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shan Village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我国流动农民的现实处境)
(相关政策与创业现状反思)
第112行: 第112行:
====相关政策与创业现状反思====
====相关政策与创业现状反思====
-
* “有关部门”指哪个部门?“官方统计数据”指哪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贵州有关方面”指贵州哪一方面?——数据要有来源,文章要有出处。
+
1、 “有关部门”指哪个部门?“官方统计数据”指哪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贵州有关方面”指贵州哪一方面?——数据要有来源,文章要有出处。
 +
 
 +
 
 +
2、“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技术(技能)以及市场成为阻碍返乡创业的三大因素。”
 +
 
 +
:我在想:
 +
 
 +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很多产品和服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业仍尚未成熟,产业集中度很低,大的资本是不会贸然进入的。反过来说,这一类的产品和服务,资本还不屑于或者说还无法去垄断。产业竞争的资金门槛,往往也还没有被抬高。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往往也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
 
 +
 
 +
3、“在资金方面,虽然政府对返乡创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具体到落实层面却乏善可陈,没有抵押物及偿还能力有限依然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即使是在政府三申五令的压力之下,金融机构也不得不考虑资金回收的安全问题,因此相应出台的措施也不过是应景之作,比如惠农卡的发放。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狮山村2008年底至2009年初总计发放出将近500张惠农卡,但是实际贷到资金的不过寥寥几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村庄的能人或者是人脉关系极广的强势人物。”
 +
 
 +
:我在想:
 +
 
 +
:1)在银行属于垄断行业的环境下,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资金总是首先从亲朋之间筹措;其次是从市场来筹措;最后才是从政府和银行手里找资金。
 +
 
 +
:2)而且在通过民间拆借、用市场的办法筹措,甚至从银行借贷都行不通的情况下,仍可能有“以物易物”等其他方法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
 
 +
:3)无论城乡创业,在任何时候,
 +
::3.1)对创业项目的判断都是第一位的;
 +
::3.2)其次是是否采用比较开放的运营管理方式;
 +
::3.3)以便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筹措资金和吸纳人才。

在2011年4月8日 (五) 22:47所做的修订版本

狮山村:对贵州和仁“狮山村返乡集体创业行动研究报告”的分析 | 参考: 村民文化中心 / 小MBA | 返回:工作坊首页

基本思路:我们先从头到尾过一遍,然后再提出基本的问题来讨论,最后提出我们的总体意见和分析框架。

目录

对报告的初步印象

报告提出的问题是

1)城乡差距拉大,怎么来改善农民收入和农村整体的发展?

……


已知条件主要是

1)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2)而“第二代农民工”的“进城务工逻辑”已经发生变化,既不能在经济形势比较好时,给农村继续输血,也不能在经济形势不好时,回家帮点忙;

3)城乡居民对生活水准要求逐步提高,粮油肉蛋奶等需求结构也在发生了变化;

4)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似乎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08年世界经济危机,大规模农民工被迫返乡,政府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经济上,也更愿意扶持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报告中称:该年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做出相关决议,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其同时,全国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正面响应中央的号召以回应大规模农民工失业的社会现实。

6)但政府的各类支持,尤其是创业培训等,一时还很难落到实处;

7)而有的基金会愿意为支农培训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支持;

……


基本的实践思路是

1)通过支持返乡青年集体创业(在报告中主要指发展村民的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来辅助乡村建立支持创业的环境,并逐步调整乡村内部的治理结构,带动乡村整体的发展;

……


>>

我的问题

我按照报告原文的章节先梳理问题,然后再汇总提出主要的问题。

第一章:行动研究背景

我国流动农民的现实处境

1、“三十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基于抑农兴工策略基础之上的不断赶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极端(小石注:或者说城乡两极分化)”?

我想问,这种表述在逻辑上是不是不太严谨:
1)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约束,人口可以自由流动,“抑农兴工”应该首先导致的是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流动;
2)而且,如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允许大量的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到工业部门,那今天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离土不离乡”;
3)另外,如果在乡镇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地区之间进行良好的集市和小城镇规划,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农村人口整体收入的提高和工农业收入比例的优化,以及农村适度的城镇化、社区化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之间,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抑工兴农”的结果。


2、“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我国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在1.5亿至2亿之间,如果把离土不离乡、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算进来,目前我国流动农民的数量估计超过2.2亿之巨,这个数量已经超过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一半。”

我想问:
1)“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指什么口径?
2)“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一个什么概念?
3)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人口的数据哪儿来的?


3、“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农民中,除极少数人能够在城市安居立业之外,绝大多数在步入中、老年之后都不得不返回农村,他们的子女,或者子女的同代人进城接替他们成了第二代农民工。”

我想问:
1)要继续沿用“农民工”这个词,用“第二代农民工”这个词汇吗?
2)“农民工”这个词汇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近年来的效果怎么样?


4、“第一代的农民工对乡土有比较强烈的认同(小石注:或者说“乡土认同”),他们离不开村庄的生活,支持他们外出务工的理由是增加收入,以保证其在村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一种小农兼业的村庄生产行为,其最后作用是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农业困境,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外获得收入增长的可能性;而且,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将在城市赚到的钱带回农村,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农村消费,繁荣了农村市场。”

我想问:
1)“第一代农民工”对乡土有比较强烈的认同,这个判断从何而来?按说,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或者说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大学生”和“第一代农民工”应该差不多一块出来,他们是否也有所谓对乡土的认同?这种认同有什么差别?(或者说,“比较强烈”是和谁比较,而对乡土的认同又可以分出哪些不同的层次)
2)谈到“比较强烈”有个和谁比较的问题,另外,是““乡土认同”进行比较,那么“乡土认同”又分为哪些不同的层次?
:我发现,在谈到“乡土认同”时,似乎主要说的是对“作为文化的乡村”的认同,而且是很有限的。或者可以简单地说,从文化意义上,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在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尚不明朗时,仍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撑。但从经济意义上,乡村的吸引力已经大为下降,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等更制约着村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的勇气。而从政治意义上,乡村仍掩盖在都市光环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伤疤和痛苦。
3)另外,在谈到“第一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时,是否他们仍同时存在着“对城市的向往”或者说“城市认同”,或者说认同城市的哪些方面,又不认同其哪些方面?


5、“在外务工者的工作生活面临诸多压力与制度性障碍,导致他们游走于城乡边缘,而且也成为我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想问:
1)把这部分人强制留在乡村,是否就意味着稳定?
2)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各类人员的流动性,或者说整个社会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那么,人口和社社会的稳定,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怎么来评估这种动态环境下的稳定性?


小结:本节似乎主要想说明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其在外务工赚了钱不再往家里拿,经济不好,没钱赚时也不愿意回家帮忙了,以至于乡村发展在整体上已经陷入困境。


>>

相关政策与创业现状反思

1、 “有关部门”指哪个部门?“官方统计数据”指哪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贵州有关方面”指贵州哪一方面?——数据要有来源,文章要有出处。


2、“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技术(技能)以及市场成为阻碍返乡创业的三大因素。”

我在想: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很多产品和服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业仍尚未成熟,产业集中度很低,大的资本是不会贸然进入的。反过来说,这一类的产品和服务,资本还不屑于或者说还无法去垄断。产业竞争的资金门槛,往往也还没有被抬高。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往往也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3、“在资金方面,虽然政府对返乡创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具体到落实层面却乏善可陈,没有抵押物及偿还能力有限依然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即使是在政府三申五令的压力之下,金融机构也不得不考虑资金回收的安全问题,因此相应出台的措施也不过是应景之作,比如惠农卡的发放。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狮山村2008年底至2009年初总计发放出将近500张惠农卡,但是实际贷到资金的不过寥寥几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村庄的能人或者是人脉关系极广的强势人物。”

我在想:
1)在银行属于垄断行业的环境下,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资金总是首先从亲朋之间筹措;其次是从市场来筹措;最后才是从政府和银行手里找资金。
2)而且在通过民间拆借、用市场的办法筹措,甚至从银行借贷都行不通的情况下,仍可能有“以物易物”等其他方法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3)无论城乡创业,在任何时候,
3.1)对创业项目的判断都是第一位的;
3.2)其次是是否采用比较开放的运营管理方式;
3.3)以便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筹措资金和吸纳人才。


>>

第二章:项目思路及研究目的

第三章:项目执行过程

第四章:基于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报告中好的做法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对政策法规的捻熟和运用;


>>

我想补充的

行动研究背景部分:

1、可以注意“农村社区化”的探讨;


待整理……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