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shan Village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在2011年4月7日 (四) 20:27由Admin (讨论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对狮山村返乡集体创业行动研究报告的分析 | 参考: 村民文化中心 / 小MBA | 返回:工作坊首页

基本思路:我们先从头到尾过一遍,然后再提出基本的问题来讨论,最后提出我们的总体意见和分析框架。

目录

该报告提出的问题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技术培训、学习及市场引导等内容在政府有关政策、措施与落实方面却是缺失的,有些地方也开展过类似技能培训的活动,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由地方政府与合作单位制定,返乡农民的意愿得不到体现;二是培训时间较短,缺乏实践价值。


>>

我的问题

我按照章节先梳理问题,然后再汇总提出主要的问题。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三十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基于抑农兴工策略基础之上的不断赶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极端(小石注:或者说城乡两极分化)”?

我想问,这种表述在逻辑上是不是不太严谨:

1)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约束,人口可以自由流动,“抑农兴工”应该首先导致的是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流动;

2)而且,如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允许大量的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到工业部门,那今天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离土不离乡”;

3)另外,如果在乡镇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地区之间进行良好的集市和小城镇规划,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农村人口整体收入的提高和工农业收入比例的优化,以及农村适度的城镇化、社区化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之间,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抑工兴农”的结果。


2、“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我国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在1.5亿至2亿之间,如果把离土不离乡、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算进来,目前我国流动农民的数量估计超过2.2亿之巨,这个数量已经超过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一半。”

我想问:

1)“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指什么口径?

2)“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一个什么概念?

3)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数据哪儿来的?


3、“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农民中,除极少数人能够在城市安居立业之外,绝大多数在步入中、老年之后都不得不返回农村,他们的子女,或者子女的同代人进城接替他们成了第二代农民工。”

我想问:

1)要继续沿用“农民工”这个词,用“第二代农民工”这个词汇吗?

2)“农民工”的词汇,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近年来的效果怎么样?


4、“有关部门”指哪个部门?“官方统计数据”指哪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贵州有关方面”指贵州哪一方面?——数据要有来源,文章要有出处。



>>

好的做法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对政策法规的捻熟和运用;


>>

想补充的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可以注意“农村社区化”的探讨;


待整理……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