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Education

出自新阅读实验室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开放教育资源)
(相关讨论)
第341行: 第341行:
*甘阳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9750/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甘阳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9750/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
 
-
 
-
>>
 
-
 
-
==相关讨论==
 
-
 
-
教育批判:
 
-
 
-
*谁把这位爷请来的?让你给大家请位先生(我们乡下旧时对老师的尊称)回来,你怎么给大家请了个爷回来?——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读某教育学院院长给NGO的训话有感</span>。
 
-
 
-
*所谓“教育公平”,背后隐含的教育模式和比较对象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对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反思。——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驳“教育公平”</span>。(2011.08.08)
 
-
 
-
*开放教育本身就是为接触知识和进行交流降低门槛的运动。只是怎么更好地推动开放教育,仍然缺乏来自教育科学本身的反思和实践。(2011.08.14)
 
-
 
-
 
-
现代公益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
 
-
*在填报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一个研讨班的申请表里,我意识到:
 
-
 
-
:慈善或公益事业的本质是对知识、权力和资本的再分配。其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作为权力代表的政府”和“作为资本代表的市场”当前是什么态度,而在于“作为知识代表的专家学者”采取什么立场,尤其是在当前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中。
 
-
 
-
*杨愈平的直言不讳和NGO的隐晦让我想到:
 
-
 
-
:怎么创造一种机制,让NGO和基金会能像科学界一样,乐于把发现的问题拿出来共同探讨,而不是像许多政府和商业机构一样,只捡好听的说,把问题都掩盖起来,这才是整个公益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考虑的。#NGO反思#
 
-
 
-
 
-
*对现代公益的一点系统思考:
 
-
 
-
:1)商业或慈善,都是给处理各类事情的人群穿上的一套职业装,差异只是有些事务依靠目前的做法,能否消化自身产生的成本,能消化就是商业,需要外界支持,就是慈善。
 
-
 
-
:2)新媒体不是万能的,新媒体只是为社会的自组织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运作平台。因此探讨现代公益,首先要回望“传统慈善”,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理念,激活传统慈善在本地化、系统支持地方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而现代公益要强调解决地方社会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
 
-
:3)现代公益首先是如何在知识社会中,打破学术机构对知识和研究的垄断,及其与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扭曲,为各类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等,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协作平台。
 
-
 
-
*现在都谈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应该先谈谈<span style="color: rgb(255,0,0)">大学的社会责任</span>。或者更确切地说,知识共享应该从大学开始。因为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共享是一个核心问题。所以说,关注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目前NGO应该极力推动的事情。(2011.09.27,[http://weibo.com/1191575751/xq852AqTh 欢迎讨论])
 
-
 
-
 
-
教育技术:
 
-
 
-
*如果把教育学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来考虑的话,这门语言有哪些基本要素,该怎么设计?#教育反思# (2011.08.12)
 
-
 
-
*那天在[http://t.sina.com.cn/1572362721/eAfAIPHhZIt 微博]上焦建利老师聊天,我谈到<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Web2.0和Web1.0的关系</span>:
 
-
 
-
:1)其实按我的理解,Web2.0一开始就是针对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无论是查找信息,还是发布信息,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来的:因为无论是传统门户在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按照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搞下去,还是后来的搜索,输入一个关键词进去,出来N条M页的资料,资料参差不齐,而且翻也翻不完。
 
-
 
-
:2)查信息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查,发信息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发。也就是说,无论传统分类和后起的搜索,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大家觉得互联网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造,而且首先所能想到的,首先就是“自组织”,又从“信息的自组织”,到“对象的自组织”,而配套的技术策略就是blog、tag、wiki等
 
-
 
-
:3)当然早期有很多误解,Web2.0一副革命的姿态,好像必然要革掉Web1.0的命。但冷静思考的话,分类和检索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有它的用处。反而早期一些Web2.0斗士,过分强调“去中心化”和“用户产生内容”(UGC)的价值,而忽视了对Web1.0的继承,
 
-
 
-
:4)在所谓的Web1.0网站积极吸收Web2.0技术和思潮,为多元竞争和业余的力量搭建平台之后,许多Web1.0时代的网站重新焕发生机,而许多抱着纯粹Web2.0哲学的网站,却没能积极吸收Web1.0的价值,黯然退场。
 
-
 
-
 
-
大学改革:
 
-
 
-
*抛开了我们生活的问题和土壤,空谈所谓的人文视野、博雅教育,恐怕很多师生也“文”不起来、“雅”不起来。相反,印度的Vigyan Ashram(乡村发展教育系统)项目,强调和乡村的孩子们一块解决当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各种科学的方法,却让我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2011.07.28)————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驳“通识教育”</span>。
 
-
 
-
*大学,是讨论“大问题”的,是让一群人可以暂时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来讨论一些平日里可能很少讨论的问题。有没有大师,倒还是其次。把大学跟大师捆绑起来,只会束缚住现代办学者的手脚。 ——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驳“大学,大师之谓也”</span>。
 
-
 
-
*(1)你们不想暑期办完就算完了吧?所以建议不妨搭建一个大家可以持续参与学习研讨,而永远不用毕业了要滚蛋的在线教育社区,或者说把立人大学建在“云端”。(2)所谓授课,是比较老套的概念,还是过于区分老师和学生了。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分享和讨论,只是主办方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张或意愿,设定一个研习制度,比如邀请哪些人作为当期主要分享人,把他们分享的内容论坛置顶,谁还有什么想分享可以发在论坛下面自由讨论,剩余的人自由跟帖。——回应[http://weibo.com/2161531712/eBFtVpIoWxc @LRC立人大学的问题]:大家觉得<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立人大学的授课</span>可以采取哪些别出心裁的形式?譬如在蕲河河岸边讲授(怕蚊子咬的要自备花露水)?
 
-
 
-
*科学是无国界的,只有问题和理论的真伪之辩。任何学科的发展,也不是某个教授或学院的孤立行为,而是学科共同团体的努力。各个学科共同体通常也是以各种方式与社会建立联系,所以对相关学科有兴趣的同学,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该共同体建立联系。所谓一类二类大学,只是目前公众和教育界比较盲目的认识和做法。(2011.08.10)
 
-
 
-
 
-
教育思辨:
 
-
 
-
*和名师网马随讨论[http://t.sina.com.cn/1657882770 这条微博]:
 
-
 
-
:1)“网络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各类机构对学习和办学的探索,更离不开行业资讯、相关研究和标准等的建设,这块始终就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
 
-
 
-
:2)许多人一讲“教育”,就是从“教”入手,而不是从“学”入手,这是最大的问题。有了“网络”以后,仍然是这种情况。好像把“教育”和“网络”两个词捏合到一块,就是“网络教育”。这几乎也是当前网络教育产业的现实写照。
 
-
 
-
:3)在社会化书签网站diigo(头要伸出去看)开发团队的Joel眼里,他们在产品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学、伙伴间的合作学习,然后才是在专家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
 
-
:4)台湾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中小企业崛起,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而公众的商业与经济知识却又极为匮乏,为了广泛地普及商业与经济知识,高希均教授走出传统大学和课堂,选择办《远见》杂志,也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的办教育的方式。
 
-
 
-
:5)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在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首先是遵循从信息/资讯、到讨论/专题、再到实践/项目、并最终形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库等,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并循环往复。在我看来,这也可以作为考虑教育变革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时的一条重要指南。
 
-
 
-
 
-
*推荐某讨论组同仁关注“[http://mingshi.com 名师网]”。某大姐回应:“在开源教育里,人人事事都是老师,我还是去名师近凡人吧。”/ 我只好回复:学习是不分开源不开源的,只有愿意不愿意把自己open,尝试吸收各个领域值得探讨的东西。另外,也并不是“人人都是老师”,至少你还没有把“名师网”及其群体看作老师,不是吗?/ 她自己笑了。(2010.08.31)
 
-
 
-
*@真爱梦想潘江雪 [新浪个人认证] :很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知识的贫乏,而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规则意识的缺位。http://t.cn/a3ISVG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本源,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什么人呢? 教育的话题在开学第一课时候再次引起热议。——'''解读''':把知识结构的问题,解读为“不是知识的贫乏,而是什么什么”。这种解读有<span style="color: rgb(255,0,0)">变相的“知识无用论”</span>的嫌疑。因为,人文精神和规则意识的背后,指的仍然是相关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贫乏。这是一种“表达上的误区”。(参[http://weibo.com/1191575751/xmBQr0tLr 回帖])(2011.09.04)
 
-
 
-
 
-
教育哲学:
 
-
 
-
*小王同学去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你说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另外,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办学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所谓“教育目的”这个话题,在一个正在逐渐形成的学习型的社会里,是跟谁谈的,又想谈点什么?——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驳“教育目的论”</span>。
 
-
 
-
*谁都不能代替别人思考,所以说思考本身都是独立的,之所以有人强调“独立思考”,可能还是说与大多数人的思考相比较而言。而批判性思考,更多的是强调观念的解构,是思考的一个倾向,这种思考本身可能也是只人云亦云,未必能称为“独立思考”。另外,这些词好像都不是什么严格的概念。——小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span>。
 
-
 
-
*在讨论开放教育时,或许不应该忽视与“自组织”相伴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自适应</span>”理念:
 
-
 
-
:@思维教学随笔 指出:有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花大力气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事实上这个论点根本站不住脚,电话、电视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咋没见国家花那么大力气加强电话、电视的教育和培训呢?
 
-
 
-
:我的回复:我们都知道,傻瓜式、人机交互、自助系统、支持社区、互助社区、自组织、分享主义等——这些词汇和观念,始终伴随着整个IT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革命背后一条隐含的主线。作为产业发展的话,它构成了一个商品自我教育的系统。它不过分依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对学校教育变革却是个支撑。
 
-
 
-
:进而让我想到,与自组织相伴的,是自适应。
 
-
 
-
 
-
教育随想:
 
-
 
-
*检验“教育学”的标准,是看对各类“教育现象”是否具有“解释力”。(2010.09.25)
 
-
 
-
*1)教育问题的确非常复杂,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解决,但是举全社会之力来解决,就要<span style="color: rgb(255,0,0)">把教育的问题归教育,政府的问题归政府,社会的问题归社会</span>。2)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的新兵,就先不要管政府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甚至先不要管”怎么做“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先把当前许多教育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搞清楚。(2011.08.08)
 
-
 
-
*是不是要一定有老师,才能学习?如果不是,“教”与“学”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在讨论教育的时候,是否“教”与“学”首先需要分开来讨论,尤其是先把怎么学的问题搞清楚,再看什么情况下必须要有“教”,而且必须是职业教师的当面授课? #教与学# (2010.09.25)
 
-
 
-
*许多人说“批判和创新”是西方教育的两个核心理念,但我的理解是,西方所谓的“批判和创新”,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批判”是和发现问题或者和辨别问题的真伪联系在一起的,而“创新”是提出新的问题或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把讨论简化并集中在两点:“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2010.09.19)
 
-
 
-
*“钱学森之问”,让各种陈词滥调又过了一遍电影。“自由”两个字,每个人都喜欢听,也快成了万金油。但如果说“自由”首先是一种状态,什么的“结构”才能带来这种状态?(2010.09.07)
 
-
 
-
*有朋友的签名是:逆境是最佳的教育。——我在想的是:能走出逆境的人又有多少?另外,“逆境是最佳的教育”这句话,是想说明什么?是不是说,“以问题为导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2009.12.25)
 
-
 
-
 
-
摘录:
 
-
 
-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传统与期望的最好表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在2011年9月30日 (五) 14:24所做的修订版本

开放教育研究 | 参考:平民教育 / 社区建设 | 返回:工作放首页

1、开放教育和平民教育在对平民的情怀上是一脉相传的,但更多的强调用科学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平民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2、但结合平民教育的一些理念,开放教育可能需要新的构思——在整个社会的知识和产品这么丰富,而生存和就业压力却又这么大的情况下,“学什么”远比“怎么学”、“怎么教”等等,可能重要得多。所以结合阿里巴巴在农村电子商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电子商务(新经济)、电子政务(社区建设)、电子图书馆(开放教育)”这三方面结合起来?

3、开放教育本身就是为接触知识和进行交流降低门槛的运动。只是怎么更好地推动开放教育,仍然缺乏来自教育科学本身的反思和实践。整个开放教育运动也仍未被赋予充分的教育价值,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2011.08.14)

目录

开放教育的基本分析框架

我们谈论“开放教育”,主要是因为90年中期以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给整个世界对学习的认识(用教育学的话来说就是“学习观”)带来了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随即又反映在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或者说“教育观”)上,即“开放教育”的提出。


“学习观”上的突破

我们也可以说,谈到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时,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层次:

对应理论相关实践观念突破
个人学习 学习科学 开放式课程计划 对“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的认识
组织学习 学习型组织

企业CIO俱乐部,如用友CIO俱乐部

对“学习环境”的认识
跨组织学习 社区学习

程序员社区,如CSDN博客园

对“组织边界”的认识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社会化软件,如Delicious美味书签
问答社区,如StackOverflow

对“社会教育”的认识

其中,

对“学习科学”的探讨,自90年代以来,逐步从早期的“认知科学”中脱离出来,并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一些结合,但与社会学的所谓结合,似乎仍然非常有限。在“学习科学”内部,对于“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包括“社会化学习”等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状态。所以谈论“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社会化学习”等时,仍需要在“学习科学”之外单独来介绍。


附:“学习科学”相关研究机构:


>>

“教育观”上的突破

对“教育观”做一个简单分解,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几个方面新的认识:

基本指向新的对应物
“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教育” 教育系统 学习型社会
“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 教育科学 学习科学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教育” 教育目的 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
“作为一种社会工程的教育” 教育工程 开放教育

其中,

1)“教育目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人能替他人决定其“学习目的”,但“教育目的”却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所讨论的问题,一般来说已经超出了教育学所能独立处理的范围,似乎更适合放在“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课堂上做专门讨论。

2)另外,在我们国家,与“教育目的”有一个密切相关的、极为特殊的概念——“平民教育”——可能要简单提一下,它并非不能分解到上述几个话题中来进行处理,尤其是我们目前讨论的“开放教育”和“社区建设”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继承并且发展了其基本内涵,但它仍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教育界内外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其特殊的价值,需要研究教育的同仁予以重视。


附:


>>

重新梳理传统教育学的分析框架

把以上视角代入到传统教育学的分析框架(强调了教学观、办学观和“成长的阶段性”)中,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这是我们新的课题:

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成长观 “大学生观”的核心是“人才观”、“事业观”及价值观树立? “青少年观”的核心是“成长观”及能力或志业取向? “儿童观”的核心是“平等观”及兴趣拓展?
学习观 第2行第1列 第2行第2列 第2行第3列
课程观 第3行第1列 第3行第2列 第3行第3列
教学观 第4行第1列 第4行第2列 第4行第3列
办学观 第5行第1列 第5行第2列 第5行第3列
小结 参考:大学开放教育设计 第7行第2列 第7行第3列


>>

推进开放教育的产业环境建设

给教育技术专业师生的建议

(研究方向)


>>

给媒体的建议

(行业资讯)


>>

给学术界的建议

(相关研究和行业标准)


>>

给NGO的建议

(专业服务)

>>

给大学生的建议

(人才培养)


>>

给基金会的建议

(资金渠道,融资2.0)


>>

给公众的建议

(基本理念)


>>

待整理

我们主要围绕“自由与生存”来展开讨论:


其中,“开放教育”主要包括:


相关素材:


以及从教育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


其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思考:


其他链接:

>>


相关文章:


开放教育资源


>>

教育文选

教育学原理:


近代中国教育实践:


近现代国际教育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

相关链接

研究人员:


开放教育会议及资源:


>>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变换
动作
导航
工具箱