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U NMZZ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 | 参考:青年成长营 | 返回: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

目录

目前大家反映的问题


>>

其他注意到的基本问题

公益活动 vs 学术性实践性组织

——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的把握

社团沦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而非社会问题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

学生公益 vs 农民之子

学生公益现在都是支教、支农等,农民之子和这些社团有什么区别?农民之子是去做公益,做服务吗?还是说寻找共建的方法,邀请大家一起来参与家乡的建设?并且是不是团队只能做公益,不能做经营?


农民之子的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什么叫“农民之子”?这个名字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

支农调研 vs 学术调研

学术调研往往是看乡村有什么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最后提交一份学术或政策参考的调研报告,做完了以后,老百姓往往以为会有什么改变,然后就“等靠要”,但结果往往什么都没改变,而且好像把当地政府的各种工作失误先调查了个遍,搞得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很不爽,你再想进一步在当地开展乡村建设,就很麻烦。


所以,“支农调研”应该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调研的路数,要进扣支农或乡建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比如要立足于乡村建设本身找地方的特色或经验,树立当地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重点挖掘本地青年大学生和中老年骨干,进而以图书室等文化设施落地,以新型的平民教育实验推动当地社会的建设。


调研的重点是和当地人一块寻找潜在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合作力量,进而是借助图书室等老百姓比较容易理解的形式,建立对实现路径的基本想象,并且切实建立和培育致力于地方发展的行动小分队。


>>

增收 vs 节支

即使出来打工,收入也是有天花板的。结合劳工待遇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人口红利消失以后,资本外移。

另外,收入的增长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一个除了农业或第一产业收入,怎么参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益分配的问题,没有系统性地改革的话增收是很困难的。


>>

搜索 复制

合作社经营:生产者思维 vs 用户思维

新农业地区的问题,果子主要由客商拉走去卖的话,到头来村民一直没有用户,也就没有机会跳出第一产业,涉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


>>

价格策略:市场逻辑 vs 互助思维

比如白菜是卖十块钱一斤呢,还是卖个正常价格?


>>

社会动员:支农 vs 乡建(互为主体)

——爱故乡计划;

这个话题我们现在反思还比较少,“支农”似乎还是去做志愿者,跑到很远的,八杆子打不着得起地方,去支援别人的建设,这种精神当然必须提倡,但是否仅仅依靠这种到处补窟窿的方式,能不能解决问题?青年如何参与自己家乡的教育和社会建设?我们始终没有回应这个问题。


>>

青年的联合:农民之子 vs CAPE(又平民vs精英)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1. 青年除了乡建,还有新的使命;
  2. 也需要新的身份;


>>

方法论反思:新平教(政教传统) vs 乡建

——学习圈思维与新时期平民教育探索;

乡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系统化,需要通过办学来完成,需要新平民教育;


>>

教育学反思:平教 vs 开放教育

  1. 什么是平民?
  2.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的内在哲学思维是对话而不是对抗,不是平民或精英这种对抗。


>>

骨干培养:梁中心的人才计划 vs CAPE2.0

  1. 专业 vs 通识的问题;
  2. 做中学(学习方式)和进阶的问题;


>>

教育学院: vs 未来教育家工作坊

  1. 通过解决教育学院的定位,来调整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教育学是为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的,而不是指导或管理);
  2. 通过解决教育学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来提高教育学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和调整其工作思维;


>>

北京其他高校支农支教社团

  1. 中国人民大学·陶行知研究社;
  2.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
  3. 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行社();
  4. 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2003年);
  5. 北京林业大学·翱翔支农与实践社(翱翔社,2006年);
  6. 北京科技大学·行知实践协会(2006年);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 北京理工大学;
  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2001年);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