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要重视音体美——浅谈对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种理解

说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我发现老师和同学每天都在上课,却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些课。我觉得这可能是大家每天学习和生活比较茫然的一个根本原因。所以我尝试理解,看这个课程体系背后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我发觉,在中小学现有科目之间,可能遵循这样一种逻辑:

  • 语文、英语、历史等是教大家感知和描述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概念模型),
  • 数学是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工具(数学模型),
  • 科学首先是从物理、化学起步的,提供进一步的解释(物理模型),
  • 而音乐、体育、美术等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各种感觉系统(现实模拟);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体系里,音乐、体育、美术等活动课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课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
  2. 语文、英语、历史等重点首先在于参与对活动的观察和描述;
  3. 数学的重点在于帮助我们简单梳理这些现象、问题,及感知规律的存在等;
  4. 物理、化学等则进一步揭开我们周围宏观微观世界的奥秘,为我们的人生开启了一个不断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的历程。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欧美很多国家,在学前教育阶段,只是让孩子们玩、画画、唱歌了什么,然后在中小学、甚至大学,体育活动都是整个学校的一个中心。他们是鼓励孩子直接参与生活,然后才是观察、记录,然后才是理解,并去学习组织各种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但这一套逻辑,对我们许多师生和家长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的。

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际上是非常考究的。在一个以“团体格局”(社会学用语,参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关“差序格局”的篇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里,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课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训练过程,而这是我们忽视的。这个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团体格局”和“科学思维”是这个课程体系的两大重点。

我还没有翻阅当前的课程体系产生的一些背景资料,只是一个大致的猜想,欢迎提供相关资料。

分享&收藏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