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培田旅游开发的几条建议
一:培田作为一个开发中的旅游区,已经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反响,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力度。但似乎培田的旅游规划和发展理念尚不清晰,近十年的开发,不仅没有为当地百姓的经济生活等带来实质性改变,原有的教育文化血脉也面临断裂的危险。
来培田之前,我并不了解客家人、客家人的历史、及客家人为摆脱历史困境(身份困境?)曾做出的种种实践,但来培田一个多月,我却似乎能直接触摸到,客家人过去如何客走他乡、又难忘故土,以至对家园的追寻和思念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神家园”,而无论走到哪儿,他们都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把那儿变成一个更像家园的地方,培田又似乎正是客家人曾经最近接“精神家园”的一种实践。
历史已经跨进入21世纪,“老客家人”的心已经安顿下来了,但城乡差距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迫使许多人背井离乡,产生许多“新客家人”和对“家园”的渴望。
所以,我冒昧地设想,是否可以借旅游开发之际,探索“文化体验游”,把培田定位为继承和挖掘老客家人传统,并孕育“新耕读文化”及“新客家人精神”等等的一片沃土呢?并通过“新耕读文化”及“新客家人精神”等,把现在讲的古民居、古村落和周围的田园、山水等结合起来,为培田的进一步旅游开发创造空间呢?
二、此外,让我感到纳闷的是,到目前为止,培田似乎还没有一份导游手册,也没有一个网站。导游带着游客来,一般从冠豸山等过来,由旅游管理部门把连城的冠豸山、四堡、培田等“打包”一起送给游客。游客在培田转一个来小时,就匆匆地被带走了,和培田人没有发生多少“交集”。有人认为留不住游客是因为旅游配套设施落后,但恐怕这还不是关键问题。
旅游产业,之所以经常叫旅游文化产业,不仅旅游开发中的核心资源常常是文化,而且旅游开发中的核心工作往往也是文化传媒渠道等的捻熟运用甚至掌控。尤其是在各地都在搞旅游开发,都正在争游客的时候,对旅游文化准确的理解和文化传媒渠道独到的运用,就成为旅游开发工作中关键的本领。
所以,培田在旅游宣传上,似乎首先应该强调一定的独立性,建立自己的手册、网站等,最好能对培田旅游文化的传播等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甚至专门组建一个小而精的负责与游客、媒体、研究机构、驴友或旅游发烧友、旅游公司等沟通的运作团队。
关键是在这儿,要肯扎下去,谈培田就先立足培田,先不要讲冠豸山和四堡等。把培田的文章先做足了,让人觉得到培田,就想多呆几天,甚至不想走了。把培田潜在的文化价值先充分展现出来。
此外,手册、网站等文化传播工作先行,把游客先招揽过来,也有助于培田人等在旅游配套设施去投入,甚至网站本身也可以成为培田旅游开发和古民居保护等的募捐或招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在旅游开发的实地工作中,建议先考虑以下三点:
- 首先在“南山书院”放上书,作为一个同时面向学生、村民和游客的“小型图书馆”,再逐步说其他功能等;
- 其次用校舍或老宅等建立武馆,恢复武学和文武并修的传统;
- 第三是在附近的山水上先布上点,走走旧时的古道等,或者再与村民合作,在山上建一些小木屋等。在偏僻的乡村,有书看,随手翻翻,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看到有人在习武、打沙包等,看一看就有人手痒,随便玩几下,一玩一出汗,不得再休息一会儿。加上山上随便转一转,半天就过去了。有了这三个点,游客活动的空间拉大和时间拉长了,给旅游经济中最直接的食宿等收入就打开了一定的基础。Ps. 有关培田教育实验及南山书院恢复等问题,我会另外专门来讨论。
以上建议,希望能多少给大家一点启发。
小石,
新阅读实验室(筹),http://simple-education.org
xiansf@gmail.com
八月 11th, 2010 at 5:02 下午
师兄的考虑让人有所启发。我这个假期参加了四校(北师大、台湾大学、香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合办的“社会发展青年领袖夏令营”。我所在的团队调研地是彭州市通济镇大坪山乐和家园项目区,最后完成的方案也是关于生态乡村体验旅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