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Application for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2012年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申请书 | 参考:社区学习中心 / 流动儿童教育 /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列表
(由卫宏起草)
目录 |
项目背景和概述
项目背景
1、流动儿童的教育环境正在发生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最初无人关注,放任自流到现在政府、社会公益机构、个人办学等多种力量参与解决,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可以说当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从“有学上”逐渐转向如何“上好学”。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开始转向这些孩子的如何能受到更好地教育,如何能更全面的发展上来。
目前社会各界(政府、个人办学、NGO和志愿者队伍)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热情都很高,办学和各类社会资助比较活跃,但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的环节。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方面还是空白。
2、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的一组统计数字外地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共171人,占总人数的75%。上海市2000年度到2005年度在押未成年犯中,外省市户籍所占比例由38.2%上升至68.49%。据深圳市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深圳市抓获的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均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量的98.4%。流动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都与他长时间沉溺于一种充满暴力、平庸、低下的纸质和网络游戏有很大关系。我们看到,在这些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社区中,由于社区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匮乏,大量的流动儿童正处于这样一种不良的生长社会环境中:父母们为生计疲于奔命,耐心教育者不多,有心而无其力,孩子的课外时间处于散漫放纵中,在课外这些孩子往往游离于网吧、台球厅、录像厅这些社会娱乐场所,即使已有的租书店充斥着不适合于孩子阅读的暴力色情类书籍。
3、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努力探索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合力教育模式。
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农民之子”)从成立之初,秉承在学生社团时期的公益传统,以开展志愿服务,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己任。身体力行,从身边做起是我们一贯的行动原则。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农民之子所关注的主要领域。我们目前所开展的自然教育项目、打工子弟学校教师项目、社区图书室项目都是以服务于流动儿童的实践项目。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关注这一问题,我们也逐渐在实践中思考与摸索如何更有效地为流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服务。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薄弱和社区文化教育条件的空白是影响流动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在此方面需要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群体的特殊性,目前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尚处于孤立的状态。这些孩子每天下午3:30出了校门之后的时间基本处于放任的状态,家长无暇顾及,学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我们能够在抓住下午3:30到6:30之间的三个小时时间,在加上周休日和寒暑假的时间,社区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会亚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如果能够将家庭教育的改善结合进来,教育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
本项目开展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我们设想以在流动人口社区建立一个服务于儿童的社区学习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志愿者和其他社会人士尝试改善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并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互动教育模式。
我们设想,社区学习中心是建立在儿童生活的社区之中,面向社区儿童开展教育文化活动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平台,是促进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区学习中心硬件场地主要包括图书室、活动室等部分。社区学习中心的运作以专业社工人员、志愿者为主,吸纳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
在本项目中,社区学习中心设计了如下内容:
1、图书室的日常开放;面向社区每周开放5天,每天集中在下午3:30之后,并成为社区儿童课后阅读和写作业的场所。
2、开展儿童兴趣小组活动:由社区志愿者或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员,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探究式的和社会化的学习方法,激发、培养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利用图书室和网络资源引领孩子。
3、开展家长培训,宣传普及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观念。
4、联络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定期沟通活动信息,探讨交流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案。
>>
项目可行性分析
对所面对问题和解决思路的分析
我们认为流动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孩子比城市孩子要更早的去面对生活和面对未来,而目前学校、家庭、社区环境却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心理和能力上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实践接触中发现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学习优秀者回乡读高中考大学之外,大多数的孩子将要面临着就业或者到职业高中学习的命运。一种对生活迷惘、不知所错的状态是非常普遍的。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完整性,又缺乏传统社区亲戚血缘关系的支持,这些孩子往往在此阶段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这些孩子更需要来自于社区的关心和支持,这时大哥哥大姐姐对孩子们的陪伴成长是最重要的。
我们提出解决的思路就是以建设社区学习中心为载体,引进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有组织的工作陪伴孩子成长,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社区学习中心也尝试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共同体的模式。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
对项目设计的可行性的分析
1、建设社区学习中心符合当前党和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大政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政部2009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各种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以公益的方式举办社区学习中心符合了党和政府提出的文化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宏观战略,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
2、社区学习中心适应了当前流动人口社区家长和儿童成长的客观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父母工作繁忙,起早贪黑,再加之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照顾孩子的课外学习和生活。孩子校外的时间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多发是这一问题的必然结果。在本项目中,通过图书借阅、兴趣小组参与、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和形式吸引青少年参与公共活动。这既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课后生活的担忧,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出社区教育干预青少年成长的具体方案和做法。
3、 对所需要的条件分析。
社区学习中心的建设运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支成熟稳定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具有社会工作经验核心团队、志愿者团队以及理论研究团队;二是要有必要的运作资金的支持,包括人员经费、场地费用、活动开展费用等等。
4、我们自身条件和可能引入的资源分析。
(1)我们在面向流动儿童开展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运作能力。
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本中心已经开展自然教育项目、打工子弟教师项目、社区图书室项目都是面向流数为来京务工人员,所携子女逾千,社区内有一所公办学校和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半塔村商住混杂,人员更是林林总总,场所多被娱乐餐饮占尽。课外,孩子多流散期间。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社区。农民之子自2007年以来扎根在此,目前经常开展的社区工作有图书室、公益二手店、中医义诊、社区电影。通过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与周边打工子弟学校及周边民众有良好的互动基础。
(3)本项目具备前期的实践基础。
2009年,我中心和里程十三公益团队接受社会捐赠,在半塔村建立了一所面向儿童的图书室。图书室目前有5000册图书,我们坚持选择优秀图书的原则。图书的选择范围,以科普图书、历史、地理、儿童文学故事类的图书为主。每周开放6天,已经坚持了2年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图书室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儿童课后阅读学习的公共场所。社区学习中心的设计也就是基于这两年多图书室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目前图书室也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的基地。北师大、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团体将半塔村社区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基地。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已经连续两年在社区图书室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图书室目前也成为面向学校推广儿童阅读的重要支撑条件。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的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上阅读课,培养孩子阅读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我们在开展此项目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受资金的限制,不能够长期系统的组织一支核心团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的具体实施思路是:以“社区图书室”为基础,通过组织动员资源将社区图书室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儿童提供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的社区学习中心。具体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一、组建工作团队和顾问团队:
以农民之子项目核心人员为主吸收专家、社区积极分子、家长、学校教师、校长大学生志愿者等各方人员参与,组成社区学习中心委员会,共同关注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指导社区学习中心开展教育活动。
二、社区学习中心主要开展如下常规活动:
1、图书室的常规建设:日常管理;图书更新、阅读推广宣传。
项目团队内有一名专门负责图书室的管理员,其职责是图书室的日常规范管理、阅读环境布置,组织培训小图书管理参与图书室的管理。以保证图书室能够每周开放6天,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开放3小时。
2、基于兴趣的小组活动: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做兴趣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组建艺术、文学、科普类等的兴趣小组。并由征集相关特长的志愿者来承担兴趣小组的长期辅导员。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一个活动,并通过任务学习的方式激发儿童探究性的学习兴趣。在其中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不同小组的活动特点。例如低幼阶段的儿童可采取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示范式的引导活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注重任务式参与方法,侧重陪伴式的引导。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一方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逐步引导孩子关注社区环境建设,参与社区服务的理念和意识。
3、家庭教育学习坊:
通过家访,对社区之中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做一次系统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家庭教育干预的方案。并在社区中,每月组织一次家庭教育的讲座和家长交流。通过请专家和志愿者的宣讲和引导性的讨论交流,来宣传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
4、开发活动方案和相关课程。
为了配合兴趣小组和家庭教育培训等工作,需要开发出小组的活动方案或课程方案。
三、为了完成如上的主体活动,要有如下的配套工作计划:
1、完善社区学习中心的基本硬件环境,在图书室的基础上再设立一个社区活动室。
2、志愿者队伍的招募与培养。一年中需要培养20名核心志愿者,主要承担兴趣小组的组织和辅导;40名普通志愿者主要负责宣传、短期的阅读辅导、社区调研走访等辅助性工作。
3、研讨与宣传。需要召开项目的研讨会修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媒体和网络扩大影响力。
四、达到的目标:
1、社区图书室能够运转,每天读者50人。图书借阅每周200人次。
2、能够建立兴趣小组的运行机制,第一年组织 5-10 个兴趣小组,保证 5 个兴趣小组能够发展成型,参与儿童青少年 200 人。
3、开发出兴趣小组的活动教案5套。
4、举办家长学习会12次。开发出家庭教育的培训教材。
5、发布项目中的调研报告:《流动儿童兴趣调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调查》。
>>
项目经费预算
如下预算以项目运行1年为周期:
1、一名专职人员工资:2500元/月×12月=30000元
2、3名兼职人员工作补贴:1500元/月.人×12月×3人=54000元
3、场地费用:4000元/月×12月=48000元
4、图书更新:5000元
5、志愿者交通补贴:20元/次.人×40人次/月×12月=9600元
6、兴趣小组活动经费:1000元/小组×10小组=10000元
7、项目督导费用:500元/月.人×2人×12月=12000元
8、外出学习交流费用:1000元/次×5次=5000元
9、志愿者培训费用:500元/次×8次=4000元
10、活动、课程开发费用: 1000元/门×6门=6000元
11、印刷、宣传费用:5000元
12、税费:10000元
13、其他不可预知费用:10000元
合计:214600元
>>
项目监督保障机制
( 项目组人员介绍 )
一、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理事会对项目的开展进行监督指导。理事会成员均有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毕业老会员担任,理事长是北京传媒大学俄语系副教授凡保轩担任。
二、本项目聘请学者和专家作为顾问,对项目的开展进行指导:如下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教育专家
韩嘉玲: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流动儿童教育专家
三、项目组人员保证项目按照计划开展。
卫 宏: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统筹,并负责志愿者培养,目前担任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并在北京教科院进行社区教育领域的研究。
张云飞:项目专职人员,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推进,志愿者的管理。目前是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实习生。
林炉生:项目督导员,担任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理事、法人代表。自然教育项目负责人,在本项目中负责项目督导推进及团队建设。
王军华:项目督导员,北师大社会发展学员的公共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在本项目中负责项目阶段评估。
黄芳:项目兼职工作者,负责社区联络及志愿者管理工作。
周有利:项目兼职工作者,负责兴趣小组管理。
石峰:项目核心志愿者,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化学习的实践。
张福超:项目核心志愿者,北师大中文系,负责志愿者的招募。
杨巧巧:项目核心志愿者,北师大中文系,负责兴趣小组的组织筹划。
四、建立电子档案和文字记录档案每半年进行项目的内部评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
五、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公益机构,每年年末向社会公布财务和项目进展情况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项目中会邀请专家和同行,包括基金会同仁等,进行指导和监督;也欢迎第三方来进行评估。
>>
项目审批
- 项目部意见
- 专家委员会意见
- 理事会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