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开放教育研究 | 参考:平民教育 / 社区建设 | 返回:工作放首页
注:开放教育和平民教育在对平民的情怀上是一脉相传的,但更多的强调用科学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平民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目录 |
开放教育的基本分析框架
我们谈论“开放教育”,主要是因为90年中期以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给整个世界对学习的认识(用教育学的话来说就是“学习观”)带来了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随即又反映在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或者说“教育观”)上,即“开放教育”的提出。
“学习观”上的突破
我们也可以说,谈到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时,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层次:
对应理论 | 相关实践 | 观念突破 | |
---|---|---|---|
个人学习 | 学习科学 | 开放式课程计划 | 对“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的认识 |
组织学习 | 学习型组织 |
企业CIO俱乐部,如用友CIO俱乐部等 | 对“学习环境”的认识 |
跨组织学习 | 社区学习 | 对“组织边界”的认识 | |
社会化学习 | 开放教育 |
社会化软件,如Delicious美味书签等 | 对“社会教育”的认识 |
其中,
对“学习科学”的探讨,自90年代以来,逐步从早期的“认知科学”中脱离出来,并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一些结合,但与社会学的所谓结合,似乎仍然非常有限。在“学习科学”内部,对于“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包括“社会化学习”等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状态。所以谈论“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社会化学习”等时,仍需要在“学习科学”之外单独来介绍。
附:“学习科学”相关研究机构:
- 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网站被恶意攻击尚未解决);
>>
“教育观”上的突破
对“教育观”做一个简单分解,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几个方面新的认识:
基本指向 | 新的对应物 | |
---|---|---|
“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教育” | 教育系统 | 学习型社会 |
“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 | 教育科学 | 学习科学 |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教育” | 教育目的 | 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 |
“作为一种社会工程的教育” | 教育工程 | 开放教育 |
其中,
1)“教育目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人能替他人决定其“学习目的”,但“教育目的”却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所讨论的问题,一般来说已经超出了教育学所能独立处理的范围,似乎更适合放在“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课堂上做专门讨论。
2)另外,在我们国家,与“教育目的”有一个密切相关的、极为特殊的概念——“平民教育”——可能要简单提一下,它并非不能分解到上述几个话题中来进行处理,尤其是我们目前讨论的“开放教育”和“社区建设”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继承并且发展了其基本内涵,但它仍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教育界内外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其特殊的价值,需要研究教育的同仁予以重视。
附:
>>
重新梳理传统教育学的分析框架
把以上视角代入到传统教育学的分析框架(强调了教学观、办学观和“成长的阶段性”)中,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这是我们新的课题:
大学教育 | 中小学教育 | 学前教育 | |
---|---|---|---|
成长观 | “大学生观”的核心是“人才观”、“事业观”及价值观树立? | “青少年观”的核心是“成长观”及能力或志业取向? | “儿童观”的核心是“平等观”及兴趣拓展? |
学习观 | 第2行第1列 | 第2行第2列 | 第2行第3列 |
课程观 | 第3行第1列 | 第3行第2列 | 第3行第3列 |
教学观 | 第4行第1列 | 第4行第2列 | 第4行第3列 |
办学观 | 第5行第1列 | 第5行第2列 | 第5行第3列 |
小结 | 参考:大学开放教育设计 | 第7行第2列 | 第7行第3列 |
>>
推进开放教育的产业环境建设
给教育技术专业师生的建议
(研究方向)
- 建议从了解企业学习和知识管理(或者说学习型组织)入手。互联网革命开启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各类知识产权,核心业务是处理各类信息和流程,核心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怎么帮助企业、政府、学校及各类非盈利组织搭建组织学习环境,应该是当前及未来教育技术专业最值得关注的实践领域。
>>
给媒体的建议
(行业资讯)
>>
给学术界的建议
(相关研究和行业标准)
>>
给NGO的建议
(专业服务)
>>
给大学生的建议
(人才培养)
>>
给基金会的建议
(资金渠道,融资2.0)
>>
给公众的建议
(基本理念)
>>
待整理
我们主要围绕“自由与生存”来展开讨论:
其中,“开放教育”主要包括:
相关素材:
- 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 教师节,来自学生的挑战;
- edu2.0的对话;
- 博物馆与未来教育;
- 你们在塑造着我心目中的“乡村名校”!
- 建议从教研员和教研室入手,来改善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
- 假如用“开放获取”的思路来做“乡村图书馆”…;
- 让喜欢读书上网和关心当地事务的人, 来运营和管理乡村图书馆!
- 推荐一个Web2.0与作文教学改革的案例;
- 豆展计划(待整理);
以及从教育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
其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思考:
其他链接:
>>
相关文章:
- 赵晓力:无形的学院;
- 薛涌:苏格拉底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 斯蒂夫·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相关链接:
>>
相关讨论
- 和名师网马随讨论这条微博:
- 1)“网络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各类机构对学习和办学的探索,更离不开行业资讯、相关研究和标准等的建设,这块始终就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
- 2)许多人一讲“教育”,就是从“教”入手,而不是从“学”入手,这是最大的问题。有了“网络”以后,仍然是这种情况。好像把“教育”和“网络”两个词捏合到一块,就是“网络教育”。这几乎也是当前网络教育产业的现实写照。
- 3)在社会化书签网站diigo(头要伸出去看)开发团队的Joel眼里,他们在产品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学、伙伴间的合作学习,然后才是在专家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 4)台湾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中小企业崛起,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而公众的商业与经济知识却又极为匮乏,为了广泛地普及商业与经济知识,高希均教授走出传统大学和课堂,选择办《远见》杂志,也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的办教育的方式。
- 5)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在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首先是遵循从信息/资讯、到讨论/专题、再到实践/项目、并最终形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库等,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并循环往复。在我看来,这也可以作为考虑教育变革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时的一条重要指南。
- 在讨论开放教育时,或许不应该忽视与“自组织”相伴的“自适应”理念:
- @思维教学随笔 指出:有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花大力气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事实上这个论点根本站不住脚,电话、电视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咋没见国家花那么大力气加强电话、电视的教育和培训呢?
- 我的回复:我们都知道,傻瓜式、人机交互、自助系统、支持社区、互助社区、自组织、分享主义等——这些词汇和观念,始终伴随着整个IT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革命背后一条隐含的主线。作为产业发展的话,它构成了一个商品自我教育的系统。它不过分依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对学校教育变革却是个支撑。
- 进而让我想到,与自组织相伴的,是自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