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ta Chronicle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20150315(周二)) |
小 (已保护“Banta Chronicle” ([edit=autoconfirmed] (无期) [move=autoconfirmed] (无期))) |
在2015年3月19日 (四) 06:26所做的修订版本
半塔纪事 | 参:半塔实验 | 返回:农民之子教育研究中心
2015.03.15(周二)
(上午与会人员:莲子、竹子、飞燕、汪欢、刘培、明华、王春华、卫宏、小石;中午共餐:莲子妈妈过来帮忙做饭,山峰也过来一块吃饭;下午各自开忙。)
- 和卫宏、王春华老师探讨了农民之子去天通苑开展社区教育探索的必要性,借助已有经验先为农民之子的生存争取必要的空间和经费,以便形成比较稳定的团队。卫宏和王老师支持这种看法。但怎么进一步往下走,还需探讨。
- 和明华探讨了组建“农民之子青年发展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在梳理已有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怎么进一步服务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同时扩大农民之子的影响力,进而为成立“农民之子发展基金”创造环境,可能是我们进行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明华似乎理解了我想表达的意思。
- 听刘培介绍“可持续生活探索”,谈到了之前开展的“社区厨房”项目,现在搬了新场所,厨房小了,没办法做了,是不是要另租一个厨房?而卫宏更倾向于因地制宜,并对是否还有必要开展“社区厨房”项目提出了疑问。我初步分析,“社区厨房”可能跟大家对“为生活而教育”的愿望有关,重点是需不需要做从食物到营养、到农夫市集和有机农业等等方面的教育,或者说得直接点,是让大家首先可以一块交流怎么做饭,学着做一下各地的菜,而不一定是非要自己有个厨房。所以,我建议,“社区厨房”项目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一方面负责组织想参与“业余厨师培训班”的大家一块报名,一方面联络社区周边愿意提供支持的餐厅和家庭,为双方牵线搭桥,做好组织、交流和知识管理工作(观察半塔图书馆的运作等,我感觉知识管理一直是一个弱点)。
- 听大家讨论近期的开耕节的细节问题和卫宏提出的“小菜园”定位及发展方向问题,我在想,许多人是从农村出来的,对食物背后的农业所涉及系统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孩子们未必认识,食物似乎从超市或菜市场来的,只要有钱,似乎想买什么都能买到,对食物系统的复杂性,已经认识越来越淡漠,包括相关知识也存在缺失的问题,这可能是依托小菜园这样的小基地或试验田,开展的食物和有机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志趣。其重点首先不在实地的“小菜园”,而是心中的土地、自然、农业和食物生产链,以及相关技术知识和运作体系的潜在问题、解决思路等。如何在方寸之间见天地,操作上仍需要做进一步探索。感觉首先要把图书馆等探索和小菜园的探索联系起来看。另外,也可以结合新的园林管理处的室内室外活动空间来考虑。(从园林到田园的城市生态教育基地探索,跨社区的,多个社区共建的,多个学校共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