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平民教育 | 参考:开放教育 / 乡村建设 | 返回:工作坊首页
平教札记
- 文明不分城乡,城乡都要走向文明。#乡建反思#(微博地址)
- 我在想,梁漱溟先生的“中国问题”,是不是就是社会结构、社区结构等问题?他的“人生问题”,是不是就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问题?(微博地址)
- 说到谁对各个村民小组的情况最了解,我表弟少华给我的建议是,找找村里的“详户”,他们经常主持各家的红白喜事,所以对各家什么情况他们往往最了解。(微博地址)
- 除了熟悉地方历史的人,也可以挖掘熟悉当地各种技艺的人,比如参照@碧山计划 的“黟县百工”,来挖掘“无锡百工”等。(微博地址)
- 昨晚和@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 的王春华老师在一起,又碰到“良友剧团”的黄老师,我们聊起了瑞典的百年学习圈和“学习圈”这个概念。学习圈指出学习是从实践、到经验、到概念提炼、到调整这样一个循环。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能对批判或创新、经验的绝对化或理论的神圣化等这类二元思维是一种消解。(微博地址)
- 灾后重建面临的不只是家屋重建,而是原住民的传统领域丧失,部落的历史(祖灵)与石头的历史(传统家屋)之形式消失,以及维系日常生活与再生产领域的重 建,如大人工作问题、小孩求学问题、信仰安排,村落空间的形式与分配等。——黄孙权:《谈谢英俊建筑与台湾空间生产之辩诘》,http://t.cn/zO07V4Y。(微博地址)
- 汉人的家已经被格式化完成,家与工作、祖先祭祀是分开的空间,这些空间透过现代性的安排重组,将个体性从社群与历史文化中拉出,成为世界的中心。然而原住民的家,则是安置社群与历史的核心,同时也是文化展现之所在。——黄孙权:《谈谢英俊建筑与台湾空间生产之辩诘》,http://t.cn/zO07V4Y。(微博地址)
- 放在我们今天的处境来看,许多兄弟姐妹们可能都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四散在各地,各忙各的,有什么事还能作为一个纽带,把大家再聚在一起,延续亲情和互助的传统,而且可以推广至家家户户?比逢年过节更触动人的事,可能莫过于老人的生日和祖先的祭祀。#乡村文化#(微博地址)
- 黄孙权说谢英俊以建筑工作回应并粘合了他指出的三个脉络——发展国家的创伤、都市过程与意识都市化以及非正式营造系统。我想到的却先是,我们经历了背井离乡的创伤,想法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和做法也已经被边缘化了,但今天谁在受益,谁又在承受风险?(微博地址)
- 换句话说,碰到问题,你要想办法去解决,要去做(空间实践),做了你才能说(空间的表征),说的话才能形成对话和空间(表征的空间)。(微博地址)
- 在@李昌平 看来,“中国人主要有四套话语,一套是老百姓的,一套是官员的,一套是NGO的,一套是学者的。很难有人把四套话语全都搞懂。”——李昌平:用自己的话由于解释“三农”,http://t.cn/zjo2ED6。(微博地址)
- 慢食运动(Slow Food)是由意大利人卡尔洛·佩特里尼提出,目的是对抗日益盛行的快餐。运动提倡维持单个生态区的饮食文化,使用与之相关的蔬果、促进当地饲养业及农 业。亦是慢生活运动最先实行的一部分。至今,该运动已发展至全球122个国家,有超过83,000名会员。http://t.cn/zjx8B79。(微博地址)
>>
搜索 复制
待整理
- 识字教育:开放教育;
- 生计教育:小MBA + 知识地图/产业地图 = 职前教育(商业和公益是我们基本的方法和游戏规则,目的是共建一个知识型、服务型的社会);
- 卫生教育:粗茶淡饭;
- 公民教育:社区建设;
>>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