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Regener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相关链接)
(相关研究)
第87行: 第87行: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
 +
 +
*黄宗智:[http://www.lishiyushehui.cn/modules/topic/detail.php?topic_id=232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探讨的问题];
*王铭铭:[http://www.lishiyushehui.cn/modules/topic/detail.php?topic_id=43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
*王铭铭:[http://www.lishiyushehui.cn/modules/topic/detail.php?topic_id=43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

在2011年5月13日 (五) 07:56所做的修订版本

社区建设 | 参考:乡村建设 / 开放教育 | 返回:工作坊首页

目录

我们的基本思路

1、人类有迁徙的自由。

乡村除非能成为大家新的“精神家园”,成为大家真正想生活的地方,否则迫使大家留在乡村是残酷的。多年来,乡村在中国几乎是落后的代名词,许多人都希望能逃离乡村。我们因为历史、政治等各种原因,许多人过去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地方,现在许多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来选择在什么地方生活,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此,我们只能人类迁徙自由的前提下,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讨论乡村的重建。

2、互联网打破了时空概念。

城乡只是人口分布多少及相应的功能设置等问题。

3、谈到“乡村”要区分来看。

在谈到“乡土认同”时,许多人似乎主要说的是对“作为文化的乡村”的认同,而且是很有限的。或者可以简单地说,从文化意义上,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在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尚不明朗时,仍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撑。但从经济意义上,乡村的吸引力已经大为下降,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等更制约着村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的勇气。而从政治意义上,乡村仍掩盖在都市光环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伤疤和痛苦。

4、用“社区”的概念来统筹城乡。

5、通过“开放教育”促进“社区建设”。

无论城市或乡村,都有“处境不利”的人群需要关照。梁漱溟的思路是,从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的角度,看如何调整当地的社会结构。他当时的做法是,在乡长、乡公所、乡民议会之外,增设乡农学校,普及知识并领导乡村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即以“平民教育”促“乡村建设”。我们对此略作调整,提出以“开放教育”促“社区建设”。

6、通过“信息化”来解决信息、技术、人才的问题。

7、通过“资金互助”来解决资金问题。


>>

任务和讨论列表


>>

我们的反思和实践


>>

案例分析


>>

相关讨论


>>


相关链接


>>

相关研究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