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Rural Informatiz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和农民之子的沟通
基本思路:
1、昨天我在路上在想,如果人生实在故乡与彼岸之间寻找的话,那么农民之子和Cape的同学,可以说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开启的一段人生旅程,这两类同学,必然会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发生交汇。
2、开始,我先跟他们分析:
- 乡村建设哪块,温铁军老师在搞有机农业、合作社,在办市民农园,
- 很多教育NGO,又在做支教、图书室、甚至民办学校等,
- 包括很多做工友的组织,也开始多起来,
农民之子早期一直倡导这些,现在大家都开始做,而且比学生社团做得更专业,那么,农民之子还有什么特色,或者说,下一步的重点在哪儿?然后我就提出来,我在农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引出这个话题。
(待续)
不过,我的担心是:
不知道把这个项目放在师大里面会怎么样?
- 所以,我的建议是,把这个项目放在@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下面,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 放在校内的话,每年换届项目的可持续性就很难说,而且校方的管制也比较多,项目也很难孵化成一个支持新老会员发展的事业平台。而放在外面,比较灵活,申请资助也比较容易,对新老会员的参与也都比较方便。
- 另外我在想,如果大家想做事,我觉得这个还是放在外面,持续的做,不管大家还是不是在读书,都可以持续参与,而且如果认准这个事情值得做的话,就不妨多投入些精力。
小石 2011年11月6日 (日) 22:52 (EST)
>>
和高明的沟通
小石:
我觉得,问题、案例、相关学者和实践机构等,应该列出来 尤其是,乡村建设、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常规性问题,和典型做法等,得清楚的梳理出来。 把前沿探讨和常识普及等结合起来, 有的学术性组织,对常识普及的东西,关注不够。 研究似乎探讨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深入了,但各类乡村建设实践却仍缺乏常识性的参考和指导。 这种断层非常明显。
高明:
嗯 是的 我看到的也是类似,这种断层 就是指导实践的研究。或者说,从实践中研究提炼的东西。 当温铁军大谈合作社成败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实践资料来支撑
小石:
在这种情况下,再听很多研究人员这么扯,那么扯,实践部门实际上是不清楚该怎么跟着做,这样,基本的工作没有做,新的探讨也无法回应,那就只能成为研究人员主导了。
小石 2011年2月15日 (二) 10:55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