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招聘流程的改变:从“人员招聘”到“方案征集”?

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Web2.0与社会化学习,给个人成长乃至企业招聘等带来的改变,前几天我在编辑6月份社区简报中“超越高考”的小专题时,就想找一些通过twitter、blog等途径发招聘信息的例子。简报发出后,我又看到OurDearAmy在blog上发了一条招聘信息,[招聘] 冠军急盼IT人才加盟

我稍微浏览了一下,回复了一条:

看到这条——”学历要求:本科及研究生”——感觉很不舒服,呵

OurDearAmy 回复:

这个不是死的:)我们公司有很优秀的高中学历的同事。

我就忍不住提了个建议:

我在想,能否改招聘为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某些问题或方案的征集或竞赛?通过方案来选职员、顾问或潜在的实习生等。

这样,为公司的招聘和人力资源计划,既赋予了一定的竞争性,又增进了与用户、求职者和潜在合作伙伴等关系上的协调性,与当前业务和未来动向也尽可能保持了紧密的结合。

参旧文:
从评价和激励的角度,看AIESEC招新计划的改进_小石_新浪博客

现在把这篇旧文转贴在这儿:

从评价和激励的角度,看AIESEC招新计划的改进
2008-10-10 16:19:46,原文链接

这是“好看教研”中,讨论到怎么使用评价和激励时,早晨回复的一个帖子,顺便贴到这儿。
—-
参[ITC-Haokanbu:637]
关于快乐写作之《课间乐》的几点补充说明
http://tinyurl.com/3j5hoy
—-
关于评价和激励,我讲一个故事:

AIESEC是最大的国际实习生交换组织,用时髦的话来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领导角色、海外实习和参与全球性学习的组织平台,参与的学生有机会去国外政府、企业或NGO实习两到十八个月。这几年在中国也有了分支机构,已经在几大城市二十多所学校进行招新。

目前每年有二百多学生去国外实习,去实习的国家有欧美、日本等一线发达国家,也有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土耳其,泰国、马来西亚、保加利亚、埃及等二三线国家。

去国外实习不仅能开拓一定的视野,增添一段国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往往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回来后进入外企的跳板,况且实习期间一般会有补助,自己花钱不多,所以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但06年时,他们国内总部的同学却找到我,以为我做过职业咨询,可以帮他们设计一套面试程序,并给他们提供一些面试技能的培训。他们说他们有很多学 生报名,虽然每年送出的实习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但目前仍只能送出二百多学生;而且他们希望出去的学生能多少代表中国,操作好了也能为AIESEC(中国) 的学生去更多的国家实习创造比较好的机会。

我让他们详细介绍了一下以往是怎么招新的,他们介绍他们有一份试卷,笔试完了以后是面试,面试通过的话,参加出国前二个月左右的培训,培训完了也有个考核,这期间也就开始办的护照,最后通过考核并拿到护照的同学,就可以参加海外的实习了。

我问他们,以往参加过出国实习的同学和他们还有什么联系吗?他们介绍说,大家已经工作了,联系就少了。我又问,现在报了名,没有通过笔试面试的同学怎么办?他们说那就没办法,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你们发现问题了吗?这里有多少遗憾?

我似乎看到了,AIESEC(中国)曾经服务过的学生,对AIESEC已经漠不关心,或者想关心也没法关心;有机会去的人,觉得是自己能力强,争取来的机会;没机会去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也可能采取“另一种反抗”。

对于AIESEC(中国)来说,老人走了,新人来了;新人能通过“我的杠杠”的进来,不能通过的只好说Sorry?在这儿,除了“海外实习”的机 会,组织宗旨中的另外两项——“领导角色”、“参与全球性学习”——跑到哪儿去了?似乎他们从来没有追问过AIESEC(中国)最大的价值在哪儿?

探讨中,我又接着问他们,假如不是笔试面试,而是就今年要组织大家去的一些国家,让大家提交自己的设想和报告——假如他们去实习的话,他们将要怎么 观察、体验当地的情况,准备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反馈?然后让大家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如果邀请企业和专家参评,赞助和进一步的指导也就有了),大家 把实习机会让给这些方案的设计者;让这些最能帮大家开拓视野的学生和他们的反馈,带着大家去旅行?

他们非常惊讶,但明显是惊喜。

我又问他们,这个时候再看“能去的”和“不能去的”,关系是不是比较融洽了?
能不能去,只要想去,准备的过程,每个人对目的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过程和成果,反映在AIESEC(中国)的组织平台上,是不是大家继续探索的资源?

另外,“能去的”去了以后,其实不仅和目的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会对曾去过的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甚至会持续跟进,他们本身也会成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一国家、地区及相关领域长期的信息源。

“能去的”带着“不能去的”的美好愿望,“不能去的”也会持续关注。跟随着“能去的”的观察和反馈,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提出新的观察视角等等。在 这过程中,“能去的”和“不能去的”都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有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这种互动,本身会形成一种潜在或实际的社区。

这时候,我们再看AIESEC(中国)的价值在哪儿?仅仅是一个旅游团、一个工作的跳板,或者一个校园招聘机构吗?(大家都笑了)

因为老人与新人、“能去的”与“不能去的”之间的连接,AIESEC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能帮助我们大家比较深入地了解除了欧美日本以外更多国家和地区资讯的一个平台。

大家知道,我们和许多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越来越密切了,而我们在电视和媒体上,包括在学校里,了解更多的仍限于欧美以及近年日韩的娱乐,关于其他国家的了解仍然很贫乏,包括我们许多邻国,以及我们曾经的社会主义盟友和我们的亚非拉盟友。

AIESEC中国,无论对我们的经济视野、社会视野,还是教育视野的拓展来说,其实可以是一个新的窗口!

笑容已经挂在所有人脸上。我想我是不是一下子给“AIESEC中国”这样一个学生组织赋予了太多的使命?不能再说了,我不得不停下来。而且我也不能代替他们思考,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AIESEC(中国)团队的成长仍然需要他们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但是反过来,这个故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我等着听新的故事。

—-

另外,我得指出,对这个问题最初的一些思考,来自于和教育部门曾经热炒而媒体又纷纷质疑的TopCoder副总裁吴莹莹同学的几次交流。

我对任何个人的评论不感兴趣。我只看到,TopCoder的一些思路,给当前和未来企业的招聘,或者说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也希望能引起我们许多企业、学校、个人等的思考和重视。

另附“超越高考”中的一段话:

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问,为什么我们以往只会去招聘会和招聘网站上去求职?是否因为以往没有blog等Web2.0与社会化学习技术的支持,我们难以有效地把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企业也没有更好地途径了解谁是这方面合适的人才?同时又缺少活跃的企业和大学生直接对话的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沙龙?

分享&收藏

3 Comments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