会上重要的学习场所,更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型,但扯到“非正式学习”,我觉得那纯粹是一个扯淡的概念。远程教育杂志首先应该对这些可笑的概念进行清理。 //@远程教育杂志:博物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不可小瞧。(博物馆与未来教育,参weibo讨论)
与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 是的,“研究性学习”或者说“自由探索”,不等于“放羊”。但除了学习方法(怎么学)、教学方法(怎么教)的问题之外,学习内容(学什么)同样很重要。“社会化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差异是,社会化学习强调对既有知识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认识,并强调学习者之间对这些结构体的共建。(参weibo地址)
与网络公开课的差异:
- 谈网络给教育带来的变革,首先要回到学习方式上来,而不是简单地谈论网络公开课等教育资源的建设(谁是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回到学习方式上来,所谓的 “主体性”才能确立,学生和老师也才能成为“能动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知识资源)的消费者,而是同时成为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参weibo地址)
>>
文选
- Social learning for business(posted on Thursday, 20 January 2011 by Harold Jarche);
待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