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anJiaoYu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第三教育工作室(新版)基本架构 | 参考:教育词库 | 返回:工作室首页

目录

基本理念和架构

工作室沿革

  1. 现代大学生杂志:从职前教育到青年发展;
  2. 爱心传递工程:从支教到乡村图书馆,“有学上,上好学”;
  3. 教育大发现社区:中小学电脑课(社会化学习);
  4. 中文网志年会教育圆桌:教育技术、教育发展和教育生态;
  5. 乡村图书馆论坛:开放教育运动与民间教育实践;
  6. 福建乡村建设实验:开放教育与乡村建设;
  7. 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青年发展与开放社会;
  8. 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基本路径和方法


>>

初步形成的基本理念

(什么是教育-教育系统/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系统的基本力量及相互关系,基本路径,研究、教学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


>>

初步形成的教育分析框架


>>

目前的试验和进一步认识


>>

行动研究与项目支持

未来教育家工作坊

(又教育商学院,微信公号:“像未来教育家一样思考”)

  1. 案例教学法与教育学院改革(小石,一个教育学毕业生/邓晓杰的逃离);
  2. 教研工作与教研组织系统的运转(柳栋);
  3. NGO实践的方法论(安猪);
  4. 数字化学习与办公(安猪);
  5. 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白亚丽);
  6. 农村教育工作(白亚丽);


>>


教育技术研究和推广小组

(一是把教育应用放在情景中介绍,二是介绍信息科学或学习科学的视角。)

  1. 微信和微博(张小龙和曹国伟);
  2. 邮件和邮件列表(qq);
  3. 好看簿(图片故事:碎片,社会化,异步)(蚂蚁);
  4. 社会化书签和云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东升,Diigo刘勇);
  5. 豆瓣();
  6. 维基百科();
  7. Discuz(陈亮);
  8. 孩子学(家教app)——【小石点评】:无论从青年发展,从学生的课外辅导,还是家庭及社区文化的重建,以及由非职业教师群体入手,来推动第三方教研网络和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及所谓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在家上学提供教育支持系统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而且商业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同时具有推动开放教育体系构建的潜在能力,即兼具良好的教育和社会价值,是典型的教育类社会企业,值得大家多关注。(2015/01/08);


  1. 教育2.0论坛/青年与教育论坛;
  2. 从问题列表入手(我的问题列表);


  1. 中小学电脑课教师专业社群建设的经验教训;
  2. 技术平台等的认识和思考;
  3. 对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基本回应;


>>

青年发展研究小组

(又青年发展论坛,微信公号:待建)

  1. “青年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小石);
  2. 陈露与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的实践;
  3. 邬方荣与706青年空间的实践;
  4. 80后三个典型群体观察(钱理群等的观察与分析:杨庆云-工蜂/王翔-漂泊者/潘家恩-返乡青年);
  5. 汪晖与罗岗等对话及人文与社会的中国青年专题(“青春”作为一种气息);
  6. 陈映芳的观察;


>>


农民之子规划小组

(又农民之子规划与重组项目,weixin:待建)

  1. 社区教育研究(对杭州经验的认识及其拓展);
  2. 农民之子的定位及发展规划(青年与乡建之间的桥梁,农村信息化与模拟村官);
  3. 流动儿童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半塔村工作的思考和重组问题);
  4. 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关于社区治理的反思);
  5. 乡建研究和相关资料的开放获取;
  6. 青年俱乐部发展(做教育和乡建导航服务等,在项目中学习,信息化所蕴含的方法论);


>>

培田大学筹备小组

(又培田村古村落开发与保护项目,参培田大学,weixin:待建)

  1. 客家人和新的背井离乡者的关系再认识;
  2. 古村落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再认识;
  3. 培田建筑的再认识(难以修缮和成本节约,开放架构与互为主体,建筑是个体与群体活动空间关系的梳理);
  4. 培田祠堂和祭祖文化的再认识(今天背井离乡的兄弟姐妹靠什么联系起来,还剩什么社会资本);
  5. 培田村落规划的再认识(对地理位置、气候、水、路、园、宅、堂等等的梳理);
  6. 培田教育文化的再认识(兴养立教、南山书院、文武庙等);
  7. 培田古村落研究会的价值再认识(村落老人的价值);
  8.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旅游模式再认识(走出去办新教育,继承与发扬是最好的保护);


>>

教育纪录片推广小组


>>

社区教育研究小组


>>

开放教育研究小组(筹)


>>

基础研究

资本与企业研究

(对投融资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再认识)

  1. 市场经济与社会组织方式变革(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等);
  2. 跨国公司行销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鲶鱼效应,高层公关,品牌建设等);
  3. 行政部门的改革(资源配置权力下方)及资本与权力关系(权力寻租)的再认识(高层公关的再认识);
  4. 资本的逻辑与资本主义、技术主义批判(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关系,施密特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
  5. 产业、技术与产业投资,及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等;
  6. 垄断和自由竞争,及决策在高层、中层、基层等观察的反思(参赵民);
  7. 对投资文化和产业投资、基础建设投资与风险投资等关系的再认识;
  8. 对市场营销和渠道管理的再认识;
  9. 买方市场与消费者理念的变革;
  10. 对企业组成、企业生命周期及职能主义管理学的再认识(伊查克·爱迪斯,包含了部分对彼得·德鲁克等的批判与反思);
  11. 对脑体倒挂和知识经济与管理变革的再认识;


>>

组织学习

(对学习型组织及其实践的再认识)

  1. 对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管理的再认识;
  2. 对组织学习与企业文化的再认识;
  3. 对系统思考的再认识;
  4. 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5. 对教育和观念变革的再认识(心智模式、系统基模);
  6. 对团队学习和实践社群的再认识;


>>

职前教育

(对职业咨询和职前教育的再认识)

  1. 成长与兴趣、能力、动机的基本关系;
  2. 对大学生实习、支教、社会实践的再认识;
  3. 对白领职业枯竭的再认识;
  4. 对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再认识;
  5. 对问题少年和青春期叛逆现象的再认识;
  6. 对在路上和成长小说研究的学习与思考;
  7. 中美教育印象的一点比较(启发或填鸭的冲突不是根本,伊查克·艾迪斯有关冲突为什么产生不同结果的思考);
  8. 教育和社会脱节是怎么回事?
  9. 对大学生教育的再认识(结合顾学雍老师和青年发展研究的再思考);
  10. 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教育开放日”;
  11. 关于知识社会的社会公平和大学社会责任再认识;
  12. 小MBA与对“财商”及罗伯特·清崎思考的再认识;


>>

科学教育

  1. 对科学教育、科学与社会关系及科学共同体和科学人生的再认识;
  2. 对全球化与本土实践,以及科学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

大学教育

  1. 什么是基本的学术训练?(温铁军)
  2. 对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再认识(甘阳、张力、朱苏力三种观点的差异);
  3. 对大学与企业、社会的关系再认识(彼得·德鲁克);
  4. 对办学自主、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和价值观教育的再思考(人人网分析,自下而上vs自上而下,及“互为主体”);
  5. 对“校园传媒”和现代大学生杂志实践的反思;
  6. 对大学生实习和就业难问题的反思;
  7. 对小MBA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8. 对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思考;
  9. 对TEDx和豆瓣的再认识(文化市集、Find和ReFind等);


>>

信息技术与科学

(对信息技术与科学的再思考,与何源的探讨)

  1. 前端与交互机制;
  2. 对门户的再认识(传统门户是否实现了它的社会教化职能);
  3. 电子阅读与从读、到笔记与存储、到写等;
  4. 日志、标签、分类等关系的再认识;
  5. 页面的编辑、管理、讨论与历史;
  6. 文章的基本元素与属性;
  7. 文章编辑的基本常识与方法;
  8. 文章的命名机制;
  9. 关于对话的再思考(gmail与googlegroups给对话带来的启示);
  10. 对知识管理的再认识(标签管理与树形管理);
  11. 对开放获取和知识共享的再认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网络公开课等);
  12. 自然语言与面向对象编程;
  13. 信息技术发展史(从计算、到网络、到自组织、到开放平台);
  14. 信息技术系统分析与建模(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15. 信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息-对象-系统-网);
  16. 对网络时代及大学生计算机学习和四级考试的反思;


>>

中小学电脑课和基础教育

(对社会化学习及教育大发现经验的再认识)

  1. edu2.0与教育海图:学海泛舟与信息技术革命;
  2. 对Web2.0典型应用与基本观念的再认识(博客、书签、维基、豆瓣等,与去中心、UGC、社群等);# 对大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3. 社会化学习(与教育大发现社区经验的再认识);
  4. 教师专业社群的再认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两次变革与教师主体性的丧失;农民之子“教师之家”的实践等);
  5. 对大学教师科研制度的再思考(关注点是课题、论文、职称,但日常教研指导的服务缺失,也有教研组织系统运转存在的问题);
  6.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育的核心是老师,是教师队伍建设吗,没有老师行不行等);
  7.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的再认识;
  8.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之间关系的再认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吗?);


>>

平民教育

(对平民教育及与开放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

新阅读

(对阅读和书院文化的再认识)

  1. 关于对话(学习)的思考(使用和观察gmail和google groups给“对话”带来的思考);
  2. 关于电子阅读及阅读与学习、教育等关系的思考(和蒋海倩的对话等);
  3. 对基础教育的再思考和简化(卡在全面发展必须通识上,即课程繁多,学业压力大);
  4. 新学校(小石,与李刚对“云之方”及其可能性的讨论 / 对“书院”的重新审视,如基于豆瓣的书院文化/图书馆与课堂的关系、课外兴趣小组、校外辅导员制度、支教活动与中学素质教育及教育资源发展、教育议事会制度等);


>>


教育NGO

(对教育公益及社会实践的再认识)

  1. 对微博/微信(开放平台)、delicious(社会化书签)、gmail(会话)、haokanbu(读图时代的语文教学)等的观察和思考;
  2. 对IT、艺术、文化社群等领域学习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3. 对温世仁父子“千乡万才工程”(又数字希望工程)和“西部故事”的再认识;
  4. 对乡村图书馆建设领域的观察和思考;
  5. 对大学生支教领域的观察和思考;
  6. 对乡建领域教育实践的观察和思考;
  7. 对华德福等另类教育实践的再认识;


>>

教育学

(对教育学和教育学原理的再认识)

  1. 学什么的再认识(如缺什么补什么?音体美是怎么回事?原有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认识与重构?);
  2. 怎么学的再认识(电子阅读与阅读-存储-写作/中小学教育与读-写-算/GRE考试与阅读-写作-逻辑等关系;从自学、到合作学习、到老师教;从研究性学习到社会化学习);
  3. 怎么教(师社群和从个体教学到组织教学;组织学习和教育环境的再认识;图书馆与课堂关系及书院与学校关系再认识);
  4. 怎么办的再认识;
  5. 经费来源和财政支持体系的构建;
  6. 教师社群和第三方教育支持系统;
  7. 学校社会工作网络;
  8. 教育领域的开放平台;


>>

传统教育与教育史

(对传统教育的学习与反思)

  1. 对体育教育的再思考(与沈理然老师的探讨,传统中国的文武并举);
  2. 对音乐教育的再思考(与囔囔的探讨,传统中国礼乐文明中的“乐”);
  3. 对婚礼和丧葬文化的再思考(与阿兰、吴飞等探讨,传统中国礼乐文明中的“礼”);
  4. 对儒家文化的再思考(与秋风老师、王封臣等的探讨,教育在中国传统政教体制中的基本作用);


>>

教育设计

(对教育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1. 为什么要玩概念(职前教育、开拓者教育简报、edu2.0、社会化学习、新阅读、育儿互助中心,社区学习中心等等);
  2. 对教育公益类两大项目(支教与图书室)之间关系的在思考;
  3. 对两大类图书室项目实践和加强教育组织与乡建组织合作的再认识;
  4. 为什么要在社区里谈学习?(与卫宏及社区教育领域的对话与反思);
  5. 更多参“未来教育家工作坊”的实践;


>>

教育生态

(对教育生态建设的思考)

  1. 如何理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 关于中美教育公益领域的比较(从青年教育入手vs从儿童教育入手);
  3. 对学术期刊改革与新媒体及媒体转型的再认识;
  4. 对去行政化和民办教育等的再认识;
  5. 对现代公益与知识、权力、资本等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6. 对现代公益与传统慈善关系的再认识;
  7. 参与“我们的教育”改版公告研讨活动中的讨论;


>>

NGO行业建设

  1. 浅谈爱迪斯的职能主义管理学;
  2. 面向青年的服务(ngo的方法论问题,基金会的不差钱的反思,差钱与不差钱之间是方法论问题,对信息化的认识,从锦上添花到查漏补缺,青年是各领域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不要让这些活力重复过去的故事);
  3. 对专业化的反思(而非资质或门槛,新手和老手,对新手和业余的尊重,志愿者多半是业余);
  4. 研究性组织、行业支持性组织(教育设计,搭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5. 从企业社会责任到大学社会责任(倡导教育友好型社会,知识权力资本、从知识生产的源头推动开放、从儿童入手还是青年入手值得反思);


>>

第三教育

(有关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1. 为什么叫第三教育工作室?(游走在理论与实践的边缘);
  2. 关于开放教育和青年发展的基本思考(也即第三教育工作室基本定位的再思考);
  3.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和实践路径的反思(教育创新要从读教育史入手吗);
  4. 关于教育学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反思(教育商学院);


>>

蜜罐里的小熊

(教育的春天项目孵化小组)

  1. 社会化学习小组(何源/小石);
  2. 青年导航(囔囔/陈露/小石);
  3. 生活音乐(囔囔/小石,“爱音乐,爱生活”);


>>

邮箱与公号


  1. 第三教育工作室(simple-education);
  2. 亚农教育(silent-education);


>>

工作室管理

  1. 名字:培田教育/新民教育/半塔教育/亚农教育/黑天鹅教育/东土教育/小白杨教育/玉兰花教育/二月兰教育;
  2. 其他程序?


  1. 致力于解决研究和实践,以及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2. 教育设计+教育研究+案例教学+项目孵化=第三教育研究院;


  1. logo:edu2.0;
  2. 色系:紫色;
  3. 背景图案:地图碎片;
  4. sologn:像未来教育家一样思考/致力于青年发展和开放教育研究和倡导/乡建-教育-青年;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