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C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相关页面)
第1行: 第1行:
-
'''村民文化中心''' | 参考:[[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社区学习中心]] / [[Youth Venture Workshop|青年创业工作坊]] | 返回:[[3rd-edu|第三教育设计工作室]]
+
'''村民文化中心''' | 参考:[[Youth Development|青年发展]] | 返回:[[3rd-edu|第三教育设计工作室]]
==相关页面==
==相关页面==

在2012年1月16日 (一) 22:20所做的修订版本

村民文化中心 | 参考:青年发展 | 返回:第三教育设计工作室

相关页面

  1. 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
  2. 乡村建设

--

  1. 社区建设
  2. 乡村建设/社区营造·资源列表
  3. 乡村研究

--

  1. 农村信息化
  2. 社区学习中心
  3. 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心
  4. 大科学


>>

相关组织

  1. AIESEC 的国际实习生项目;
  2. 陆晓娅 & 歌路营青少年城市学习与探索;
  3. 邱建生 & 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的乡村文艺队;
  4. 宋庆华 & 社区参与行动的城市社区参与式发展;
  5. 袁天鹏 & 罗伯特议事规则


>>

其他思考

1)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张网,尤其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诞生以后,城乡割裂和人口自然流动受阻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已经解体为,“作为政治意义上的乡村”、“作为经济意义上的乡村”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乡村”等一些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话题。

2)从文化意义上,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在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尚不明朗时,仍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撑。但从经济意义上,乡村的吸引力已经大为下降,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等更制约着村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的勇气。而从政治意义上,乡村仍掩盖在都市光环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伤疤和痛苦。

3)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时空关系的调整,使城和乡固有的印象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又同时孕育着新的内涵,并为新一代人探索未来家园和生活空间,将提供许多素材。


另外:

(1)看《天南》与《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那个傻姑娘)面对面——乡村的精神伤痛是巨大问题——我在想,在谈到乡村时可能要做些区分,比如要区分“作为文化的乡村”、“作为经济的乡村”、“作为政治的乡村”。

(2)“作为文化的乡村”是一个仍停滞在几乎所有人头脑中、代表了乡土社会的、比较祥和的画面,在剧烈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及其创伤中,它仍是我们展望未来时的重要参考和反思的源泉。

(3)如果不考虑土地上的经济产出,仅仅作为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对相当多的人来说,乡村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魅力,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基本的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

(4)对许多物质上没有太多渴求,更希望亲近自然,认为“有没有植物,有没有虫子叫”对自己特别重要的新一代青年来说,去农村尝试有机农耕,甚至经营自己的“小型农场”,自有其魅力。


其他设想: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