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shan Village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我想补充的)
(相关资料)
第283行: 第283行:
>>
>>
 +
 +
 +
[[Category:乡村建设]]

在2013年1月11日 (五) 23:04所做的修订版本

狮山村:对贵州和仁“狮山村返乡集体创业行动研究报告”的分析 | 参考: 社区建设 / 村民文化中心 / 小MBA | 返回:工作坊首页

基本思路:我们先从头到尾过一遍,然后再提出基本的问题来讨论,最后提出我们的总体意见和分析框架。

目录

对报告的初步印象

报告提出的问题是

1)城乡差距拉大,怎么来改善农民收入和农村整体的发展?


已知条件主要是

1)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2)而“第二代农民工”的“进城务工逻辑”已经发生变化,既不能在经济形势比较好时,给农村继续输血,也不能在经济形势不好时,回家帮点忙;

3)城乡居民对生活水准要求逐步提高,粮油肉蛋奶等需求结构也在发生了变化;

4)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似乎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08年世界经济危机,大规模农民工被迫返乡,政府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经济上,也更愿意扶持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报告中称:该年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做出相关决议,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其同时,全国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正面响应中央的号召以回应大规模农民工失业的社会现实。

6)但政府的各类支持,尤其是创业培训等,一时还很难落到实处;

7)而有的基金会愿意为支农培训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支持;


基本的实践思路是

1)通过支持返乡青年集体创业(在报告中主要指发展村民的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来辅助乡村建立支持创业的环境,并逐步调整乡村内部的治理结构,带动乡村整体的发展;


我有几个基本的问题
1)什么是创业?什么又是集体创业?
2)为什么创业的切入点是种植业养殖业,而不是贸易或加工业?
3)为什么创业的形式是合作社,而不是现代企业制度
4)什么是乡村发展?(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公共生活)
5)乡村又指什么?(作为文化的乡村,作为经济的乡村,作为政治的乡村)
6)城乡统筹又指什么?(网络,社区)


>>

对报告的初步分析

我按照报告原文的章节先梳理问题,然后再汇总提出主要的问题。

第一章:行动研究背景

我国流动农民的现实处境

1、“三十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基于抑农兴工策略基础之上的不断赶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极端(小石注:或者说城乡两极分化)”?

我想问,这种表述在逻辑上是不是不太严谨:
1)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约束,人口可以自由流动,“抑农兴工”应该首先导致的是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流动;
2)而且,如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允许大量的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到工业部门,那今天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离土不离乡”;
3)另外,如果在乡镇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地区之间进行良好的集市和小城镇规划,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农村人口整体收入的提高和工农业收入比例的优化,以及农村适度的城镇化、社区化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之间,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抑工兴农”的结果。


2、“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我国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在1.5亿至2亿之间,如果把离土不离乡、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算进来,目前我国流动农民的数量估计超过2.2亿之巨,这个数量已经超过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一半。”

我想问:
1)“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指什么口径?
2)“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一个什么概念?
3)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数据哪儿来的?


3、“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农民中,除极少数人能够在城市安居立业之外,绝大多数在步入中、老年之后都不得不返回农村,他们的子女,或者子女的同代人进城接替他们成了第二代农民工。”

我想问:
1)要继续沿用“农民工”这个词,用“第二代农民工”这个词汇吗?
2)“农民工”这个词汇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近年来的效果怎么样?


4、“第一代的农民工对乡土有比较强烈的认同(小石注:或者说“乡土认同”),他们离不开村庄的生活,支持他们外出务工的理由是增加收入,以保证其在村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一种小农兼业的村庄生产行为,其最后作用是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农业困境,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外获得收入增长的可能性;而且,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将在城市赚到的钱带回农村,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农村消费,繁荣了农村市场。”

我想问:
1)“第一代农民工”对乡土有比较强烈的认同,这个判断从何而来?按说,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或者说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大学生”和“第一代农民工”应该差不多一块出来,他们是否也有所谓对乡土的认同?这种认同有什么差别?(或者说,“比较强烈”是和谁比较,而对乡土的认同又可以分出哪些不同的层次)
2)谈到“比较强烈”有个和谁比较的问题,另外,是““乡土认同”进行比较,那么“乡土认同”又分为哪些不同的层次?
:我发现,在谈到“乡土认同”时,似乎主要说的是对“作为文化的乡村”的认同,而且是很有限的。或者可以简单地说,从文化意义上,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在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尚不明朗时,仍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撑。但从经济意义上,乡村的吸引力已经大为下降,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等更制约着村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的勇气。而从政治意义上,乡村仍掩盖在都市光环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伤疤和痛苦。
3)另外,在谈到“第一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时,是否他们仍同时存在着“对城市的向往”或者说“城市认同”,或者说认同城市的哪些方面,又不认同其哪些方面?


5、“在外务工者的工作生活面临诸多压力与制度性障碍,导致他们游走于城乡边缘,而且也成为我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想问:
1)把这部分人强制留在乡村,是否就意味着稳定?
2)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各类人员的流动性,或者说整个社会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那么,人口和社社会的稳定,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怎么来评估这种动态环境下的稳定性?


小结:本节似乎主要想说明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其在外务工赚了钱不再往家里拿,经济不好,没钱赚时也不愿意回家帮忙了,以至于乡村发展在整体上已经陷入困境。


>>

相关政策与创业现状反思

>> 对返乡创业支持政策的反思

1、“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8年12月份止,我国已有15%左右的农民工不得不因此提前返乡;09年春节后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一轮经济危机已经造成将近四千万的农民工失业。根据贵州有关方面的介绍,贵州现有的在城务工农民将近800多万人,截止到2008年12月底返乡的人数达到200多万之巨,因此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诸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居等方面的压力。”

我想问:
“有关部门”指哪个部门?“官方的统计数据”指官方的哪一级哪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贵州有关方面”指贵州哪一方面?数据要有来源,文章要有出处。


2、“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技术(技能)以及市场成为阻碍返乡创业的三大因素。”

我在想:
1)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很多产品和服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业仍尚未成熟,产业集中度很低,大的资本是不会贸然进入的。
2)反过来说,这一类的产品和服务,资本还不屑于或者说还无法去垄断。产业竞争的资金门槛,往往也还没有被抬高。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往往也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3、“在资金方面,虽然政府对返乡创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具体到落实层面却乏善可陈,没有抵押物及偿还能力有限依然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即使是在政府三申五令的压力之下,金融机构也不得不考虑资金回收的安全问题,因此相应出台的措施也不过是应景之作,比如惠农卡的发放。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狮山村2008年底至2009年初总计发放出将近500张惠农卡,但是实际贷到资金的不过寥寥几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村庄的能人或者是人脉关系极广的强势人物。”

我在想:
1)无论金融是否仍属于垄断行业,都是能人或者人脉关系广的强势人物优先获得贷款;
2)只是在金融仍属于垄断行业时,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能人还是普通人,找谁借款可能更倾向于这样的优先顺序:
  • 首先从亲朋之间进行筹措;
  • 其次是从市场上来筹措;
  • 最后才是从政府和银行手里找资金(因为金融垄断时,从银行借贷要支付的成本最高)。
3)而且在通过民间拆借、用市场的办法筹措,甚至从银行借贷都行不通的情况下,仍可能有“以物易物”、“社区货币”等其他方法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4)无论城乡创业,在任何时候,
  • 对创业项目的判断都是第一位的;
  • 其次是是否采用比较开放的运营管理方式;
  • 以便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筹措资金和吸纳人才。


4、“至于有关支持返乡政策里的内容,比如工商、税务以及一些行政事务上的政策倾斜,对于大部分返乡创业者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创业是一个由小做大、由弱做强的过程,在创业初期工商、税务的处理基本不成为困难与障碍,何况如果创业方向是种、养生产经营,这是不用纳税的。”

我想问:
1)是政府的政策方向有问题,还是大家的创业方向有问题?
2)我们知道,农业税费减免以后,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收入仍然相当有限,因此才有工商、税务等方面继续向农业人口倾斜。政府的逻辑有问题吗?
3)工商税务等政策倾斜,对于大部分返乡创业者没有多大意义,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怎么来定义“创业”和“返乡创业者”?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对“创业”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为了尊重每个人创业的权利,觉得每个想做点小生意的人都可以称作创业者,那么又怎么让大家充分理解消费者的成熟和市场竞争性的加剧,给“创业逻辑”带来的变化?又怎么有序引导来市场新进入者来学习相应地市场规则和管理相应的风险?
4)在这里,是否还有政策解读和理解政策的问题?包括又怎么理解这种所谓“大部分返乡创业者”的意愿和政策方向之间的错位?


5、“对一些农民朋友或者返乡创业人员来说,在高速路关口开通“绿色通道”是一个正确的举措,‘至少帮农民与创业人员省了不少交通运输成本’,他们表示,‘这样才是真正为农民做实事’。”

我在想:
1)我不知道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又怎么来评估返乡创业人员的各种需求?
2)政策倾斜不可能是没有边界的,政策的限度在哪儿?


6、“在对‘有关政策知晓度’方面,56%的返乡农民工表示,‘基本没听说有这么回事’,但大部分人都知道各级政府在促就业方面的一些努力与措施,比如联合企业开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32%的人听说过或者看到过有关支持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但说不上具体内容,其中这部分人里年轻人居多。至于在寻找创业政策支持方面,78%以上的人表示,‘不知道该去找哪个单位、哪个部门以及哪个人,问村干部也是等于白问’。”

我在想:
1)如果“政策知晓度”底,有什么方式迅速提高?
2)怎么理解“政策知晓度”,在推进返乡创业和整个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7、“主体性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并没有得到返乡农民工的意志支持,无法有效回应到他们的真正的创业需求;二是有关政策的内容不为返乡农民工知晓,这里的问题有两方面,首先是群众获得信息的渠道缺乏或者单一,其次是基层政府(乡镇、村一级政府)在政策落实方面无作为。”

我在想:
1)所谓“主体性缺失”,是否是一个“相关性”的问题?
2)从“转型社会”的角度来看,期望政府(包括基层政府)快速直接地回应村民日益分化的各类需求,是否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而有悖于“现代政府”的行为逻辑?
  • 或者说,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主体,政府更善于处理哪一类事务,哪些事务又是其不擅长的?因此,我们希望政府的核心工作应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什么问题又留给市场和社会解决?
3)从互联网的角度,是怎么来看待“相关性”问题的?
4)此外,如果从村、镇两级政府入手,来梳理本地村民的各类需求的话,怎么来梳理?


8、“雷声大、雨点小。有关动员及政策炒作声势浩大,但受益对象寥寥无几。在我们调查的村庄里,只有两人被作为‘示范榜样’而加于扶持,更多的创业者都是自发的,或者创业动力根本不是来源于政策的倾斜或者政府的支持,而且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也没有从中受益;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支持返乡创业成为一种缺乏实际意义的政治作秀。”

我在想:
1)政府愿意作秀,我们才能师出有名,与其简单批评,不如善加利用。
2)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政治作秀”,能汇总一下吗?
3)进一步说的话,在讨论和对话中,随意揣测对方(无论是个人或者政府)的动机都属于“野蛮争论”。
套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译者袁天鹏的话说:为避免野蛮讨论,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这背后有深刻的哲学理念,一来动机不可证实;二来会议要审议的是某件事情,不是某个人,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是对议题的偏移;第三,利己是人类共性,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参农民如何开会?——“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实验


9、“对创业过程支持不足。创业是一个‘由小做大、由弱做强’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业者能力提升与风险控制的过程,但是我们从有关政策内容与落实效果看,对创业过程的支持是严重不足的,比如创业前及其过程中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市场引导与信息供给等环节基本上是缺失的,而这些环节往往是决定创业效果的主要因素。”

我在想:
1)还是那句话,什么是应该是政府来解决的,什么应该是市场来解决的,我想政府应该有个边界。
2)或者这么说,能否先讨论创业前后都需要什么支持,看看哪些用市场的办法可以提供的,哪些用市场的方式还做不到,同时用第三部门的方式也做不到,需要政府的支持?


>> 返乡创业现状及其反思

1、“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陆续出现一些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例子,进入21世纪之后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农民工返乡安居、就业的社会常态。”

我在想:
1)这让我想到了彭南生的《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

集体创业与村庄合作

>>

第二章:项目思路及研究目的

第三章:项目执行过程

第四章:基于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报告中好的做法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对政策法规的捻熟和运用;


>>

我想补充的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可以注意“农村社区化”的探讨;


待整理……


>>


相关资料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