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札记]自然教育和生态家园的理念做法辨析

有几个做自然教育的伙伴,谈及理想时不时会提到他们要建一个“生态家园”,具体做法上有点类似于日本的自然学校或美国的营地教育,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建个基地,大家共同生活,然后靠接待各种参观与学习活动来维持生计。

这话粗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听,里面至少包含了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可能不同的侧重点,一个是要做自然教育,一个是要做生态家园。就大家目前的情况,重点放在哪个侧重点上面比较合适,我觉得值得认真做个分析。

一、自然教育是否应该进校园和进社区?

一开始把重点放在生态家园上的话,我很担心大家的生计维持问题。比如,跑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建个生态家园或者基地,大家其实日子都比较紧吧,一上来就把有限的资金先投入到基地的建设上,以目前时断时续的参观和访学活动,什么时候能够盈利甚至收回成本?而且基地又比较偏远的话,即使加大宣传力度,一时恐怕也很难有有多少人能去?包括来来去去的人有多少人最终能安下心来,和大家一块扎根在那儿共同生活?以及现有的人员靠这些参观和访学活动维持生计,后来的人拿什么维持生计?我觉得还有不少问题值得考虑。

另外,从自然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到生态家园的共同生活,我想还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有梯度的参与过程。虽然这些年,环保观念似乎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包括环境教育以及华德福的另类教育实践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参与,但总的来说,自然教育宣传认识上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深化,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大家也已经做了好几年自然教育,甚至有了几年共同生活的经验,怎么把这些经验包括教训最大化,放在社会来说这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怎么做好前期这些实验的梳理,包括课程和活动的“产品化”,变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销售和服务链,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回款,形成一个“闭环”。产品概念清晰了,服务系统化了,经验最大化了,团队才能稳定了。

也就是说,可能我们不能仅仅守在基地里,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怎么做好店面装修上,然后“坐店等客”。可能要考虑,自然教育是否应该进社区和进学校?

农村原来的学校一般都有一块地让师生可以做种植养殖,在种植养殖的过程中了解自然、生态以及相关科学知识与方法,感性和理性是融入在一块。城市学校虽然不见得都有一块地供师生使用,但城市公园总是向师生开放,也是城市里潜在的自然学校。包括街道上的菜市场、房前屋后的树木绿地、家里的室内阳台等,随时随地都可以作为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可以参考“慢食运动”的经验)

换句话说,要做自然教育,尤其是要普及自然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话,就不能轻易抬高大家参与的门槛,而要主动走入大家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环境观念中去,在和大家深入的交往中来寻求突破和改变。

二、生态家园是否可以看作社区营造或者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自然教育的事情稍微有个头绪了,接下来我们再稍微看看生态家园这个话题。

我注意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是,许多从自然教育切入的伙伴容易把生态家园的概念抽象化,实践上的表现是容易从大家原有的生产生活中抽离出来。即我们在说生态家园的时候,往往是大家可能想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一个环境优美又相对安静的地方,离群索居,做一场“新乌托邦”实验?

另外,我们不少关注自然教育和生态家园的伙伴,同时也比较关注乡村建设,或者日本和台湾常说的社区营造。但这两类实践群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有没有细想过?

我们以李昌平老师和孙君老师联合发起的中国乡建院为例,他们对于乡村建设,讲一个“三生共赢”的理念,即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共赢理念,也就是说,在生态家园的建设也是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方向。包括我们国家目前新农村建设这块谈“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含义里面,生态乡村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换句话说,无论民间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官方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对自然教育和生态家园都已经非常重视,而我们教育口的伙伴如何抓住这种时局变化,并和各种力量的进行广泛协作,可能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目前民间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官方的美丽乡村运动也有不少问题,虽然谈环境或美丽,但表面功夫有了,教育的东西渗透的还比较少,很多东西流于表面,这很大程度上可能和教育的视角还没有进来有关,但也可能大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自然教育实践是否应该主动融入到新老乡建的实践中去?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三生共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而更强的共识目前首先体现在乡村建设问题上。一方面这和乡村建设问题的迫切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乡村建设首先走出维权走向建设的思维有关,因此,十多年来乡村建设的实践成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相反,我们教育领域,可能急需话语的调整,需要从维权走向建设的思维。目前除了学校里有一批教师在积极围绕课程、教学、办学以及信息化等进行,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之外,民间的教育活动也有几套自己的话语,这些话语之间目前仍缺少充分的对话。

目前民间的教育话语,很大程度上被维权式的“教育公平”左右比较大,和以图书馆建设、支教活动、自然教育运动、创客教育运动、青年发展运动等民间的教育实践和改良运动存在较大的脱节。换句话说,民间的教育理论话语,不仅无法为这些教育实践和改良运动提供有效的指导,甚至某种意义上可能给这些实践和改良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误导,乃至彼此伤害。

自然教育和生态家园的探索在教育领域可能是比较边缘的,但在乡村建设领域却是目前正被大家在逐渐重视的。前段时间,李昌平老师他们在河南信阳平桥区郝堂村试验点上的协作者姜佳佳跑到北京来,专门考察各类自然教育项目,我介绍大家认识,就是这种现象明显的一种反映。

现在是乡村建设的人主动找上门来考察自然教育项目,而我们做自然教育项目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地把我们的工作融入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这个可能是我们必须注意和及时调整的地方。

我知道,对于自然教育项目团队,从邀请大家走出来,到主动走到大家中间去,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也有很多挑战。但可能这是需要大家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也在这儿稍微做了点梳理和分析,更大家聊一聊。

最后,我想用晏阳初先生的话来说,我们要想“化农民”,可能先要“农民化”;用毛泽东的语言的话,可能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道理都是想通的。我们做教育的,不能再去开道场,要接地气,而不是远离人间烟火。还望大家三思。

分享&收藏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